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661节

  不过李诵这样,也有王叔文的一份功劳。

  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时,涉及到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李诵便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准备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够改正。”

  刘禹锡像众人都对此举表示称赞,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

  等众人都退下时,李诵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刚刚为何就你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见和见解,哪能不向殿下奉闻呢!我以为,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

  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那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

  李诵闻言,恍然大悟。

  在这件事情上,王叔文所说的话就是让李诵明哲保身。

  从谏官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因为害怕就不劝谏,这怎么能行呢?如果朝廷上都是这种人的话,那皇帝岂不是做出什么昏庸的事情都没人管了。

  但是从李诵的角度看来,这也确实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而这也证明了,李诵并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的。

  李世民也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当时的大臣们尚且不敢劝谏,何况是他。”

  “虽说身为太子,与皇帝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应当劝谏,但是在遇见李适这样的皇帝的时候,他的劝谏不但没有用处,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萧然说道:“不能因为怕死就不劝谏,但是也不能白死啊。”

  李世民突然转移话题,说到:“你刚才说的即是天命,也是人为,就是指这个?”

  萧然点点头,“李诵是死于疾病,但是也是因为李适的原因,所以抑郁成疾,在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中风了,当时李适也生了病,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悲痛,导致病情更一步恶化。”

  “听说李适死之前一直想要见李诵一面,却没有成功。”

  李世民仔细的想了想,却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古怪。

  “李适是什么时候生病的?”

  萧然回想了一下,说道:“贞元二十年年底。”

  还没等李世民再问,萧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便继续说道:“在年底的时候,李适也生了病,等到二十一年正月的时候,李适病重,更是十分思念李诵,却没有看见过李诵一面。”

  李世民缓缓的摇了摇头,“这不对,按照你的说法,在李诵登基之后,还能处理政事,甚至知道何人可用,这就证明他的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不至于连见一面都做不到。”

  萧然也觉得这件事情其实是有疑虑的。

  就不说李诵,哪怕是李适,也没到了说是连几步路都走不了的程度,毕竟还有轿撵。

  而且刘禹锡也对这件事情抱有疑虑。

  据他的记载,这时的李适还没有病重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却受到了宦官和在身旁侍医药的舒王的阻挠。

  在李适升天后,宦官们认为“东宫疾恙方甚”,“内中商量,所立未定”。

  也就是说李诵也病重,而李适没定下来谁是皇帝。

  还是卫次公发表自己看法:“皇太子虽有病,但他是嫡长子,内外系心。如果实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孙广陵王。”

  李诵登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使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遂决定废李诵、另立皇帝。

  这另立的人选,就是当时的舒王李谊,不过因为李谊不是李适的亲生儿子,名分不正,遭到反对,他们这才立了李淳。

  对于此事的争议有很多,但是萧然并不发表什么其他的看法。

  成王败寇,再加上李诵确实是身体不好,尽管诸多疑点,但是真真假假的谁也说不清楚。

  而且说不定就是李诵自己病故,不过是宦官们想要趁此拥立李谊也说不定。

  李诵也不见起就是他们害的。

  李世民对此倒也接受良好,因为就算他不是被害的,按照他那个身体,恐怕也活不了多久了。

  萧然说道:“其实李诵的死,确实是有些可惜的,如果他身体健康的话,搞不好他的改革还真的就可以成功。”

  当时李诵废除了宫市、五坊两项搜刮百姓钱财的弊政,还取消了李适要求的进奉,更是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了一些内侍的月俸,由此来制裁宦官。

  可以说李诵的做法是好的,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差劲了,连与宦官对抗的资本都没有,最终也只能失败。

  李世民说道:“这也就是时也命也吧。”

  朝代的更迭是注定的,没有一个王朝能永远的统治这片土地。

  就像人也不能长生一样。

  如今李世民也算是看得开了,他之所以还在纠正子孙后代的错误,不过是想要圆自己的一个梦罢了。

  见李世民似乎有些感慨的样子,萧然便说道:“其实也不用想那么多,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研究一下李诵的变革。”

  萧然的这句话把李世民从自己的沉思中拉了回来。

  李世民有些无奈的笑了笑,“那就研究他的变革,既然是变革,那自然是要有中流砥柱之臣的。”

  萧然点了点头,“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中流砥柱之臣,因为这二人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十分喜欢的。”.

第474章大唐忠臣,刘禹锡柳宗元!

  李世民带着笑意说到:“看来我大唐还真是能人辈出啊。”

  萧然看着他,下意识就想说“那大唐不也完了么”,但是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这句话最好还是不要说。

  于是萧然只给了李世民一个一言难尽的眼神,随后说道:“这场变革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其中两人是一直跟在李诵身后的,至于另外两个则是因为才华而被提拔上来的。”

  李世民打断萧然的话,问道:“你刚才不是还说两个人吗?”

  萧然理直气壮的说道:“在我看来,能称得上中流砥柱的确实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禹锡,一个是柳宗元,剩下的两人是王叔文和王伓。”

  “不能说王叔文和王伓没有起到作用,只能说相比较刘禹锡和柳宗元来说,王叔文和王伓这二人的功绩要掺一点水分,尤其是王叔文。”

  李世民说道:“莫非是有人夸大其词?”

  萧然想了想,说道:“要是这么说的话也可以,不过夸大其词的不是那些史官,而是王叔文自己。”

  王叔文这个人,你说他真的一点本事都没有吗?那倒也不是。

  他生性好学,好读书,喜谈治道,在执政之后,更是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结交甚密,每天都在想着怎么将那些宦官拉下马。

  不管是废除宫市还是打击贪官,里面都有他出的一份力。

  所以说他并不是一点治国的本事都没有。

  但是,他也绝对不是什么惊才艳艳的人物,他知道什么政策应当废除,但是却不推行新的政策,更多的只是在嘴上说说。

  就比如在他未掌权时,常说钱财和粮食是国家根本,掌握好可控制军费赋税,可操纵市场和士人。

  可是等到他掌握实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给自己的身上加了一堆的官职。

  宦官俱文珍讨厌他玩弄权势,就免去了他学士的职务。

  命令发出,王叔文大惊,对人说:“我必须不时到这里商量公务,如不挂这职务,没办法进入内廷。”

  王伾为他请求,才允许三五天进一次翰林院,但还是免去了他内廷职务。

  可他进入内庭之后,却靠以言辞褒贬升任罢免官员。

  在官署里,他也不再履行公务,而是召集他的党羽私议,策划夺取宦官兵权。

  李世民说道:“变革的目的自然是要让我大唐重回盛世巅峰,眼中怎么能只有那些宦官,就算是想要收回宦官手中的权利,也应当徐徐图之。”

  毕竟当时的神策军可都在宦官的手里。

  萧然说道:“确实是他太着急了,他想的很好,想要让原将军范希朝统领京城西北各镇行营兵马使,韩泰任他的副手。”

  “开始,宦官还没觉察,等到边境诸位将领各自打报告向神策护军中尉道别,并说将隶属范希朝,宦官才察觉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神策护军中尉就命诸将不要把兵马交出。”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将领们竟然还真的听从了,当时范希朝、韩泰已抵达奉天,诸将不去参见,就回京了。”

  李世民心头一跳,一阵怒火袭来。

  “他们竟然就如此回京了?!这可是抗旨!”

  萧然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情,只能说当时宦官的权力太大了,都是李适留下来的弊端。

  李世民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说道:“既然是王叔文提出的建议,那发生这件事情之后他可说了些什么?”

  萧然摇了摇头,见李世民有些生气,便连忙说道:“也是赶巧了,这件事情还没过多久,王叔文的母亲就去世了。”

  李世民一听,心情这才好了不少,“既然是母亲病重,心中忧虑而分不出心神倒也可以理解。”

  萧然下意识的反驳道:“他可不是分不出心神,他还有心思谋求自己的名声呢。”

  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萧然就觉得要遭。

  果不其然,转头一看,李世民的脸色阴沉的都要出水了。

  “政事不管,倒是还有心情为自己谋求,怎么,难不成他母亲去世了,他还想利用这件事情做什么不成?!”

  萧然摇了摇头,“要是这么说的话也可以,不过说是未雨绸缪也没错。”

  李世民疑惑的目光看向萧然,“这是何意?”

  萧然说道:“家中父母去世,自然要回乡丁忧,但是王叔文怎么可能放心的回家待上这三年呢?”

  毕竟当时改革正在进行,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究竟动了多少人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他怕自己等到回来之后,朝堂上就没有了他的位置。

  于是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一天,王叔文在翰林院摆下酒菜,宴请诸位学士和宦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人。

  饮酒间,王叔文对诸位说:

  “我母亲病重了,近来尽心竭力处理国家事务,不推辞得罪人和困难事的原因,是想报答皇上的重用,如一旦服丧离职,各种坏话都来了,谁是肯帮我说句话的,希望诸位不带偏见地评价我。”

  王叔文把自己想的很重要,他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朝堂,一定会有人在李诵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他才这么说。

  不过那言辞之间的态度,可不是让人帮他美言几句的意思,而是透露出一种清者自清的感觉。

  话外之意就是,你们如果帮我说话,那你们就是正直的人,要是不说,那你们就是对我有偏见。

  甚至还提起了之前的事情,说道:“羊士谔诽谤我,我想用杖刑杀死他,但因韦执谊懦弱而没成,我生平不认识刘辟,他就转达韦皋的意愿请求掌管三川,刘辟闯门求官,想抓住我的手,难道不是行凶者吗?”

  “我已令人打扫木场,将要杀他,韦执谊坚持不让。每次想到放走了这两个家伙,就让人不高兴。”

  最重要的是,他还自述掌管度支以后,兴利除弊,当作自己的功劳。

  结果被俱文珍给嘲讽回来了,王叔文甚至连怎么怼回去都不知道.

第475章乐观豁达的刘禹锡!

首节 上一节 661/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