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宋泼皮

大宋泼皮 第423节

  他自己则上前几步,牵住韩桢身下战马的马缰,暂代马夫职责,同时汇报最近的工作。

  “民政方面,目前一切顺利,摊丁入亩顺利推行,士绅大户也极为配合。等到夏收结束后,农闲之时,再实行以工代赈,招揽百姓兴修水利和道路。”

  这方面韩桢倒是不担心,祁蒙虽无急智,但却异常沉稳与老辣,执政思路清晰,步步推进,不骄不躁,比之谢鼎、常玉坤这些为官十数载的人,都不逊色分毫。

  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羡慕不得。

  同时,也是韩桢为何派他来即墨的原因。

  韩桢问道:“胶州湾呢?”

  祁蒙对答如流:“船舶司设立已有一个月,已对海港商船与渔船进行管理,关于船舶司的制度,微臣借鉴了赵宋,并加以改动,使得条例更为清晰明朗。官方港口还在修建,预计在八月末完工。”

  韩桢又问:“海船方面如何了?”

  祁蒙苦笑道:“赵宋原本的船舶司中,匠人手艺太差,还不如民间匠人。因此,微臣征用了一批民间的匠人,但因数量稀少,所以进度一直提不起来,如今正在建造船坞。”

  “无妨。”

  韩桢笑道:“过阵子,我会送来一批手艺精湛的匠人任你差遣。”

  闻言,祁蒙双眼一亮,赶忙道谢:“多谢县长!”

  忽地,祁蒙想到了甚么,说道:“县长,即墨距离胶州湾足有五十余里路程,管理颇为不便,微臣想在崂山山脚下,修筑一个镇子,既能作为中转站,又方便治理。”

  “可。”

  韩桢点点头。

  原先胶州湾的治所在密州的板桥镇,相距胶州湾不过才二十余里。

  相比之下,即墨确实远了些,不方便货运。

  之所以选择即墨,是因为在胶州湾的隔壁,还有一个崂山湾。

  虽地理条件不如胶州湾得天独厚,但却可作为备用海港,而即墨县正巧在两个海湾的中间,往后方便管理。

  说话间,韩桢进入县城。

  作为一个中县,治下人口不过三五万人,与曾经的临淄类似。

  但随着大批富商入驻,即墨县渐渐开始显露出繁华的景象。

  聪明人不止陆志来和费继才两人,开海的消息一经传出后,山东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都想在这座即将繁华的海港中分一杯羹。

  一时间,县城中的房价飙升。

  原先只需几十贯,便能买下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

  到了如今,价格已经翻了十几倍。

  最开心的当属县城中的百姓了,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像极了后世北上广深的原住民。

  青楼、酒楼、赌坊、茶肆、以及各类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

  工钱涨了,消费水平也在悄然增长。

  很简单的道理,人多了,需求变多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

  看着眼前繁华的街道,韩桢赞赏道:“干得不错,没让我失望。”

  “这些都是县长的功劳,微臣不敢居功。”

  这倒不是祁蒙在拍马屁,而是说的实话。

  给予了他那么多帮助,又引来一批富商入驻投资,如此大的风头,就算是头猪也能飞上天。

第318章 【胶州湾】

  第318章 0315【胶州湾】

  哗啦啦!

  海浪冲刷着沙滩,留下白色的泡沫。

  天空中盘旋着数只海鸥,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

  赵富金小手提着裙摆下沿,任由海浪亲吻自己洁白如玉的脚趾,痒痒的,柔柔的。

  徐徐海风拂过,吹散了燥热,也撩起了她耳边的发丝。

  夕阳垂落,洒下金色余晖,将蔚蓝的海水染成金色,无比绚烂。

  “姐姐快看,我捡了一块漂亮的贝壳。”

  麻舒窈那张明眸皓齿的精致小脸上,满是惊喜,踩着松软的沙子,一路小跑着走来。

  “真的很漂亮哩。”

  赵富金循声看去,只见麻舒窈手心之中,静静躺着一枚五彩斑斓的贝壳。

  麻舒窈催促道:“姐姐,那边还有很多呢。”

  “多找一些带回去,给小荷月顽儿。”

  赵富金欣喜一笑,两个小丫头立刻提着裙摆走过去。

  另一边,傅清漪三女正在逗弄一只小沙蟹。

  那沙蟹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碰到她们三。

  回去的洞穴,被江素衣用沙子堵死了,只能满沙滩乱转。

  傅清漪和赵绿竹则握着一把沙子,时不时堵住沙蟹的去路。

  这片沙滩彷佛一片宝藏地,让五个小丫头流连忘返。

  不远处,一群侍女守在沙滩入口。

  更远处还有一队青州军士兵把守。

  这个时代,女子的脚不能随意外露,可不脱鞋子在沙滩顽儿,总感觉不尽兴。

  前个儿抵达即墨后,韩桢在乡间巡视了一圈,次日便领着她们与亲卫赶往胶州湾。

  毕竟,此次前来即墨,胶州湾才是重点。

  此时,韩桢正在数里之外巡视船坞。

  船坞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据考证发明者乃是北宋初年的张平。

  最初时的船坞,十分简陋,只是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

  这种船坞怎么说呢,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干船坞,因为没有浸水和出水两种形态转换。

  用于造船还行,但却无法修船,功能十分有限。

  后来到了宋神宗时期,一个名叫黄怀信的宦官,对张平的船坞进行了改进,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干船坞。

  经过百来年的迭代与完善,到了如今,船坞已经十分先进了。

  在韩桢眼前,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深坑。

  占地足有一里,深度约四米。

  此刻,无数匠人们,正指挥民夫将一根根粗大的木桩,夯进深坑地下。

  负责建造的船坞的监工,此刻正唾沫横飞的向韩桢介绍船坞。

  此人名唤黄耐,家中祖上三代都是造船的匠人。

  黄耐原先在一海商家中担任匠人,听闻祁蒙广招匠人后,便前来应征。

  因手艺高超,又有管理才能,便被提拔为监工,负责修建船坞与海船。

  “县长请看,这些木桩乃是基座,之后会在基座上搭建一个个巨型木梁,以大屋蒙之。往后便会在这些木梁上,建造海船,等建造完成后,掘开堤坝,灌入海水,如此海船便可轻松驶出船坞。”

  “海船要修理时,开进船坞内,再将船坞内海水用水车排空,海船会渐渐落在木梁之上,方便匠人们维修。”

  “不错!”

  韩桢点了点头,心中感慨。

  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可小觑。

  后世的船坞看似先进,其实原理与这会儿的船坞一样。

  韩桢问道:“船坞大概还要多久可以完工?”

  黄耐答道:“这俺也说不准,主要看老天爷赏不赏脸,若暴雨天气少些,能赶在七月末完工,反之则要到八月末。”

  夏季的海边,暴雨说来就来,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这是没法子的事儿。

  韩桢画了个大饼:“待船坞建成之时,便是你当官之日。”

  “多谢县长,小的定当尽力。”

  黄耐心头狂喜,连忙躬身道谢。

  韩桢微微一笑,叮嘱道:“赶工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

  “俺省的!”

  黄耐点了点头,面色郑重。

  韩桢又问:“对了,如今的海船如何?”

  黄耐答道:“海船种类繁多,不知县长具体问的是哪一种?”

  “最大的是哪一种?”

  “那当属神舟。”

  说起造船,黄耐侃侃而谈道:“神舟源自神宗皇帝年间,为出使高丽专门建造,船长三十二丈余(98米),深六丈,阔五丈,可装六千斛的货物,两舷缚有两捆大竹,首尾备有游碇,可在大风大浪之时稳固船体。”

  98米长的海船,放在后世动辄两三百米的巨轮面前,算不得甚么。

  但在这会儿,却是当之无愧的神舟,能引得高丽国民争相围观,惊叹不止。

  由此可见,其他国家的造船水平有多差。

  韩桢又问:“赵宋的水师战船呢?”

  黄耐如实答道:“赵宋水师所用战船,皆为车船,长约十丈有余,设有数对水轮,轻便快捷,灵活迅敏。但此船缺点也颇为明显,只能在河湖以及近海使用,无法远航,更无法抵抗风浪。”

  所谓水轮,便是士兵用脚蹬驱动,比之船桨更便捷。

首节 上一节 423/7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