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23节

  “承事郎,你对火器知道熟稔,可有什么建言?”

  贾琮略回想方才顾延魁和史鼎的奏报,说道:“启禀圣上,如今火器之道方兴,虽在大周只是初涉,但在西夷各国早已被视为强国之术。

  像是奥斯曼等西夷之国,挟技自重,以防资敌之利,自然是不会大批量出售火器。

  圣上筹建火器营,所需火器之数庞大,单单依靠西夷购入,只怕会难以如愿。

  据臣所知,方今西夷至大周传教日渐频繁,各类西夷名士,游历天下者,也不在少数,圣上可许下重金,在其中寻找精通火器之术、格物之法的能人。

  并在大周境内的铁匠、烟火药师中遴选干练精明之辈,作为火器匠人储备,让礼聘的西夷能人,教授他们火器营造修缮之法。

  如此不出数年之功,我大周便能有自己的火器铸造之业,厚积而薄发,数十年后必能成火器强盛之邦……。”

  贾琮这一番话精辟入理,不仅分析无法从西夷大量采购火器的原因,而且提出来了解决之道。

  其中寻访西夷能人,储备火器匠人,立火器之业,造就火器强国,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眼界宏大,思维缜密,已涉及到治国强军的要术。

  一旁的顾延魁和史鼎听贾琮侃侃而谈,言辞流畅,毫无迟滞,眼中的惊异之色愈发的浓重。

  都知道这荣国府少年,生有宿慧,诗书惊人,此次下金陵不仅皇差办得出色,更以二首新词名动江南。

  但这一切都可以用天资卓绝来解释,虽然少见,但史书之上,这类人还是有不少的,奇异却并不显怪异。

  就算他提出三段击之法,也可以理解为生来聪慧,能发他人无有之奇想。

  这世上很多事靠着天资聪明都可以办到,但是一个人的见识眼界,光靠聪慧是不够的,还需要极其丰富的阅历遭遇。

  但是只听说他一直闭门读书,唯一的外出就是这次奉旨下金陵公干。

  既然是这样,这种对火器异乎寻常的了解,还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韬略卓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第183章 才略可谋国

  嘉昭帝似早习惯了贾琮的奇异之处,只是听了他这一番话,神情也为之一振,目光流露出遐想之思。

  “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承事郎之言甚合朕意,其中网罗西夷能人,筛选教授火器匠师的做法,确有可行之道。”

  又问贾琮道:“眼下兵部正在筹建五军火器营,于火器建营可有建言?”

  贾琮又将自己对火器营编制、军规、装备、弹药、训练考核、杀阵协配等想法,选扼要之处阐述。

  一旁的忠靖侯史鼎已听得张大了嘴巴。

  贾琮这一番火器营方略,旁人听了可能只会觉得奇思妙想,怪诞繁杂。

  但这一个月的时间,史鼎每日都专注沉浸选拔兵将、训练火枪等实务中。

  对于如何筹建火器营,他比兵部尚书顾延魁有更多实操上的体会,对贾琮这等言论,也比旁人感触更深。

  贾琮所提建营方略中,其中几点他也曾想到过。

  却远远没有贾琮如此体系全面,他隐约意识到,贾琮刚才讲述诸般奇妙方略,绝不像是凭空遐想而出,倒更像是深通实务,千锤百炼而来。

  可这又怎么可能,他不过是个孩子,连军营都没进过,只怕连火枪都没摸过几次,怎么会说出如此细密妥帖的火器建营韬略。

  “圣上,微臣近日专注于操练火枪兵,其中有诸般心得体会,但也有不少关隘为难之处,方才承事郎所言大有丘壑,让微臣也颇有收获。”

  史鼎是个武将,心中没有文臣那么多弯弯绕绕,贾琮说起来还是他的晚辈,这话可不是什么场面话,确是肺腑之言。

  嘉昭帝自然是知道史鼎的性情,贾琮之言能得到这位军中宿将的认可,可见方才所说确为中肯切实之论。

  嘉昭帝笑道:“朕也没想到,这火器建营方略,到了承事郎口中,竟能生发出如此繁复缜密的诸般套路,让人耳目一新。

  看来今日让你来咨政奏对,倒是找对了人。”

  贾琮又说道:“昨日臣接到圣上入宫奏对的口谕,便连夜将火器建营的拙见写成奏章,方才所言都含在其中,请圣上御览。”

  嘉昭帝目光一亮,昨日宫中传旨已近日落时分,时间如此仓促,他却已为奏对做了如此充分准备。

  小小年纪,处事这等老道勤勉,实已有干臣能臣的风范。

  一旁的郭霖将贾琮的奏章接过,呈到嘉昭帝御前。

  首先入眼的是那笔俊雅出众的书法,然后便是密密麻麻,条目清晰的各项方略详述。

  方才他奏对之言果然都在奏章之中,而且叙述讲解更加详尽细致。

  奏章中还提到建立专门的火器监司,主责招募西夷技师,培植火器军匠,研发改进火器等事务。

  嘉昭帝精于政务,看过的各类奏章不计其数,各类文官所写奏章都是骈四俪六,文辞华美,言之有物部分不过十之三四。

  这曾让极端务实的嘉昭帝不厌其烦,朝野之中也有微词,都说当今圣上有少文之瑕。

  因此贾琮这份逻辑缜密,毫无粉饰,极致实操的奏章,可以说极对嘉昭帝的胃口。

  而其中内容从建司、育人、制器、建军、练兵、后勤等皆有详细论述,简直就是火器建军的典范之文。

  即便以嘉昭帝这样于政事上见识深湛之人,也看得心潮澎湃。

  但是看到奏章的最后,却是画着几幅火枪的图样,上面还详细标注文字。

  便问道:“承事郎,这几幅图样是何意?”

  “启禀圣上,臣在金陵时曾率宁王火枪队围剿东瀛浪人,近距离观看过鲁密铳的击发过程,察觉其存在不足之处。

  如能加长枪管,加重枪身,精炼枪管钢材,火枪的射程和精准度还能提高,另外还可以给枪身加上钢刺,可以兼用近身肉搏。

  不过这不过是臣的推演之论,需要经过火器匠人的实施,才能确定其实效。”

  原先这一番火器建营方略,其体系缜密,发常人未有之想,已足以让嘉昭帝、史鼎、顾延魁等人震撼惊艳。

  没想到贾琮连火枪改进制器之学,都在奏章中涉及到,并且有详细的图像和操作描述。

  这可不是收到宫中口谕,一夜之间就能仓促想出的,而是他早在金陵参与鲁密铳实战,就已心有揣摩,可见其用心之深。

  这时兵部尚书顾延魁突然说道:“启禀圣上,承事郎精通火器之法,乃罕见干练之才,臣请圣上恩准,准承事郎入兵部观政。”

  这话一出,嘉昭帝和史鼎听了都是一惊,史鼎更是心中懊悔,居然被这顾老儿抢先了一步。

  其实刚才他听得贾琮讲述建营练兵之法,早就有所心动。

  顾延魁所言观政,历来只用于进士。

  大周在进士及第之后,铨补官职之前,会将人派至各衙门揣摩历练,便于授官后更好履职。

  而贾琮不过一个秀才,照惯例是没有观政的资格。

  但这世上既然有天选之才,自然也可以有例外之法。

  贾琮先提三段击之法,如今又写出如此完备的火器建营方略,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有特殊之才。

  所以顾延魁提出让他入兵部观政,也并不算突兀之举。

  这时忠靖侯史鼎也说道:“圣上,承事郎方才之言,说明他有领军将兵之才略,且又是荣国武勋将门之后。

  臣奏请圣上准其入五军营,助微臣协理火器营,不出数年,臣必定为圣上带出一员军中智将。”

  顾延魁一听这话,已经有些花白的眉毛一挑,说道:“忠靖侯此言差矣,人人都知贾承事郎走科举之路,是闻名江南的文选之才,

  入官衙理政才是正途,如何能随你入军营做大头兵,那成何体统!”

  端坐御案后的嘉昭帝,见两位大臣居然当面抢起人来,也有些愕然。

  不过以贾琮在火器统筹与建军方略上的见识,顾延魁和史鼎有此等想法也不算奇怪。

  忠靖侯史鼎两眼一瞪,正待分辨,却听贾琮说道:“启禀圣上,臣很感激两位大人眷顾,只是臣年幼识浅,正当读书之年。

  意欲潜心经卷,以待秋闱,两位大人有专事差遣,臣义必不容辞。”

  对于贾琮来说,目前只是秀才之身,过早迈入仕途,耽搁了进学之路,长远来看并不是好事情。

  以自己业师柳静庵的看法,也不会建议自己过早介入朝堂纠葛,以免根基不稳,受人裹挟觊觎,新枝早折,生出不测。

  而且以他这个年龄定位,在这种时候,还等着两位大臣争执,做观虎之势,等着做官,吃相难看,未免有些悚人眼目了。

  不管于公于私,出言推辞才是正理。

  嘉昭帝微一思索,果然说道:“承事郎也才志学之年,有读书之念,也是人之常情,且功名未晋,此事先且暂议。”

  但顾延魁和史鼎都是嘉昭帝的近臣,对皇帝的性情多少有些了解,都已听出皇帝对他们的提议有些心动。

  只是贾琮过于年轻,秀才之身再加进士优荣,只怕引起朝野非议。

  他们方才上奏加贾琮观政协理之职,也确是想借用他在火器方面的卓识。

  但十三少年便能授予这等关键实职,以嘉昭帝的严谨缜密,以及国朝官吏规制,他们也都知道多半会被驳回。

  但是有了这等谏言在先,事后要借用贾琮之能,不管是兵部方略参议,还是火器营诸事咨问,就都变得顺理成章。

  这才是他们这种官场老饕的真正用意,显然嘉昭帝也是知道其中伎俩,左右都是为了国事,不去点破罢了。

  嘉昭帝突然话锋一转,对贾琮问道:“昨日传圣内侍回奏,如今你竟进不得荣国府,在客栈安身?”

  一旁的顾延魁和史鼎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了过来,听圣上突然问和奏议无关的话题,心中有些怪异。

  难进府门,客栈安身,怎么听着像是这少年被赶出了家门。

第184章 恩遇藏秘辛

  顾延魁和史鼎见方才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意气分发的少年郎,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迟滞,像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圣上询问。

  “回禀圣上,只是家中的一些小事,所以仓促之间还未回府。”

  嘉昭帝难得的微笑道:“小事?不见得吧,朕可听闻你此次去金陵,不仅得了偌大的才名,这风流之名也不可小觑。

  竟在尼庵中搜寻美色,还携了个美貌僧尼回了神京,想来是府上太夫人嫌你无状,这才进不得门吧。”

  贾琮听到也是愕然,这等谣言怎么还能传入禁中。

  他在金陵各大尼庵搜寻女尼,这事本就在金陵流传,后来在姑苏遇刺,应天府和锦衣卫的人,都亲眼见过他和静慧形状暧昧亲密。

  这数十张大嘴巴岂有不张扬的,关于他和姑苏一美貌女尼的风流韵事,早被传遍金陵。

  而这几个月神京各官衙人员,频繁来往神京金陵两地,他这等“香艳”名声多少也传到神京,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这么快传入禁中。

  嘉昭帝之所以知道怎么清楚,是因为中车司上奏的姑苏遇刺案秘札,上面有承事郎猎艳姑苏蟠香寺的详细记叙。

  一旁的顾延魁和史鼎,听了这话目光也都一亮,猎奇之心,人皆有之,朝廷重臣也不能免俗啊。

  没想到这位承事郎,小小年纪,才华横溢,令人惊艳,这风流荒唐之举,也是如此……卓尔不群。

  此时再看向贾琮的目光,多了些揶揄的笑意,少年人风流了些,也是寻常事,顾延魁和史鼎都出身世家,年轻时谁还没几桩荒唐事。

  贾琮两世为人,脸皮不薄,但被皇帝当着朝臣的面,指诋风流之行,还是件挺难为情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12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