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25节

  等到盛装完毕,便在鸳鸯等丫鬟婆子簇拥下,去了荣禧堂。

  却见一个宫中内官正在吃茶,身旁还站在三个小太监,手中捧着托盘,分别放着宫花、钗簪、衣裙等物,形式精致,光彩耀目。

  贾母看到这些东西微微有些讶异,这些宫中之物虽然华美,却都是清雅俊俏的样式,自己这年纪怕是有些不得用,左右也是皇家的恩典。

  那宫中内官看到盛装而来的贾母,神情有些愕然,试探着问道:“可是荣国府太夫人?”

  贾母微笑道:“正是老身,劳烦公公到府中赐礼,老身感激不尽。”

  那内官神情开始有些尴尬,定了定神,说道:“皇后娘娘听闻贵府承事郎旧人芷芍姑娘之事,甚为感怀,特赐宫花钗裙,以彰其贞义。”

  “不知芷芍姑娘何在,皇后赐礼贵重,需其本人亲领。”

  堂中众人神情愕然,全部都愣在了那里。

  贾母一张老脸刷的一下白了,身子一晃差点没站稳,好在一旁的鸳鸯及时扶住。

  原来皇后不是给自己体面,竟是给那孽障身边的女人赐礼,怎么会有这么荒谬的事情。

  自己居然还诰命大装相迎,贾母心中羞恼到了极点,差点没一口老血吐出。

  一旁的王夫人也被完全惊呆了,嘴巴有些失态的微张着,手中的佛珠,叮咚一声掉在地上。

  跟在贾母身后的王熙凤也被惊到了,一双凤眼滴溜转动,似乎要在堂中找到哪个是芷芍。

  因为事情实在过于突兀,王熙凤半晌才反应过来。

  以前就说这小子邪门,还是低估了他,这么会来事的,真是天下少有。

  连他身边的丫鬟都不是省油的灯,就这么着搞出个皇后赐礼,把老太太一张老脸都折了进去。

  ……

  贾政这几日因贾琮的事,大伤脑筋,本来想让小厮去把贾琮接回府,但又怕老太太震怒,一时踌躇难定。

  直到刚才探春过来,将芷芍的事由和贾政说明,他才如释重负。

  刚要打发人去接贾琮回府,就听说皇后派内务府到府上赐礼之事,便急忙赶去了荣禧堂。

  弄清楚了事情后,贾政也觉得惊讶,皇后怎么会无缘无故给那个芷芍赐礼。

  不过这当口也管不了这些,总之皇后给府上赐礼,不管是赐给谁,都是贾家的荣耀。

  眼下尽快把贾琮和芷芍接回府里,才是第一等要紧事,不然让宫里的人一直等候,那可是大不敬。

  便吩咐小厮立刻去城西客栈接贾琮回府,又觉得有些不妥当。

  贾政虽然迂直些,但却不是什么笨人,宫里突然给那个芷芍赐礼,定是昨日传旨太监回宫奏报,宫中必定已对此事知之甚详。

  如今哪怕是做样子给宫中看,也要稍显慎重一些,最后便让贾琏亲自去城西客栈接人。

第186章 缁衣承芳泽

  站在荣禧堂门口的黛玉,将堂中那一幕都看在眼中,嘴角微微翘起,一双水润润的明眸含着笑意。

  但是看到外祖母的样子,觉得似乎不该笑,又勉强自己收回脸上的笑意,但心中却欢喜,这下琮三哥总该回来了吧。

  ……

  贾琮从宫中返回客栈后,便让五儿她们开始收拾行李。

  入宫之前,贾琮还想着,回来就去洛苍山玄天宫别苑,那里环境清幽,耳根清静,且离师傅柳静庵住处很近,方便随时请教学问。

  如今怕是不能如意,只要皇后赐礼内官一到贾府,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自己都要带着静慧她们即刻回府。

  等到五儿她们收拾得差不多,贾琏已带着小厮和车马找到了客栈。

  对贾琮这个兄弟,贾琏自小就没什么来往,但这二年来,贾琮愈发出色,再加上凤姐这人最懂得观风看势,平日没少给他吹枕头风。

  再看看贾琮作的那些事,不管是被点了案首,做了好的诗词,还是在金陵破了了不得的大案,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平日他在外头应酬交际,酒席茶话之中,常听旁人提到贾琮诸般事件,津津乐道。

  知道他就是自己的亲弟,更是多有奉迎艳羡之情,着实给自己挣了不少体面。

  所以如今贾琮这个弟弟,在他心中可是有不轻的份量。

  他这人在女色上有些不堪,不管是父亲姬妾,还是旁人的老婆,香的臭的,生冷不忌。

  但心思也没太多阴私恶毒,能办得了日常俗务,其余有戏看,有酒吃就行,标准的豪门纨绔子弟。

  “三弟,你可不能在这里躲清闲了,皇后娘娘派了内务府的人,到府上给芷芍姑娘赐礼,老爷让我接你回府呢。

  如今这东西两府的子弟,像三弟这么大脸面的,真真找不出第二个,连身边的女子都能得皇后赐礼,二哥我是羡慕也羡慕不来啊。

  行李物件就让这些小厮归置,你先带着人和我回府,老太太和赐礼的内官都在荣禧堂候着,可不敢耽搁。”

  贾琏出门时就得了凤姐的提醒,这会子老太太丢了大脸,可又不敢把宫中天使单独晾在荣禧堂。

  如今老太太和太太都是硬着头皮在那里相陪,就跟烧红的铁锅上烙饼子,别提多不自在。

  让贾琏见了贾琮,哄也罢,骗也好,总之把那小子尽快弄回府里,了结眼前这一桩,各人也都解脱了,不然这个年别想过利索。

  贾琏看到贾琮带人上了马车,这才松了口气,总算把老爷交代的事办了,要是刚才贾琮拿乔不愿回去,他还真拿他没办法。

  到时候荣禧堂一屋子人都下不来台了……。

  老太太和太太也是的,没事干嘛招惹这小子,难道不知道他邪性吗。

  ……

  荣禧堂。

  贾母神色有些委顿,身上精美的诰命大装,似乎不像往常那样华丽夺目,反而看着有些不合时宜。

  王夫人脸色木然中带着一丝阴沉。

  那周瑞家的是自己心腹陪房,最懂自己心思,这才会得了贾琮荒唐的消息,就忙不迭的回报了贾母,她是向自己讨好,为自己张势。

  自从上次自己嫂子举告贾琮的事败露,王夫人已不敢轻易做动作。

  但这次是贾琮自己行为不检,带了个尼姑回府,怪不得旁人,又是周瑞家的挑的头,她只管当做不知看贾琮的好戏。

  可没想到,事情闹到最后,周瑞家的被那人当众打脸,不像个人样,自己的脸面也丢得干净,反而成全了那人的丫鬟得了皇后的赏。

  刚才老太太还一身诰命大装去迎礼,在宫里内官和满府丫鬟婆子面前,闹出了大笑话。

  老太太心中何等羞恼,可想而知,做了多年的媳妇,自然清楚老太太平日一副高乐,真恼了起来,自己这个媳妇也吃不消。

  等到老太太缓过劲,多半会迁怒周瑞家的无事生非,那毕竟是自己娘家陪房,闹起来打的又是自己的脸。

  想到这些,王夫人的心情……。

  在场中的只有王熙凤置身事外,里外都是好整以暇的样子。

  那个周瑞家的听了她的墙根,便聪明得过了头,把老太太和太太都绕了进去,想想也是好笑。

  如今她就是好奇,前些年她都是跟着二房管家,去东路院也只去正堂,向大老爷和大太太请安,别的地方都不怎么去。

  因此她也从没留意到那个芷芍,不知那小子的丫鬟是什么样人物,居然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这时外来丫鬟跑来报信,说琮三爷回府了。

  没过一会儿,便看到贾琮进了荣禧堂,身后跟着一个妙龄女子。

  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女子身上,这两年芷芍这个名字,因当年闹出的事,贾府中人极少有不知道的,但西府却几乎没人见过她的样子。

  连心绪懊丧不已的贾母和王夫人,也都目不转睛的打量她。

  荣禧堂外,不少伺候的丫鬟婆子,都缩头张脑的往里面打量。

  现在阖府的人都知道,琮三爷带了个美貌姑子回家,闹出天大动静,哪个不好奇。

  众人只见她苗条婀娜,步履轻缓,秀美绝俗,楚楚动人,是个模样极好的女子。

  头戴妙常髻,穿月白素袖袄儿,外罩水田青缎长背心,纤腰上缠墨蓝色丝绦,腰下系条水墨白绫裙。

  缁衣轻带,神态安然,清雅出尘,令人平生惊艳。

  与荣禧堂富丽豪奢的气派,迥然相异,卓尔不同。

  这两年芷芍年龄渐长,稚气渐脱,人也出落得更加标致,前尘尽空,诵经礼佛,更晕养出一股不同寻常女儿的脱俗气度。

  堂中众人有一刻都鸦雀无声。

  原来贾琮从外头带回,被老太太说成没来路的不正经女人,竟是这样一个标致出众的人物。

  这时那赐礼内官问道:“这位可就是芷芍姑娘。”

  静慧明眸流转,看了一眼贾琮,贾琮笑着对她点了点头。

  静慧微微一福,答道:“正是。”

  那内官唱道:“奉皇后娘娘懿旨,闻承事郎旧人芷芍,兰馨秀惠,贞义清烈,赐宫花钗裙,以彰其行,敬领吧。”

  贾母听着那内官宣唱懿旨,脸色变得难堪之极,心中一阵阵羞恼,一股心血似乎就要冲上天灵。

  当年自己长子看上这个芷芍,要逼纳为妾,才逼的她跳河自尽。

  说这丫头贞义清烈,不就是说我那儿子荒淫无耻吗,还如此大张旗鼓上门赐礼,贾家的脸真是丢尽了,大过年的还怎么出去见人。

  再想想这几日的事情,心中突然有些悚然,以往柳静庵、嘉顺王这些人看重这小子就罢了,怎么如今连宫里都给他撑腰。

  贾琮又带着芷芍接礼谢恩,那内官赐礼完毕,自有贾琏带了下去奉茶。

  等那内官出了荣禧堂,王夫人对王熙凤说道:“老太太身子有些不适,我先陪着下去,这里的事伱看着料理,也不必回我了。”

  也不知是羞赧,还是赌气,贾母和王夫人走得匆忙,竟和刚回府的贾琮一句话都没说,不过贾琮脸色如常,毫不在意。

  只是笑眯眯的看着芷芍,后者察觉到他的眼神,又看着托盘上的宫花钗裙,俏脸不由自主一红。

  王熙凤上前笑道:“琮兄弟,这位就是芷芍姑娘吧,以前我也去过东路院,竟没发现有这样绝色的人物,你是个有福的。

  姑娘既是府上的旧人,回来了便什么都不用拘着,吃的用的但凡有缺的,打发丫头过来找我便是。”

  芷芍虽然是贾琮以前的丫鬟,可二年前投水后,只以为人没了,镇安府那边都消了籍,如今她又被皇后懿旨赐礼。

  这等荣耀,阖府上下除了老太太,可就只有她了,而且看贾琮待她的样子,王熙凤可不会拿她当个丫鬟看。

  王熙凤又说了一些场面客套话,也匆匆离去,如今这府上耳报神太多。

  老太太和太太刚丢了脸面,这当口她和贾琮太过亲近,没的惹人闲话,且冷过这一遭再说。

第187章 清芷话河山

首节 上一节 125/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