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39节

  贾琮亲眼目睹,后世津津乐道之事,发生在眼前。

  不免叹息后宅妇人的心思算计,与所谓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般无二,只是有些可笑。

  ……

  宝钗心思灵巧,性情宽宏大度,住进贾府之后,没多久就和园中姊妹相处融洽。

  她和黛玉都是外家亲戚,但比起黛玉灵秀内敛,目下无尘,宝钗似乎更得府中上下人等的赞誉。

  毕竟相比较之下,黛玉孤身一人,宝钗却有母亲兄长在身边,家资富贵,人情衡量,这里又是一处不同。

  而薛姨妈历来慈眉善目,说话温煦讨喜,连贾母都很喜欢和她唠嗑,这也给宝钗带来不少人缘。

  自从金玉之说传出,对黛玉和三春姐妹来说,闺阁中多了个羞人谈资,谁家女儿,正当妙龄,多半要窃窃私语,笑闹一场。

  宝钗不在跟前时,探春等偶尔也会拿来取笑一下宝玉。

  宝玉虽觉得刚来的宝姐姐是个极好的,但也比不上林妹妹在心里的好。

  只是每次姊妹们拿此事取笑,他见黛玉也言笑晏晏,毫不在意,心中不免酸涩失落。

  宝玉就盼着黛玉因此事,和他使个小性,发个脾气,却是痴心妄念,缘木求鱼。

  他又不敢砸玉,因知道黛玉早不吃这一套,做出来未免无趣,想到失意之处,不免自己又去悲春伤秋一番。

  贾琮几次在场,遇到这种场景,偶尔和黛玉目光相遇,见她眼波之中,明丽动人,无萦无拘,笑意盈盈。

  金玉良缘,曾是谶言命殇,如今命数已改,弃泪哀绝不再,人间只有清欢。

  宝钗知道金玉之言在贾府流传,心中羞恼无措,从此不再戴那把金锁,却已于事无补,皆因言说已生,从口纷纭不绝。

  该发生的和不该发生的,终究还是会到来。

第207章 字帖藏私隐

  时序五月,街道上开始洋溢出喜气,各家寿庆礼品店铺,生意变得明显红火起来,酒楼娼馆也变得热闹。

  神京镇安府和祈年府,派出大批衙役,清理街道偷盗,拘捕地痞无赖,收拢乞丐流民,又在城外大开粥铺,哺食穷苦。

  整个神京城呈现出整肃与祥和并存的氛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五月为太上皇六十五岁寿期,嘉昭帝已下旨神京举城大庆。

  镇安府和祈年府,自然要对神京城做一番清理,才能与太上皇寿辰的荣华之气匹配。

  届时神京城的贵勋、诰命都要进宫贺寿。

  教坊司去年底就从各地聘请名师,指导各色琴师、歌伎、舞娘。

  经过半年筹备,已准备盛大音舞绝技,要在太上皇的重华宫上演,据说蔚为壮观,难得一见。

  太上皇寿辰之日,神京城内酒楼、茶撩、勾栏、瓦肆、楚楼伎馆,通宵不禁,与民同乐。

  而自年初就开始流传,太上皇五月大寿之期,圣上开科举恩科的消息,也终于确定下来。

  雍州各地参加乡试的秀才,大周各州参加会试的举子,如风从云集般,从各地赶赴神京。

  同时,宁国府也传出世子贾蓉的婚事喜讯……。

  ……

  正月十五之后,贾琮曾带着晴雯,去过一趟桂枝坊秦宅。

  因秦业还在金陵主持大慈恩寺次殿庙宇营造,秦宅之中只有女眷,书香官宦之家,门第规矩森严,贾琮是不便单身拜访的。

  他带了晴雯去,便是让晴雯以探望瑞珠的名义,顺道来看望一下可卿,其实他也清楚做这样的事情,并没什么意义。

  但是金陵一别,总不能就这样无声无息,要说毫无牵挂,那才是自欺欺人。

  晴雯回来时带回可卿一句话:安心待嫁,勿用挂念,安心读书。

  贾琮听了可卿留言,虽有些失落,但也早想到是这样的结果,礼教森严,媒妁婚聘,绝非儿戏。

  贾琮将可卿的留话,在心中想了许久,又想起去年在春华楼看到的情景,终于放下心思,把精力先放在秋闱之上。

  ……

  荣庆堂。

  王熙凤正和贾母、王夫人通报本月府上月钱发放、各处银钱支用等杂事。

  又说道:“老太太,东府正在筹备蓉哥儿的婚事,上午珍大哥向我们公中借支三千两银子,用做婚娶之用。”

  贾母奇道:“怎么一下子借用这么多银子,东府那边根底不差我们这边,怎么就缺成这样?”

  王熙凤答道:“老太太有所不知,这几年北边气候反常,过年时乌进孝兄弟进京献礼,说这两年北面旱涝不停,天气又冷得反常。

  东府那八九处田庄,一年到头收成连五千两都不到,珍大哥那边开销比我们这边还大,手头银子用起来自然不得劲。

  听说珍大哥很看重蓉哥儿这门亲事,想要大办,外头也好挣些体面,这才向我们这边借支银子,说最多两月就补回。”

  贾母叹道:“珍哥儿年轻就袭爵,他老子又一贯在道观虚耗,没个人管束着,由着他逍遥,这十多年奢靡过甚,家财万贯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王熙凤道:“左右娶亲也就那么一次,混过去也就好了,听说珍大哥最近也在找营生,想来也是考虑来日方才的道理。”

  王夫人问道:“珍哥儿要大办婚事,可是娶的哪家千金,这样给他看重。”

  王熙凤笑道:“说起来珍大哥的亲家,也不算外人,是老爷工部的同僚,营缮郎秦业,蓉哥儿娶的就是他的独女。”

  ……

  清芷斋。

  黛玉走进院子时,看到东书房窗口下,贾琮正在提笔疾书。

  黛玉知道他每天要写程文策论的功课,也不去书房打扰他,直接去了正屋,找芷芍五儿她们说话。

  进屋没看到两人身影,只有英莲在靠窗小案上临帖。

  她穿着洋红印花对襟褙子,白色交领袄子,淡粉色长裙,脖子上还戴着个黄灿灿的赤金项圈,虽未脱青涩,却已俏丽动人。

  黛玉走上前去,看英莲练得是贾琮的书体,看模样已练得颇有些火候。

  黛玉倒也不意外,三哥房里几个丫头,个个能识文断字,英莲管着三哥的书房,被三哥的书香熏陶,在文事方面更不会弱于旁人。

  黛玉自己满腹经纶,对英莲这样有文气蕴养的女子,自然会心生亲近,站在她身后看了半晌临帖。

  不过她的注意力,很快被英莲写字的内容吸引,竟是一首从未见过的新词,然后目光就转到了她用的字帖上。

  黛玉知道贾琮善词,早年在楠溪写咏梅词,在金陵又写了满江红和临江仙两首新词,给他博得名动江南的赫赫词名。

  只是回到神京后,再没见过他出新词,因为这几个月贾琮忙于苦读,准备秋闱,姊妹们都不在他面前提新词的事,怕分他的心思。

  黛玉迫不及待拿过英莲的字帖,发现上面记了七首词,除了熟悉的三首,其他四首都是从未见过的新词。

  词风或宏丽,或典雅,或温婉,或慷慨,这几首新词都十分出彩,首首都具备传世之姿。

  黛玉满脸惊喜的问道:“英莲,这些是三哥新写的词吗?”

  英莲答道:“也不算新写的,都是少爷在金陵时闲暇写的,平时都丢在书房,后来他就装订了给我当字帖用。”

  黛玉听这话,脸上涌起古怪的神情,笑道:“英莲,你真是我们府上最有体面的女子。”

  英莲看着黛玉笑意盈盈,自己却一脸呆萌,没懂黛玉这话的意思。

  黛玉笑道:“三哥这些新词,首首都足以传世,却从不为人所知,旁人得到一首,都会如得至宝。

  他看得如同常物,随手拿来给你做临帖用,你说伱该是多大的奢侈体面,三哥行事真真不按常理。”

  当黛玉看到其中一首时,秀眉不禁微微一蹙。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词意中有温润缠绵,见而不得伤怀之意,芙蓉鬓钗之想,明明是为女子而写的。

  虽然三哥和宝姐姐也在金陵认识的,但他们在金陵其实就见过一面。

  平时姊妹们在一起,三哥对宝姐姐怎么样,她心中自然很清楚,这首词必是另有其人。

  黛玉问道:“英莲,三哥这首词是为谁而写的?”

  英莲一看这词,脸上一红,诺诺说道:“我……我也不知道。”

  在金陵的时候,英莲和晴雯轮流跟着贾琮,去安定寺抄写经文,她怎么会不知道,少爷这首词为谁写的。

  只是晴雯告诫过她,回到贾府千万不能说这首词的来历,还有安定寺那位秦姑娘,一个字都不能提,不然就会害死三爷。

  英莲虽知道林姑娘和少爷亲近,但会害死少爷的事,就算是林姑娘,她也不敢透露半句。

  黛玉一看她这表情,哪里还不明白,真是个笨丫头,撒谎都不会。

第208章 皇寿开恩科

  嘉昭十三年,五月初八。

  对于大周万千科场学子,今年是难得的恩赏之年。

  为贺五月太上皇六十五岁大寿,圣上不仅下旨为上皇寿辰大庆,还在今年五月特开恩科。

  如大周乡试本为三年一考,按正常的时序,明年八月才会开考,如有不中者,就要三年后才有机会再考,来回蹉跎便是六年。

  而人生又有几个六年,乡试已为科举中途,中举之人才有选官之资,才算真正跨入官员阶层,岂是轻而易举之事。

  许多读书人都是屡败屡战,要经过数次乡试才能中举,十余年时间也是弹指而过。

  所以,此次五月恩科,对以待秋闱的科场士人来讲,不啻为天大的喜讯。

  因为,万一此次恩科不中,明年八月他们还能参加正科乡试,比正常情况节省一倍时间,考中的概率也会大为提升。

  但因恩科具有突发性,无法提前很多时间预知,所以参加恩科的学子,会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多半是起到正科预热的作用。

  哪怕是如此,科举之路上能遇到恩科,对一个学子来讲,也是极大的幸运。

  ……

  而贾琮的恩师柳静庵,曾担任十余年礼部大宗伯,宦海沉浮,智慧深沉,更主持过大周多次乡试会试。

  他对朝堂变局与科举的关联,有着远高于常人的认知和判断。

首节 上一节 139/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