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02节

  贾政听了郭霖一番话,泛起满腹激荡,这几年他都记不清,贾琮给府上带来多少体面。

  本来以为他只是文事上出类拔萃,没想到在兵事上也如此卓绝,小小年纪居然就能上阵斩将杀敌。

  这样的事情,他就在儿时于父辈们身上见识过,如今这一幕又在贾家男儿身上重现。

  贾政激动得满脸红光,琮哥儿文韬武略,双功双全,男儿在世当如是也!

  “郭公公上门赐礼,贾政感激不尽,请入正厅奉茶!”

  “贾大人客气,贾家出了贾琮这样的麒麟子,好生叫人羡慕,这杯茶杂家是要喝的,沾点喜气,哈哈。”

  郭霖是嘉昭帝的亲信内侍,虽知道当今圣上疑虑深重,但架不住这个贾琮奇事太多,太能折腾,在圣上心中已愈发有了份量。

  圣上对他的重用拔擢只怕就在眼前,对这样的人物,郭霖自然花花轿子顺手也要抬一抬。

  ……

  荣庆堂。

  自贾琮去了辽东,荣国府一下子变得平静,往日总还有他每日出入奔波,让这个世勋之家生出唯一的活力。

  如今随着他的北上,整个荣国府变得有些死水微澜。

  少了人说话、写字、下棋,黛玉等姊妹觉得日子有些聊无趣味。

  连惜春都玩腻了贾琮送的西洋发音盒,不过三哥不在家,也没办法找他讨新玩意。

  不过贾母等绝不会有这种感受,该高乐时间一点都不会少。

  这天一早,依旧如往常那样,园中姊妹过来请安说话,又有王夫人和薛姨妈陪着闲话家常,一副其乐融融。

  直到丫鬟来通报,说宗人府的官儿到府上拜会老太太。

  贾母听了心中一惊,但凡贵勋之家都不喜欢和宗人府打交道,因为宗人府的人上门,多半没什么好事。

  几年前府上闹巫蛊,宗人府上门,贾赦就被拿到宗人府关了三四天,贾母至今还心有余悸。

  只是人已上门了,也没躲着不见的道理,便让王夫人和薛姨妈在一旁陪坐。

  李宫裁便带着黛玉等未出阁姊妹,退出荣庆堂回避外男。

  只是自从贾琮去了北边,黛玉和探春等姊妹,对什么事都多了点留心,大概也知道宗人府上门,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事。

  出了荣庆堂,两人拉着迎春绕了圈子,回了堂中的屏风后面。

  如今府上也就三哥和官面上交合比较多,说不得这外来的官儿说的事,和三哥有关也不一定。

  ……

  今天到贾府做说客的是宗人府五品经历郑裕抒,能在宗人为官基本都是宗室子弟。

  郑裕抒的父亲是驸马都尉,母亲是太上皇的七公主,也算出身皇亲名门之后。

  忠顺亲王得到郭霖传信,对此事不以为然,他本来就对宁荣贾家有嫌隙,后来贾蓉又撬了他心爱的琪官。

  让他对宁荣贾家更加厌恶,虽然宁国府已被除爵,但荣国府还在,在忠顺亲王心中,荣国也被除爵,才正合他心意。

  所以只是随意派了郑裕抒去办这件事,因为郑裕抒精明圆滑,这种形同掘户挖墙的换爵之事,也只有他能应付一二。

  至于给贾府施压,忠顺亲王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不管是贾琮还是贾琏承爵,在他心中根本没区别。

  郑裕抒摊上这种里外不是东西的倒霉事,也是无可奈何,打定主意只把话带到,其余诸事不管,就看贾家自己怎么决定。

  进了荣庆堂之后,自然按惯例将贾琮在辽东立下首功之事,天花乱坠的夸了一通,不然后面提让人家换爵,实在不好开口。

  贾母、王夫人等听说贾琮去了趟辽东,竟然就能立下战功,而且还是首功,立刻都听呆了。

  这小子怎么到那里都能折腾出动静来,他不是读书人吗,怎么还能上阵杀敌……。

  一旁的薛姨妈也听得眼睛发亮,这琮哥儿的能为真是通天了,居然连打战的事都在行。

  这样的人物可惜不能承爵继产,他要不是投错了胎,那就真要了不得了!

  屏风后几个姊妹听了这些话,你掐我一把,我拉你一下,眼睛都笑成了新月形。

  居然还真被她们猜对了,那官儿说的事情果然和贾琮有关,而且还是在辽东立了大功的好事。

  只是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上阵去杀敌拼命呢,万一出了好歹,可怎么办,个个心里都有些害怕。

  不过那官儿说他立了首功,又是道喜,又是夸赞,说明他人是没有大碍的,不然就不会是这幅话音了,心中到底放心下来。

  ……

  只是那宗人府的官儿后面说的话,让黛玉、探春、迎春等人都变了脸色。

  就听到贾母有些生冷僵硬的声音:“你说什么,让荣国将琏儿的世子之位让给贾琮!这到底是谁的主意!”

  郑裕抒一见贾太夫人的神情,就知道今天是白来了,其实也并不意外,他多少也知道贾琮在府上的一些情况。

  再说,宫中传出的意思,也是不得半分勉强,一切由其家自处,他把话传到了,回去顺势交差就行。

  不过相关事由,郑裕抒还是要说清楚的,毕竟他是大宗正派来办差的,做事还是要有头有尾。

  “老夫人,先不必动气,昨日兵部彭大人和齐国公入宫报捷,廷议封赏,因贵府贾监正功勋卓著,有先荣国公名将之风。

  可当册勋之荣,如能承袭先荣国之勋,必能继承先祖功业,因此宗人府才派下官到府磋商,一切由本家自处,并无勉强。

  下官此番已传言其事,这就告辞了,府上有了决断,遣人至宗人府告知下官便是。”

  郑裕抒说完事情,自然不会再留下看贾家人的脸色,他们换不换世子,和他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倒是走的万事不萦于心,只是他这一番话,不啻于在贾家炸响一声惊雷。

  贾母坐在那里脸色难看,这小子去了一趟辽东,竟然连家里的爵位都和他起了瓜葛,他也不想想自己是个什么身份!

  王夫人脸上阴沉,手中的念珠也停了转动,只是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微微有些发白。

  府上的爵位,连我的宝玉都还没分呢,怎么就可以轮到贾琮,居然连宗人府的官儿都上门说项,那我的宝玉算什么?

  在座的只有薛姨妈眼中神采奕奕,她觉得贾琮要是承袭了爵位,那才是一件好事呢。

  本来她觉得贾琮再有能为,毕竟只是一个庶子,将来贾家的爵位和爵产他都沾不了边。

  就算人物再出色,终究还是无法和贾琏、宝玉这些正派嫡子相比的。

  可要是贾琮袭了爵位,那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到时贾家还有哪个子弟赛得过他,宝玉也是完全不够瞧了。

  到了那时,他和自己女儿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只是薛姨妈毕竟只是外人,在这件事上她是不能多说半句的,不然不要说老太太,就是自己姐姐都要和自己翻脸。

  所以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

  此时,贾政喜气洋洋的进了荣庆堂,他刚送走了郭霖,便过来和贾母报喜。

  可能是心情过于激动了,竟没察觉到荣庆堂中的异样,只是兴致勃勃将贾琮立功,圣上派人赐礼犒赏的事说了一遍。

  贾母冷笑道:“他有本事,能立功,还能挣来皇帝的赏赐,我也管不了他怎么折腾,可他万不该惦记起家里的爵位。

  也不想想他是什么身份,我老太婆还没死呢,让他迟早断了这个念头!”

  贾政听得一头雾水,一旁的王夫人连忙将宗人府上门的事说了一遍。

  贾政也一脸意外,琮哥儿竟然已出色到这种地步,连朝臣都觉得他才能继承荣国府的爵位?

  其实贾政自己仔细想一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老太太,这是宗人府提的事儿,琮哥儿远在千里之外,必定完全不知此事,怎么是他惦记家里的爵位呢?”

  贾母一听这话也有些哑然,好像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心里还是有气,归根到底,还不是那小子惹出来的事。

  不过贾政说出后面一句话,却让贾母怒了……。

  “其实,宗人府的建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琮哥儿文武全才,族中子弟无人能比,如果他承袭爵位,必定能重振贾家。”

第293章 慧心劝辞爵

  一旁的薛姨妈听了这话,脸有喜色,还是姐夫在外面做官,见多世面,才真是个明白人。

  就听到贾母狠拍了案几一下,喝道:“你说的都是什么糊涂话,也不想一想,当年你兄长混不吝,而你却知道读书上进。

  可伱父亲还是让你兄长承袭爵位,你难道不知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世家大族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只有如此才能得兴旺长久之家,不然还不全乱了套!

  哪个子弟有本事能为,便不论嫡庶就占了爵位爵产,那让那些孱懦的子弟还怎么活。

  那小子自小就是个能折腾的,如今是挣了功劳回来,要是让他袭了爵位,哪天惹来祸事,岂不是一家子跟着他遭殃。

  你也不想想,他自小就是个意冷心硬的,要是他真得了势,以后让宝玉和琏儿怎么办。

  亏你是个当爹的,怎么也不替我的宝玉想一想,心都偏带外头去了!

  一番话把贾政说的哑口无言,好像觉得贾母说的有些道理,可又没有道理,要说将来贾琮会害宝玉和琏儿,他是怎么都不信的。

  贾母又恨恨说道:“齐国公当年和你爹也有交情,八公同气连枝,如今真是人走茶凉,竟出这样主意扰我家门,真是可恶!”

  要是齐国公听了这话,只怕要头撞南墙,他在宫中可是好心帮贾琮提出册爵之事,到头还被贾家栽了一口黑锅。

  要怪只怪郑裕抒,为了给贾琮夸功,显示朝中高官皆言贾琮有袭爵之资,把兵部彭侍郎和齐国公的名字都说了出来。

  贾母做了大半辈子国公诰命,自然多少知道官场上的事情,自来文官绝不可能建议给武官封爵,这主意只能是齐国公出的。

  但贾母却不知道,这里面却还有嘉昭帝在发挥作用……。

  ……

  这时堂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熙凤几乎小步的跑了进来。

  这荣庆堂里的事情,根本是瞒不住的,这府上耳目多的跟筛子一样,方才那些动静,极快就传到了王熙凤那里。

  王熙凤最羡慕太太和太太身上的诰命封号。

  她一向觉得银子容易挣,这诰命却不是最不容易得到,那才是女人一辈子最尊贵体面的东西。

  上次贾琮的生母被追封五品宜人诰命,可是把王熙凤给羡慕坏了。

  一个妇人死了十几年,还能被追封诰命,可不是比白活了十几年都强。

  她唯一的盼头,便是自己男人几十年后承了爵位,连带着自己能被封一个诰命,那一生的念想也就圆满了。

  如今听说宗人府要把贾琏的世子之位,给了在外立了战功的贾琮,这还了得,便气急败坏的赶去荣庆堂求告。

  一进入堂中,便扑通一声跪在贾母身前,脸上还挂着泪,把贾母等人吓了一跳。

首节 上一节 202/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