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03节

  “老太太,我们二爷虽没三弟这么有本事,可他是你的长房嫡孙啊,他对老太太一直孝顺听话,整日给府上忙里忙外。

  他没功劳也有苦劳,老太太可千万不能把二爷的世子之位给夺了啊,不然,不然,我以后还怎么见人,还不如死了干净。”

  王熙凤说完话也不起身,就跪在那里抽抽泣泣,妖娆娉婷,梨花带雨,倒是很惹人同情。

  贾母皱着眉头说道:“你也是个糊涂,何必要如此呢,我还没死呢,这家里谁也翻不了天!

  琏儿是我的长房长孙,他的好处我自然是明白的,你嫁入贾家这些年,把我老婆子伺候的好着呢,我心里都念着你的好呢。

  我说过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这爵位将来就是琏儿的,谁也夺不走。”

  王夫人一听这话,脸色微微一僵,这个谁不仅是说贾琮,大概也包括她的宝玉,王夫人手上的念珠又开始转快起来……。

  贾母又对贾政说:你去给琮哥儿写信,把事情说清楚,省的他回来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贾母这话是将这事给盖棺定论了。

  一旁的薛姨妈听了这话,脸上的失望都快掩饰不住了。

  ……

  屏风后黛玉拉了拉探春和迎春,三人悄悄离开了荣庆堂。

  一路上三人都有些闷闷不乐,刚才堂上除了贾政和薛姨妈,其他人对贾琮袭爵,都是一副同仇敌忾的模样,让人有些心惊。

  迎春突然说了一句:“琮弟要是受了爵位,那可就糟糕了,以后还怎么在家里立足。”

  黛玉和探春都惊讶的望着迎春,目光中都有些佩服了。

  这个二姐姐平时针扎都不知道喊疼,话也很少,可是只要一说到她兄弟,她就会一下变得聪明睿智起来,也是一件奇事。

  迎春见两双明眸饶有兴致的望着她,心中突然有些慌,还摸了一下自己的脸。

  又变得有些迷糊,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问道:“我有什么不对吗?”

  探春有些感叹的说道:“二姐姐,其实你是挺聪明的一个人。”

  迎春好奇说道:“瞧你说的,莫非你觉得我原来很笨?”

  探春听了忍不住噗嗤一笑,俏美娇丽,盈盈动人。

  连黛玉嘴角也牵了一牵,对探春说道:“你就别打趣二姐姐了,她说得一点没错。

  三哥已做到了从六品的官,这次立下战功,皇帝必定还会给他升官,他才多大年纪,已这般了得,将来一二品高官都是容易的。

  这个爵位对别人是稀罕东西,对三哥却是算不了什么,如果三哥真要了这个爵位,外祖母、琏二哥、凤姐姐只怕都要恨他了。

  其他人就更不好说了……,就像二姐姐说的,以后还怎么在家里立足。”

  探春颇有些骄傲的说道:“就是,别人稀罕这劳什子爵位,对三哥哥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

  可是转念一想,心中又有些着急,如今三哥哥远在辽东,根本不知道这事情,要是被弄假成真,真得了爵位,岂不是糟糕。

  黛玉说道:“我听我爹说过,宗人府是管宗室和贵勋子弟的,他们只听皇帝的。

  所以宗人府会到府说这件事,多半是皇帝让说的。”

  探春好奇道:“皇帝对三哥哥还挺不错的,还想着让他袭爵呢。”

  黛玉歪着头想了想,秀眉微颦,她毕竟年幼,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并没见过外头多少世面。

  不过她天生灵秀智慧,却觉得有些不对。

  “皇帝对三哥哥好吗,我怎么觉得不像,只是三哥哥不能受这个爵位是真的。

  外祖母虽然对此事极不愿意,却没有和宗人府的官当面说,必定是怕当面反对,得罪了皇帝,嗯,一定是这样了。

  外祖母让二舅舅写信给三哥,是想让三哥哥自己不愿意这件事,这样便是皇帝也不好勉强的,这事也就回绝了,与贾家也无害。”

  迎春睁大了眼睛,佩服的望着黛玉:“林妹妹你真太聪明了,这么难的事情,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探春也听得两眼发亮,说道:“林姐姐,你要是男人,一定和三哥哥一样厉害。”

  黛玉脸上一红,说道:“这有什么,我爹为官多年,我从小在身边听多了事情罢了。”

  探春皱着眉头说道:“只盼着老爷快点写信,让三哥哥知道不能坐这个世子的位置,不然要凭空惹来一堆麻烦。”

  黛玉说道:“二舅舅一向最器重三哥,只怕有些话他说不出口,这信却是难写了……。”

  ……

  荣国府,梦坡斋书屋。

  贾政提笔写了几行,便将纸揉成一团,这信他实在难以下笔,琮哥儿根本就不知道此事,让自己怎么开口。

  突然见探春进了书房,他有些奇怪,这书房一般都是宝玉和贾环会常来,当然是因为他要考较他们的功课……。

  可探春等姊妹却是很少来。

  探春有些怯生生的问道:“老爷,你是不是在给三哥哥写信?”

  贾政好奇问道:“你怎么知道?”

  “刚才我和林姐姐他们在屏风后面都听到了。”

  贾政有些苦笑,说道:“原来如此,只是给琮儿这份信,实在有些难以下笔,这事原和他没一点关系,却要去写这样的信。”

  探春听得一双俊眼闪亮,林姐姐莫非能掐会算,连这都被她猜着了……。

  探春说道:“老爷,三哥哥有能为,其实没有这个爵位,他将来必定也是很出色的。

  老爷要是觉得难以启齿,这份信不如我们姊妹来写。

  三哥哥自小和我们投契,我们的话他一定听得进去的,三哥不承这个爵位,才是上策。”

  贾政听了这话眼睛一亮,说道:“探丫头这话有理,你们姊妹亲密,自然什么话都不用忌讳。

  以你三哥的文韬武略,将来什么功名不能自取呢,还是……家和万事兴吧,你把这层意思和他讲明。”

  探春从身后拿出一份信,说道:“请老爷寄给三哥哥。”

  贾政吃了一惊:“你怎么连信都写好了!”

  探春俏脸一红,说道:“出了荣庆堂,我和二姐姐商量过的,林姐姐亲笔写的信,老爷说的意思,信里都写了。”

  贾政微微一笑,说道:“林丫头也是个聪明的,你们都是好孩子,知道疼惜自己兄弟。”

第294章 治平盖世功

  大周宫城,乾阳宫。

  后殿暖阁中,在梁成宗那份轰动朝野的捷报,到达后的第三天。

  一份关于辽东女真镇守韬略的奏章,也到达了嘉昭帝的御案上。

  这份奏章是贾琮写的,因嘉昭帝曾赐他直奏之权,所以他虽暂时隶属梁成宗麾下,却能直接给皇帝上奏。

  其实这份奏章的内容,并不是他临时起意,北上辽东之前,他曾和自己的恩师柳静庵聊过,关于治平女真的方略。

  他比这个世界的任何人都清楚,女真人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变故,给中原之民造成了几乎灭顶的灾难。

  他不知道在这个历史走向迷途的世界,女真人是否还会步入原先的历史轨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将是一场浩劫。

  在他接触过女真三卫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出现一个祸乱天下的枭雄,这些都无法断定。

  而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无法对此无动于衷,他总要以自己对历史的隐约感知,和灵敏于他人的前瞻,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在发现一切可能败坏未来的端倪,他需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一切扼杀在萌芽之时。

  如今他和这个世界已形同一体,这里有那些他最亲密眷恋的人,他需要一个最稳妥安定的未来。

  或许并不单单是自己的,也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的未来……。

  河山新创,路途扶摇,或许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会是毫无理由的。

  但如今他只是荣国府庶子,虽然有了功名和官身,但是在这个恢弘世界里,他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

  他要做出自己想做的事,还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而这个外力的最佳来源,就是神京城中那位君临天下的至尊。

  虽然这位至尊疑深谋重,权术狡诈,甚至刻薄寡恩,但每一个人都是有多面性的。

  贾琮以自己中允的目光判断,他不得不承认,在那些黑沉阴霾下,嘉昭帝也是一个心怀天下,有所作为的治世明君。

  光这一点对他来说就足够了,贾琮相信自己这份奏章,一定能得到他的认同,并从他那里得到尽可能多的助力。

  ……

  乾阳宫后殿暖阁中,内阁大学士蔡襄、忠靖侯史鼎、兵部左侍郎彭汝南都被赐座。

  这几个人有的是嘉昭帝的从龙心腹,有的是政务智囊,及捻熟辽东女真战事官员。

  贾琮的那份奏章,已被嘉昭帝反反复复阅读过。

  他没想到此次辽东之行,贾琮不仅在兵事上光彩耀眼,于治平方略上同样有惊人灼见。

  当初贾琮关于火器建营强兵、格物分类治学等两篇奏章,其中奇思妙想,目光宏大,已让嘉昭帝为之惊艳。

  其中那份火器建营强兵奏章,只是过去一年时间,已在贾琮的推动之下,得到完全验证,才有了这次火器呈威的鸦符关大捷。

  而这份辽东女真治平方略,所表现出的缜密和远虑同样让他惊叹。

  他心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对于臣子惯用的权谋平衡之术。

  在面对贾琮之时,因他种种与年龄几不相符的卓异之举,似乎渐渐开始软化。

  因为最大限度的接受包容他,似乎比怀疑和防范能得到更大的益处,至少在目前这种阶段是这样的。

  那份奏章上关于女真治平方略一共有五法:

  一是除首恶,绝豪强,亡血勇。三卫头领之族,心腹悍勇之将,野心狂暴之辈,清剿斩绝,除女真兵峰复起之患……。

  二是通关贸,削铁兵,缓饥馑。立换贸集市,除贪弊之举,任清廉之官,控铁质流通,以米粮易山珍裘货,丰民生而消凶顽……。

  三是兴文教,传佛道,易民风。儒之怀柔,道之自然,佛之来生,化边民莽荒钝戾之气,循序渐进,易其风俗,收其民心……。

  四是办工坊,拓农荒,新生计。内务皇商之威,建边镇工坊,收女真妇孺,为新生之计,拓辽北黑土,化精壮游牧为农耕之民……。

  五是消弊观,允通婚,混血种。文教驯化,佛道柔心,工坊开办,农耕大兴,黎民往来,通婚链亲,无分汉胡。

  贾琮还在奏章中写道:

  此五法者,法一为万事根本,需兴强兵,乘胜追击,削平穷寇,永绝后患。

  以十年之功,贯彻法二、三、四,强军镇边,流官治民,抚顺边莽,关外千里之地,尽入大周万里疆域,为圣上立拓土功业。

  以五十年之功,贯彻法五,彼时世人,只知大周汉地万民一统,而不知北地女真胡民何存……。

首节 上一节 20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