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06节

  贾母皱着眉头说道:“如今宁国府都被查抄了,你们让琮哥儿过继过去,也不顶事啊。”

  虽然贾母对贾琮从来也不亲,但要把他过继给别房,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而且还是个有能为的,心中自然不太情愿。

  自己不喜欢,那也是自己的东西,没理由凭白给人的,人之常情而已。

  ……

  一直没说话的贾敬再也忍不住,说道:“老太太,只要琮哥儿能过继到宁国嫡脉,自然是能顶事的!

  当初查抄时曾颁下圣旨,圣上怜悯宁国祖先于国有功,宁国除爵后封爵三年,宁国一脉子弟如立下军功,便能复爵。

  如今琮哥儿正好在辽东立下首功,只要过继到侄儿膝下,那他就是宁国长房嫡子,侄儿会即刻向圣上奏请复爵。

  外面都说圣上对琮哥儿很是看重,当初琮哥儿还是个秀才,圣上就给他赐了八品官身,只要他过继到宁国,圣上必定会让他袭爵的!”

  贾母一听这话,也觉得有些道理,只是心中却膈应的紧。

  感情我们荣国养了个有本事的子弟,专门就给伱们宁国挣爵位了,没我们荣国什么事……。

  一旁的贾效连忙帮腔说道:“老祖宗,我和大兄都仔细想过了,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只要琮哥儿过继宁国承嗣,用不了多久时间,贾家一门双爵的荣耀就又回来了,再说了,琮哥儿就算过继,他不还是你的亲孙子。”

  贾效这最后一句话,算说到贾母的心坎里去了,就算琮哥儿过继,他身上流的也是荣国公的血脉,我还是他的亲祖母。

  他在荣国府没办法承爵,让他过继到宁国府袭爵,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也算对得起他了,他难道还会不愿意?

  贾母看了一眼贾效,心说这效哥儿倒是个明白人,以前怎么没看出来。

  贾效是宁国一脉的旁支,年轻时靠着宁国府的余荫,也是个走马斗鸡的纨绔子弟,过了四十还是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其实宁国一脉像他这样的子弟,还有不少。

  宁国府还在的时候,每年节庆都会发放节礼,府上的田庄店铺,也能有不少赚银子的差事。

  这些浪荡子弟,依靠这些宁国祖宗的余荫,也能混个衣食温饱的日子。

  可是随着宁国府被除爵抄家,府上几辈子积累的田庄店铺,也都被朝廷查抄充公,一下子让这些宁国子弟失去了生计依靠。

  贾效半生浪荡,没什么营生的本事,最近这几个月,都靠典当东西过日,再这么下去就要饥一顿饱一顿了。

  不过他这个人虽纨绔,但是脑子却还算灵光。

  这几日贾琮立下战功,宗人府上面议爵,朝廷下旨加官等消息,没两日就传遍了宁荣街上神京各房。

  贾效听了消息,灵机一动便想到了这个法子,因他年轻时给贾敬做过一段时间伴当,兄弟间很是熟悉。

  便巴巴的去了玄真观,给贾敬一顿游说,那贾敬自从宁国除爵之后,差点羞愤而死,听了他的主意,哪有不一拍即合的。

第297章 梨香惊祸危

  贾敬见过贾琮几次,对他的品貌能为十分赞赏,能有这样一个佳子弟过继膝下,自然千好万好。

  最重要的是,贾琮正巧立下偌大军功,却在荣国府承爵失败,心中必定有所不平。

  如此情形之下,继嗣宁国一脉,以求复爵,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只要此事达成,宁国爵在他手中复生,贾敬入土之日,也再不用愧对祖先了。

  因此他对做成此事极为热忱,一双眼睛盯着贾母,就盼着老太太一口应承下来。

  贾母其实心中基本也愿意了,自己亲孙子能得一个爵位,那也是她脸上的光彩。

  不过她毕竟还没完全老糊涂,说道:“敬哥儿,按理说过继一个子弟,能帮宁国复爵,我自然是同意的。

  可你要是过继环哥儿这样的,我倒是可以一口说了算,但琮哥儿可就不一样了。”

  贾敬和贾效听贾母说到贾环,脸上都露出古怪的表情,他们要过继贾环这个冻猫子干嘛,还得浪费白米养他。

  贾母继续说道:“琮哥儿虽年纪不大,却不是一般的子弟,如今是五品官身,做了朝廷的正官,皇上跟前听用的人。

  他自己主意也大得很,他过继别房,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和他老爷说了都不能算。

  多半还要宗人府和宫中点头,而且也要让他自己知道,这事也不急在一时,还是等他从辽东回来再议吧。”

  贾敬和贾效听了这话有些失望。

  贾敬是急于恢复祖业,生怕夜长梦多,贾琮这样的人才,在族中可是独一无二,眼下才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据说现在,他在辽东已独领一军,进剿女真,万一又立下战功,再被皇上加封,那老太太说什么,都不会放这样的子弟出府过继。

  而贾效却是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就盼着做成此事,多分润些好处,自然是和贾敬一样着急。

  不过他们也知道贾母说的是道理,这可不是过继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而是堂堂朝廷五品命官,哪有嘴巴一说就能成的。

  所以最后也只能先告辞,只能等贾琮从辽东回来再议。

  ……

  等到贾敬和贾效走后,薛姨妈又正巧过来,给贾母送了些薛蟠在外头做生意带的礼物,几件上等裘皮,几支上年份的山参。

  贾母谢过之后,随口和薛姨妈聊了几句,说如今你家哥儿也知道在外头做营生,可见年龄长了也就懂事了。

  薛姨妈自然礼尚往来,把好听受用的话说了一些。

  照例夸了几句宝玉,突然又说起贾琮,说都是老太太教导有方,养出这么个有能为的孙子,才这么点年纪就做了大官。

  贾母听了心里一阵古怪,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这也算她教导有方……。

  ……

  梨香院临后街的门户,人进人出的,薛家的小厮抬进一箱箱礼物,放在门厅便退了出去。

  自有薛家的婆子把东西又搬到内院正堂中。

  薛蟠在金陵使人打死了冯渊,贾雨村贪赃枉法,用薛蟠得了急症而死的法子,让他逍遥法外。

  但同时也让薛蟠变成了一个“黑户”,在官府的文牍中,他薛大傻子已是个死人。

  平时花天酒地、寻花问柳倒是没有妨碍,但是用到身份勘合的正经营生,他是一件都做不了。

  后来听朋友说平安州大同那边有路子,那个地方不比神京这种天子脚下,没有那么多讲究,还容易做生意赚银子。

  薛蟠本就在神京呆的有些憋闷,便和几个朋友去了一趟,虽没赚到大钱,小钱还是赚到一些,也算见了些世面。

  回来便给母亲和妹妹带了不少礼物,薛姨妈自觉得儿子开始懂事了,心中很是高兴,至于赚没赚到钱倒不在乎。

  被抬进正堂的礼物一箱箱被打开,有上等的杏脯、浆果、黄米、榛蘑、木耳、裘皮、药材。

  还有上等水曲柳做的镇纸、笔架、砚盒、整盒的巴林印章石等文房之物。

  宝钗正帮着薛蟠整理礼物,分出几份送给园中的姊妹,当然还有一份要送到清芷斋。

  薛蟠突然问道:“妹妹,最近琮哥儿都没什么消息?”

  薛宝钗有些好奇:“琮兄弟在辽东这么远,听说就给大姨夫来过信,你怎么突然就问起他了?”

  宝钗知道自己哥哥因为英莲的事情,和贾琮一向不怎么对付,今儿怎么突然说起他来。

  “妹妹伱是不知道,我这一回京,就听说了琮哥儿的事了,真是满神京都在传嘞。”

  宝钗听她说到贾琮,笑吟吟问道:“都说了些什么,也讲给我听听。”

  “说他在辽东和女真人大战,厉害得很呢,带着几百个骑兵,就敢冲杀几千女真人,还一刀就砍了女真的藩王。

  听说那藩王身高一丈,腰宽一丈,手使一柄金背大砍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就这么还被琮哥儿一刀砍了。

  他不是个读书人吗,以前怎么没听说过他这么厉害……。”

  进来端茶的莺儿听了噗嗤一笑:“少爷,那有人身高一丈,腰粗一丈的。”

  宝钗也在一旁听得笑意盈盈的,她这几日早听园中姊妹说过贾琮的事,说他在辽东立了首功,还被皇家封了官。

  他竟比自己亲眼见的还要好上许多,不仅文才惊世,居然还是文武双全,天下竟有这么出色的人儿。

  虽然宝钗心里清楚,贾琮对自己并无意,心里多半想着别人……。

  但她还是忍不住去想他,听到他的出色,心中便忍不住甜蜜,她本来是很能把持住自己的,如今却像是着了魔。

  只是希望他早些回来,也是许久没见到了。

  ……

  薛蟠侧头看了妹妹一眼:“妹妹,今儿妈不在,你老实告诉我,你是不是看上琮哥儿了!”

  宝钗气得满脸通红,啐道:“哪有做哥哥的,和妹妹说这种浑话的,看我不告诉妈去。”

  薛蟠平时最怕这妹妹发火,连忙求饶:“好,好,我不说还不行了吗。”

  宝钗好奇道:“奇怪了,你平时不是不待见琮兄弟吗,今儿怎么老是提他?”

  “我和他不过是因为素云那丫头,也不是什么大事,他这人比我俊,比我招女人喜欢,素云爱跟他,我认了。”

  宝钗听了他这话,脸上又是一红,说什么招女人喜欢,自己可不就是女人吗。

  “你哥我最佩服英雄了,琮哥儿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可不就是英雄吗,哥就佩服这样的。”

  薛蟠说着两眼有些放光,似乎把自己给带入进去,仿佛那取上将首级的威风,就是薛大傻子自己。

  宝钗见自己哥哥又露出那副混不吝的样子,有些好笑的摇了摇头。

  不过哥哥不再抵触琮兄弟,宝钗还是挺高兴的。

  两兄妹正说着话,薛姨妈正好送了礼物回来。

  “蟠儿,我刚才从你姨妈那里回来,她听你舅舅说,平安州大同那边如今不太平,蒙古鞑子最近常有犯边。

  九省统制在那里巡边,听说在抓当兵的舞弊,闹哄哄的乱的很,以后不许你再去!家里不缺你赚的几百两银子。

  你给我踏实点守在家里,琮哥儿这样的,我看你也耍不到一起,平时多和宝玉贾琏他们走动走动,好歹都是正经亲戚。”

  薛蟠把嘴巴一撇:“宝玉平时也约过吃酒,至于琏二哥我还是离他远些,省的惹祸。”

  薛姨妈好奇道:“贾琏又怎么你了,怎么还能给你惹祸。”

  薛蟠一脸神秘的说道:“妈,你就没听说过,琏二哥也去了几趟平安州?”

  薛姨妈好奇问道:“在园子里倒是听人说起过,那又怎么了,你不是也去了平安州吗?”

  一旁的薛宝钗也好奇的看过来,知道自己这哥哥必定是有话说。

  “哎呦,我的妈,贾琏去平安州和我去能一样吗!”

  “我这次在大同,和几个朋友吃酒,他们说贾家大老爷那边,如今都往大同送海盐、茶叶、还有铁锅,赚了不少银子!”

首节 上一节 206/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