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44节

  却见自己姑娘突然从袖子里拿出条手帕子,轻轻展开,一个人对着发呆,不知在想些什么。

  不过紫鹃却认出,那手帕子不是姑娘家常用的。

  ……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都在座。

  刚才王熙凤把新政颁布之后,荣国所蓄田产夏冬两税缴纳田赋之事,和贾母等人都说了一遍。

  在座各人都神情凝重,朝廷新政试行之后,按照方才账面计算,荣国的每年的收银,竟直接减少了三成有余。

  而实际情况之下,还要加上各种损耗,造成的亏空只多不会少。

  这几年老天爷不赏脸,各类天灾时有发生,田亩上的收成本就不如往年,再亏空出这么多田赋,每年入不敷出是躲不过去了。

  其实就算少了三成多收入,荣国府每年入账银两,对中等之家来说,依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但是架不住堂堂国公府要养活这么多人,多年的豪富排场嚼头又不能随便消减,不要说让外头看了大失体面,见不得人。

  即便是自家人富贵惯了,一下子也万万清减不下去。

  贾母更是一脸懊丧,她出阁前是侯门千金,出嫁后是国公夫人,一辈子都富贵之极的命数,实在是享尽了高乐荣耀的日子。

  临老本觉得依旧能这样逍遥度日,没想到朝廷出了什么新政,眼看着斩断了国公府一小半的家底,贾母别提多心疼了。

  这时,林之孝家的进了荣庆堂,把去东府和贾琮商议田产投献之事,和贾母回禀了一遍。

  贾母听了心中愈发不快,说道:“这小子也是个败家的,要置办田产总归在本省,或者江南富贵之地,偏偏去买关外的田地。

  那种荒僻无人的地界,置这么多地,这不是胡闹吗,他这家业得的是不是太容易了些,让他这么作践银子!”

  贾政见多了贾琮这两年出色之处,觉得贾琮即便行事有些反常,总归有他自己一番道理,必定不会无的放矢。

  说道:“老太太,琮儿一向处事稳妥,他会去买关外的田地,或许是关外的地,有我们不知道的好处?”

  一旁的旺儿媳妇突然说道:“老太太,最近我在外头听多了田产和田赋的事,多少知道了一些事情。

  眼下皇上的新政只是本省和江南,关外这种没人烟的地方,必定是不行新政的。

  而且我听外头人说关外的地很便宜,本省买一千亩,在关外只怕是能翻倍。”

  王熙凤心思灵活,一听这话眼睛就亮了,这琮老三毕竟是读书人,好活泛的心思啊。

  关外还不推行新政,只怕他的免税田数,在那些地方都不用打成三折,同样多银子还能在那里多买田产,这算盘是真够精明的。

  只是那种天寒地冻的鬼地方,听说都是不种地的,他买到更多的地又有什么用?

  贾政听了旺儿媳妇的话,脸上已带出笑容,说道:“其中果然有奥秘,我就说琮哥儿这么做,必定是有个缘故。”

  贾母有些膈应的看了眼,自己老天真的儿子,凡是那小子做的事,自己这儿子都觉得有道理,都觉得顺眼,就是和自己的宝玉过不去。

  不过贾母听了旺儿媳妇的话,倒也觉得贾琮不是在胡闹,也算有些章法。

  ……

  只是眼下贾家也不可能去学贾琮,在辽东这种地方大肆买地。

  因为贾家手头这上万亩良田,可不是说脱手就脱手的。

  这其中有几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祖产岂能轻易抛弃,另外还有不少是门生故旧、各家老亲投献之地,哪一桩都不是轻动得了的。

  贾母知道凤姐一向心眼多,问道:“凤丫头,如今你掌着家里的事情,你说说该有什么办法应对。”

  王熙凤这人最懂得观风看势,对银子的事情更是敏感,其实她来之前,心中就有了些盘算,只是她自己不好拿主意。

  她也就等着贾母这句话,才好把想到的点子说出来。

  “老太太,要按照朝廷新法缴纳田税,一下子会亏空出这么多银子,必定不是我们一家是这样的。

  不如我们也先缓缓,不急着交上去,先看看别家是怎么办的,再办也不迟的……。”

  贾母一听这话,也觉得大有道理,对贾政问道:“政儿,如今家里也就你做着堂官,伱说说这法子可还使得到?”

  贾政是个循规蹈矩的性子,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主要是他能为平庸,身份又特殊,两党人士都不会拉他入伙……。

  所以贾政对新法并无明显喜恶之感,只觉得既是皇上颁布的,敷衍应对好像有些不妥。

  不过,他虽然不通俗务,却知道家中每年凭空少三四成银子,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

  所以心里一时踌躇,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敢说凤姐的法子不行。

  “老太太,家中可不止我一个堂官,琮哥儿也是实职,官职还在我之上,他常有入宫,和圣上多有奏对,不如叫他来问个主意?”

  ……

  如今,贾母和自己这孙子愈发置气,因自己在他面前事事落在下风。

  你就看这小子封爵以来,做的每一件事,不是和自己扭着来。

  而这小子又事事占着道理,让人半点挑不出毛病,贾母这辈子就没遇上过这样的后辈,束手束脚到极点,实在太过闷气。

  寻常情况她是绝不会让他到跟前的,连方才族人投献之事,她都是让林之孝家的去传话,省得又被这小子搞出不自在。

  不过眼下这可是家门中大事,那小子也确实是个有主意的,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让鸳鸯赶紧去东府叫人。

  贾琮进了荣庆堂之后,王熙凤便把事情和他说了一遍,还把缓交夏税观望风向的法子,也说了给贾琮听。

  王熙凤虽精明强干,心思机巧,但毕竟只是个内宅妇人,朝廷政局当中的风险轻重,她哪里又能懂几分。

  所以,她想得出这种左道法子,能不能这样办,心里也是没底的。

  ……

  其实方才林之孝家的过来说投献之事,贾琮便知新法颁布试行,随着夏税来临,其威力便开始峥嵘显现。

  官绅免税田亩减少,大量投献土地被弃献,无数中人之家顾挖空心思,四处寻找投献路径。

  其中各类污言怨声,必定喧嚣市井。

  世家大族不甘缴纳大笔田赋税款,企图保持原有的奢侈富贵,他们会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办法避税。

  随着夏税征收不断增压,愈来愈多的不满和摩擦就会爆发出来。

  那些官绅虽然因为新法,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但却远没到无以为续的地步,他们所要做的便是最大程度的挣扎。

  难道官绅阶层还会因此造反不成,在贾琮看来其中可能性极小。

  所以最后的赢家,必定还是嘉昭帝,唯一的问题就是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到底需要流多少鲜血。

  所以,王熙凤这种拖延缴纳夏税的办法,企图观望而蒙混过关,完全于事无补,甚至还会引来祸患。

第343章 乞巧浣青丝

  荣国府,荣庆堂。

  堂中众人见贾琮听王熙凤说过事情来由,一时之间却并未说话。

  贾政忍不住问道:“如今家里遇到这种大事,琮哥儿常进宫奏对,对圣上的心意多少有些了解,琏儿媳妇的法子,可还行得?”

  贾琮问道:“老爷可知,新法颁布之后,圣上处置了五名四品以上高官,且将他们贪赃枉法之事,公之于众。”

  贾政听了这话,心中凛然,说道:“自然是知道的,这五名高官都是朝堂上的干臣,个个身居要职,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被论罪。”

  贾政又对贾母说道:“老太太,其中一人还是史家七房的史哲,去年刚从户部金部郎中升任户部右侍郎。”

  贾母听了便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七房的哲哥儿,那可是个争气的,他竟然也被皇上论罪?”

  史家七房的史哲是正经进士出身,在史家除了嫡脉的两位侯爷,就数史哲最有能为,从一白身熬到户部右侍郎的高位。

  是史家神京十二房中,最出色的弟子之一。

  贾母对这个偏房侄子可是印象深刻,史哲的夫人也常来贾府走动。

  当初贾琮在金陵未对史家落罪弟子援手,史哲夫人还在贾母面前告过状。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也被皇上论罪,而且贾母还一点都不知道。

  贾政说道:“推事院查出史哲徇私舞弊,收了金陵族人的好处,帮他们在金陵侵占他人良田,德行有亏。

  圣上将他的罪名公之于众,如今已打入天牢,秋后就要发配琼州海崖,怕老太太听了伤心,我才一直未提起此事……。”

  贾母拿手拍着椅背,骂道:“好不容易做上大官,他也不好好惜福,竟做出这等事,白白断送了前程。”

  贾琮突然说道:“老太太、老爷,史哲徇私舞弊,纵容族人,虽有罪过,却并非死罪,他之所以落得如此境地,却是另有原因。”

  贾母和贾政都是听过外面世道故事的,仔细想想也觉得贾琮说得有理。

  只不过是族人占他的势做了些坏事,这是官场上常见的事情,并不是什么杀头的大罪,怎会公布罪名,断他仕途,发配琼州,处罚如此之重。

  贾琮说道:“史哲和其他四名官员,都以反对五月推行之新政而著名,经常在朝野谤议圣上新政,再加上自身罪衍败露,所以才会重处。”

  听了这话,贾母和贾政脸上都露出惊骇的神情。

  贾母整日高乐于内宅,根本不知道外头的事情;

  贾政是荫封官职,工部唯一的勋贵子弟,虽然人缘不错,但在政事上却是边缘化人物。

  没人会和他说这些政事私密,以免招来麻烦,因为人人都知嘉昭帝自登基以来,对四王八公等旧勋多有芥蒂排斥……。

  而贾政日常只沉迷谈书论道、书经奥义,对这些政事隐秘也不热衷,所以并不清楚这五个官员突然落罪的底细。

  但是贾母、贾政毕竟是勋贵人家出身,受了半辈子官宦门第熏陶,贾琮虽心有顾忌,没把话说透,但他们还是很快就听出了根底。

  这五个大官被论罪,场面上说是他们各有罪行,其实就是皇帝在杀鸡给猴看,这是在为新政推行祭旗啊!

  贾琮见了贾母和贾政脸上的震惊,知道对方都听懂了他的话。

  又说道:“圣上锐意推行新政,是为了强国安民,此乃治国大势所趋。

  如今是新政推行后第一次官绅夏赋征收,朝廷必定非常重视,对于背驳新政的举动,也必定不会姑息!

  荣国贾家乃开国勋贵翘楚,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必受世人瞩目。

  如果贾家此刻观风望势,刻意拖延官绅夏赋,抱有侥幸之念,定会落下抗拒新政的口实,那五位高官可是前车之鉴……。”

  贾琮这一番话,不要说贾母、贾政等人悚然而惊。

  连王熙凤、王夫人等官面上见识不足,一味看重钱财的内宅妇人也都变了脸色。

  ……

  其实,贾琮如今封爵、出府、立居,和荣国府虽有血脉关联,但在仕途官场上已形同两家。

  即便荣国府天崩地陷,也妨害不到他什么。

首节 上一节 244/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