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54节

  好在他杨宏斌也不会做庸碌之辈,他靠着自己的刑狱之才,从周素卿口中套出重要证供,给一直未了局的水监司大案,重新打开了缺口。

  当日大理寺卿韦观繇拿着供状入宫请旨,当今圣上看过供状,大为震怒。

  这也在杨宏斌的意料之中,毕竟周素卿供状牵扯的人物,在金陵位高权重,统御数千之众,官居邹怀义之上,是个非同寻常的角色。

  这样的人物,居然是水监司大案的幕后主使,金陵官场败坏如斯,也怪不得圣上龙颜震怒。

  此次,大理寺卿韦观繇举荐自己为巡案钦差,对自己算是极为信重之举,也是他仕途之上再次生发的重要机缘。

  但杨宏斌在欣喜的同时,却对此次金陵之行不敢有半点松懈,身上的每一条神经都是紧绷的,充满谨慎和戒备。

  他在金陵之地捉拿这样一位人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而将此人缉拿归案之后,又要如何审讯出有价值的东西,给金陵水监司大案圆满收宫,更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谁也不知道这背后还会牵扯出什么……。

  ……

  这时,光德坊的坊门,一骑快马奔驰而来。

  杨宏斌一看此人,便微微松了一口气。

  这次他领旨出京,圣上派了二十名宫中禁卫随行扶持,并以为差遣,这些都是干练精锐之人。

  这快马回报的就是其中一人。

  那人下马禀告道:“回大人,左军都督府刘将军已向金陵都指挥司传谕。

  金陵都指挥使杜大人接五军都督府令谕,已派官员约束金陵卫指挥使下属五大千户所,不得擅动,违令者谋逆论处。

  眼下通往金陵卫指挥司衙门各处要道,都已被锦衣卫封锁,金陵卫指挥使周正扬府邸前后门已布控,就等大人下令擒拿!”

  杨宏斌问道:“自昨晚到现在,周府中可有人外出?”

  那人回道:“除了今晨有人外出采买菜蔬米粮,再无人外出,采买之人我们一直跟踪,他们买过东西便回府了。”

  杨宏斌长舒了一口气,据周素卿供状所述,当初指使他暗中销赃二十万抢掠洋货,事发之后又给他提供庇护藏匿之人。

  正是官居正三品武官,水监司邹怀义的上司,金陵卫指挥使周正阳。

  当初邹怀义于缉拿现场自刎,水监司大案许多内幕随之掩埋,虽然事后推事院和大理寺多方侦缉,也拿了许多与此案关联之人。

  却没有一条线索涉及到官高位显的周正阳,或许是此人行事缜密,或许是邹怀义伏法之后,相关人等官官相护。

  其中存在哪些因由,眼下却是不得而知……。

  如果不是周素卿担心被周正阳灭口,擅自逃离金陵,并在辽东鸦符关被贾琮意外擒获,从而爆出内幕。

  谁又能想到,掌控金陵城军权的三品正将,居然是水监司大案的主谋。

  ……

  周正扬身为金陵卫指挥使,麾下统御金陵五大卫千户所,兵员五千六百余人,是金陵本地军权鼎盛之人。

  这样的人在金陵城内必定耳目众多。

  所以杨宏斌在神京领旨之时,五军都督府与大理寺,考虑金陵乃大周陪都,统领江南六州一府,周正扬统兵金陵,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乘其未知之机,突袭擒拿,才是上策。

  这才有了昨夜杨宏斌便装赶赴金陵,却未下榻官驿,而是直接入金陵锦衣卫千户所,传旨统筹,以防打草惊蛇。

  甚至连金陵卫指挥司的上峰衙门,金陵都指挥司都蒙在鼓里。

  杨宏斌对葛贽成沉声说道:“葛大人,万事俱备,请随同本官一起拿人吧!”

  数百锦衣卫人马,分成两路,分别向周正扬府邸和金陵卫指挥司衙门扑去,纷乱如雷的马蹄声在金陵街道上轰鸣。

  自从邹怀义伏法之后,这座平静许久的古城,如同一汪死水无澜的深潭,再一次被搅动翻涌起来。

第353章 流波不知深

  七月十五,中元节,居德坊伯爵府。

  贾家东西两府,只有东府的会芳园,从城东的鎏阳河引入活水,在园中聚成大片河渠水榭。

  会芳园中许多亭台楼阁,都是临水而建,轩美瑰丽,后来的大观园就是在此格局上改建。

  园中河渠水榭之中,错落种植碧莲荷花,盛夏时节郁葱绽放。

  夜幕时虽花苞收敛,但碧叶如盖,晚风拂过,摇曳生姿,如真似幻。

  两艘游船在河中游弋,银铃灿灿的笑声,合着漫天明灭不定的星光,回荡在碧莲清波之间。

  今天是中元节,上午两府忙过祭祖烧纸之事,贾琮便按中元节的习俗,请了西府的姊妹们到东府游湖。

  当然出于礼貌,他也请了贾母、王夫人等内眷,但贾母推说身体不适没来,贾母不来,王夫人自然也不好来。

  自从贾琮迁居东府,将伯爵府的门槛守得很紧,回绝了贾母鼓捣出的几项安排,老太太心里气一直不顺,自然不愿意捧这孽孙的场。

  不过这也正中贾琮下怀,他们祖孙两看相厌,大家处在一起,也各自不自在。

  贾琮自乐得请了黛玉、宝钗、探春、迎春、惜春等姐妹过来,晴雯又去请了相好的鸳鸯、琥珀、金钏等一起玩。

  宝玉得了消息,知道这么多姐妹都过去玩耍,也很想要来,不过这次被他老子揍得太狠,行动还不方便,只好悻悻作罢。

  两艘游船上的姑娘们,将一只只点亮烛火的河灯,纷纷放入河中,火光映照波光,随波飘荡,似与天上星光交相辉映。

  燃放河灯是中元节一大习俗,也是内宅女眷中元祈福许愿必做的事。

  黛玉、三春、芷芍、英莲等各有锦绣,胸有文思,多在河灯上写诗联句,以为雅趣。

  晴雯、五儿、紫鹃、鸳鸯等人虽无文秀之才,还有人是不识字的。

  但这些各房姑娘丫鬟,都善针线,会描绣样,手头却都是灵巧的,便嘻笑着在河灯上画些牡丹禽鸟等吉祥图案,然后放入河中做乐。

  金钏自从做了宝钗的丫鬟,整个人又重新活了过来,性子虽然依旧爽利,但举止却多了稳妥,像是一下长大了许多。

  鸳鸯见了金钏画在河灯上图案,心中却微微奇怪,金钏画的不是花卉,不是禽鸟,而是一口八角玲珑井。

  鸳鸯心中稀罕,不过略微想了想,倒是明白了些什么。

  却见金钏望着那河灯微微发愣,然后放入河中流走,河灯晃晃荡荡,顺流而去,正飘向前面那艘游船。

  那艘游船上,贾琮正和黛玉探春等姊妹说笑,金钏楞楞望着河中那盏河灯,还有映照波光中那俊美无俦的面容……。

  鸳鸯见金钏的神情,有些好奇,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盏摇曳河灯旁,波光中幻灭不定的少年倒影,她的心儿也跟着摇晃,脸上一阵发烧。

  ……

  游船上黛玉微笑道:“三哥哥诗词之能卓绝,但自上次在金陵做出几首,却再没见你新作,如此才华白白虚耗,岂不可惜。

  今日姊妹同游,良辰美景,三哥哥可有新作。”

  贾琮笑道:“倒不是不愿常常做,大概是才量有限,没办法一直做好的出来,不好贻笑大方。”

  一旁探春笑道:“瞧三哥哥说的,你做出的都不算好的,这天下做诗词的人都要羞死了。”

  今天中元放河灯,姊妹们各自都做了几首,连小惜春读书未久,都诌了一首应景。

  贾琮受不得她们起哄,看了眼身旁清眸波光,芙蓉桃李,美不胜收,便拿了一盏空白的河灯,提笔在上面写到:

  火中莲蕊清流开,娇红妍绿相徘徊。

  耀如列宿漫天辉,静似流觞宛宛来。

  转世何知空有相,红尘却叹劫成缘。

  年华几时风霜尽,鱼龙水底软怀香。

  自贾琮去年从金陵回来,众人就没再见他做诗词,如今终于见他重新提笔,个个都好奇围了上来。

  只是前面两句,各自读了都觉口齿蕴香,今日姊妹们中元节夜游船,放河灯,却被这开头两句写尽了意思。

  此时人人都正当青春妙龄,颜色正好,不正是人生娇红妍绿之时,更被贾琮比成耀如列宿漫天辉,静似流觞宛宛来。

  黛玉、探春等姊妹都品出诗句中,贾琮对她们姊妹的渲染赞叹,各自心中温馨欢喜。

  只是读到第三句:转世何知空有相,红尘却叹劫成缘。

  各自心中微微有些迷惑,都知道贾琮文武卓绝,心志坚毅,更非常人,竟也会有这等迷离之言

  宝钗日常杂学并蓄,对佛经道书多有涉猎,却听出贾琮这句有出世来生之慨。

  只是他如此少年得意,又如何会生出这样心思……。

  当各人读到最后一句:年华几时风霜尽,鱼龙水底软怀香。

  迎春只有姐弟之思,惜春懵懂无知,其余各人读出风流旖旎,不免生出遐思爱嗔……。

  ……

  七月十五,中元节,金陵。

  周正阳府邸坐落在金陵城东霖庆街,这条街地产金陵繁华之地,街道两头各有不少店铺,每天大早也有很多摊贩在这里谋生。

  只是靠近周府的一段距离,街面上却十分洁净,极少会有人在这附近摆摊做生意。

  金陵城中十亭人有八亭人都知道,这间府邸住了金陵城里的大人物,堂堂金陵卫指挥使周正阳,手上掌着卫戍金陵的数千人马。

  因此,周府守门的两个小厮,根本不用担心有不长眼,会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大早懒洋洋起来,打开门户,两人端了一张长凳,在门口坐着,有些百无聊赖的打着哈欠。

  突然听到街道那头传来轰然马蹄声,还夹杂着纷乱的脚步声,两个守门小厮脸上浮现意外的神情。

  自周正阳入住霖庆街,这金陵城中哪个不知,何人有人敢在这里如此喧哗,这不是自找不自在吗。

  这两人正要站起身,去看个究竟,并好好喝骂一番。

  还没等起身,便看到无数穿飞鱼服、佩绣春刀、凶神恶煞的锦衣缇骑,潮水般向府门涌来。

  两个守门小厮哪里见过这种架势,各自脸色大变,其中一个壮着胆子嚷道:“你们可知这是谁的府邸,敢在这里放肆!”

  只是话还没说完,带头的一个锦衣百户,手中绣春刀的刀鞘已闪电般抽出,只是一刀鞘抽得满嘴是血,还吐出两颗断齿。

  两个守门小厮被锦衣卫扭倒在地,其余人踹开大门,人流便蜂拥冲入周府,没一会儿就听到周府之中,人声惊恐,乱成一片。

  杨宏斌也飞快下马,带着随行的宫中禁卫,也同步冲入府中。

  这里是金陵,他要抓捕的是金陵卫的魁首主官,而配合抓捕的是金陵锦衣卫千户所,对他们来说,自己终归是外来人。

  他不得不保持充分的谨慎缜密。

  杨宏斌带着两百多锦衣卫将周府围得水泄不通,将整个周府翻了个底朝天,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一颗心不住下沉。

首节 上一节 254/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