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95节

  可卿已是被聘之身,贾琮也早听蔡孝宇说过。

  明年可卿就要成为宁国府草字辈长媳,而贾琮依然会是荣国府玉字辈最出挑的子弟。

  活在这个世道的宗亲礼法之下,他们对彼此不抱幻想,也没想过弃绝世俗,从此投奔莽荒。

  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走到那个相融不舍的地步,而他们需要顾忌和珍视的东西也不止这眼前。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两个灵魂偶然间的惺惺相惜。

  在暮鼓晨钟之中,短暂的相遇,顷刻的陪伴,然后各自走自己的路和前程。

  秦业一直奔波在营造工地上,始终没发现自己女儿危险的举动,还有自己那位小同僚的无忌肆意。

  ……

  永宁王行在。

  杨宏斌正在向永宁王禀报,这两天他在锦衣卫千户所,排查汪恩被害疑凶的情况。

  “启禀王爷,经过这两天排查,汪恩被害当晚,在牢狱中当值的锦衣卫总旗赵炳亮,极有可能是凶手。”

  “这人原是一名戍边的伍长,三年前被人举荐加入锦衣卫,汪恩被害当晚,本不是他当值,他是临时与他人调换。

  汪恩死后第二天,他就消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永宁王叹道:“那个周素卿没抓到,连汪恩都在锦衣卫大狱被人灭口,这下所有的讯息都断了。”

  这时外面永宁王亲卫来报,营缮郎秦业和奉议郎贾琮在门口等候。

  宁王想到今天正是逢五之日,这两人是按约定来通报大慈恩寺营造进度的,连忙让人请来。

  大慈恩寺的营造进度十分顺利,只是近几日云气蒸腾,未来几天会有雨天,但对营造进度影响不是很大。

  说完正事,秦业和贾琮就要告辞,但宁王却单留下贾琮,秦业也已习以为常,便独自告辞。

  宁王因贾琮提供的信息,让龙潭港一案取得进展,但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事情重新陷入僵局,连重要的人犯汪恩都被人灭口,说不得他就要无功而返了,如何向一贯信重自己的父皇交待。

  前几日贾琮那种抽丝剥茧,直指关窍的敏锐思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异乎寻常的特质,常在杨宏斌这种沉浸侦缉的公门老饕身上出现。

  如今他一筹莫展之际,总是不放过任何突破的可能,突然想听一听这少年的建议,或许能像上次那样带来好运。

第140章 三段击之法

  杨宏斌将近几日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贾琮思索片刻,说道:“当日初到金陵时,便听人说起龙潭港血案的过程,作乱的浪人分成两股,一股与官军对峙牵制。

  另外一股伺机将二十万贯的洋货劫走,驾船逃入长江水道,卫所水监司大肆出动竟搜寻无果,当时在下就觉得有些离奇。”

  而事发过去一月时间,市面上出现倾销这批洋货的行迹。

  这些东瀛浪人不仅能这巨额洋货隐匿无踪,事发之后,还能通过本地货商渠道发卖这批洋货。

  如果没有金陵本地的势力和人脉在支撑,几个逃命都来不及的浪人,怎么会有这种运筹有余的本事。

  前几日王爷刚找到周素卿这个紧要人物,抓捕时却扑空,杨评事刚才说派人乔装,在周素卿住处守候了数天,这人都没再出现。

  是否可以猜测,在出发抓捕之前,周素卿可能就得到了消息,这才提前逃走,让我们扑空,所以再也没有返回住处。

  等到杨评事想到找汪恩探查周素卿的下落,却立刻有人早一步在锦衣卫大狱中将人灭口。

  这等能力和手段,可不是几个蛮夷浪人能具备的。

  龙潭港发生祸乱,在下感觉已不单单是几个东瀛浪人在杀人作乱,背后还隐藏了我们还看不清的人和事。

  他们好像事事能洞察先机,抢先一步将我们能探查的线索截断。

  这件事始末,水监司、锦衣卫都牵扯其中,其中扑朔迷离,波诡云谲,这金陵城内王爷能信用之人好像并不太多。”

  宁王和杨宏斌听了贾琮一番话,各自心神震撼。

  这少年不仅心思敏睿,想法眼界跳脱大胆,异乎于常人,乍听之下实在有些振聋发聩之感。

  但他说的一点没错,背后之人能提前洞察先机,让他们步步落空,甚至连关在锦衣卫大牢的嫌犯都能灭口。

  哪里是几个东瀛浪人能做到的。

  而且贾琮话里的意思非常大胆,认为水监司、锦衣卫都有牵扯,都不可尽信,或者说整个金陵官场可以信重之人都寥寥无几。

  这话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但仔细想一想整件事的始末,又觉得贾琮的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不管是永宁王,还是杨宏斌,他们从神京来到金陵,他们的着眼点在龙潭港东瀛浪人祸乱一事。

  他们的目的是严惩汪恩等渎职之人,将作乱杀人的东瀛浪人绳之以法。

  先入为主之下,龙潭港一事在他们认知中,只是一件肃贪剿匪要案,眼界和视角自然就被局限。

  直到汪恩被杀,才让他们产生更多的疑虑。

  但贾琮却生来就是这世间的异数,这个时代思维上常规、框架、局限,对他来说都是淡薄并能轻易突破。

  所以在这种时候,他才能跳出屏障,看到宁王、杨宏斌等人没看到的全局。

  这只是一个人思维藩篱上的差异,足立是境,观想自然不同,与人的聪明才智无关。

  ……

  宁王和杨宏斌还在回味贾琮刚才那一番话。

  贾琮又说道:“王爷,我听闻东瀛浪人个个武艺精强,倭刀锋利,面对卫所官兵时常能以一当十。

  龙潭港一战,不仅死伤许多卫所官兵,甚至一位姓刘的千户也当场遇害。”

  宁王叹道:“当年太祖立国之时,大周将士追亡逐北,将灭国无数的蒙古铁骑逐出中原,从此不敢向南牧马,是何等雄壮。

  如今没过百年,卫所兵将战力便羸弱如此,真是愧对先人。”

  贾琮说道:“王爷也不必气馁,我大周承平日久,兵将疏于战备,血勇消退,战力自然也就打折了。

  我听闻东瀛如今南北割据,幕府混战,这些东瀛浪人很多都是战败放逐之人,日日苟活于生死血光之中,自然比常人更加凶残。”

  既然一时近战无法力敌,那就想办法智取,那日杨评事在周素卿的住所发现二十只鲁密统,倒是让我想到致胜的法子。”

  杨宏斌笑道:“奉议郎是以火器来对付东瀛浪人,火器初发虽声势吓人,但实战却多有不足,奉议郎可能对现今火器了解不深。

  就以鲁密铳而言,以点燃火绳激发,击发威力的确很强,生铁都能打出痕迹,但每发一弹需装药填弹,两弹之间需六息时间。

  如果面对东瀛浪人使用火器,兵士来不及发第二枪,就会死在东瀛浪人的倭刀之下。”

  贾琮奇道:“难道你们不知道三段击吗?”

  杨宏斌和宁王面面相觑,都是一脸茫然,问道:“何为三段击?”

  果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三段击,至少在大周的土地上,三段击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不然杨宏斌对火铳的使用认知,就不会还停留在这种僵化观念上。

  于是贾琮和他们详细解释三段击的使用方法,只要士兵练习娴熟,三段击可以让鲁密铳两弹间隔,从六息缩短到一至二息。

  再加上密集阵型发射,或两个三段击迭加,再骁勇的东瀛浪人也只能做活靶子。

  贾琮关于三段击的讲解,听得宁王和杨宏斌热血沸腾,世上还有如此机巧之法,如果以此法使用火铳,在战场上岂不是所向披靡。

  他们再看向贾琮,目光已流露出惊骇,这少年不仅睿智缜密,还有这等奇思妙想,当真叫人叹为观止。

  贾琮离开后,一封关于金陵龙潭港血案的分析推演,及鲁密铳三段式使用方法的奏章,从宁王行在快马送出,直奔神京。

  宁王也在第一时间,从金陵卫所的武库中调来了十支鲁密铳,加上从周素卿住所缴获的二十支鲁密铳。

  开始在自己的亲卫中演练三段式使用方法,并让人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详细记录,以备推敲弥补。

  宁王这人也有几分果敢,既然金陵龙潭港要案,背后扑朔难解,金陵城中各方势力也难以尽信,他也不能一味被肘制坐蜡。

  贾琮提出的三段式使用火铳之法,虽为奇思妙想,但实际操练却并不复杂,他这次带了百余名亲兵,这些才是他最信重的力量。

  三十支鲁密铳,已够他在短时间内,习练出一支熟悉三段式法的火枪队,以备不时之需。

第141章 奇思达天听

  神京,大周皇城,乾阳宫。

  嘉昭帝正在御览宁王从金陵八百里加急上呈的奏章。

  上禀金陵龙潭港一案办理进展,其中诸般疑窦阻碍,及奉议郎贾琮关于此案的分析推演之论。

  宁王被皇帝派到金陵协理金陵龙潭港一案,并不是让他事事亲为,而是让他以皇子之尊,协调各方,任人用事。

  以宁王所站立场,自然不会去掩饰贾琮之功,做为皇子,全局筹谋,用人知人,才是父皇最看重的才能。

  嘉昭帝脸色阴沉,金陵乃大周陪都,国事之要址,富庶半盖天下,如今不仅兵将羸弱,还生出这等云诡魍魉之相,真是无法无天了!

  还有就是贾琮,原先以为就是书读得好,风仪胸怀也有几分不俗。

  没想此次到金陵不久,又显露出峥嵘,这等年纪,居然对政事实务也是目光如炬,洞如观火,还真是难得。

  这份奏章再往下看,便写着贾琮因金陵兵将羸弱,无法与东瀛浪人正面力敌,便提出以鲁密铳三段击之法克制倭寇。

  奏章中又将贾琮的三段击操练之法进行详细记叙。

  数年之前,有识之士,便上书西洋火器之犀利,提出因远洋海贸,使西洋火器流入大周,暗藏隐患,应对火器流通严加管制。

  所以嘉昭帝对火器并不陌生,也清楚火铳之类击发间隔过长,实战中存在致命弊端。

  可看到贾琮提出的三段击之法,及详细演练规程,让人顿时豁然开朗,似见往日未尝窥探之天地。

  嘉昭帝心中涌起一股激荡狂喜,如以此法推广演练,往日有些鸡肋的火铳,将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宁王在三段击中看到的,只是兵将羸弱无法正面抗衡,折中对付骁勇浪人的一种方法。

  但嘉昭帝位在九五,精研国事,胸藏天下,目光深远,他从三段击之中,延展出来的东西就要深邃宏远许多。

  对他来说,贾琮所献的火铳三段击之法,实乃镇国安邦的良策,由此触类旁通而引发的前景难以估量。

  嘉昭帝思索片刻,便对侍立一旁的郭霖说道:“传内阁大学士蔡襄、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进宫见驾。”

  没过多久,被皇帝传召的三位大臣,先后被殿外内侍引入乾阳宫。

  内阁大学士蔡襄年轻时两榜出身,以书画达于禁中,受太上皇的关注而发迹,几十年宦海起伏,慢慢熬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

  市井传闻蔡襄有睚眦必报的毛病,多年来与他政见不合的,或有过龌龊的官员,落在他手上的都没个好下场,在官场上有枭士之称。

首节 上一节 95/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