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59节

  王仲鳌问道:“回来多少?”

  “没死的都回来了,还带回一些骨灰,”老仆详细说道,“他们被贼寇抓住,并未遭到虐待,还能领口粮回乡,那朱贼似不是滥杀之人。”

  王仲鳌坐在书桌前感慨:“如此做法,成都周边州县,百姓再无抵抗之心。只要朱贼不盘剥太过,稍微比官府少征点赋税,必然可以获得万众归顺。真是手段高明啊,把乡兵放归家乡,还带着袍泽骨灰,比编练俘虏为兵强上百倍!”

  王仲鳌拄着拐杖出去,不断有人恭敬问候。

  来到村中的打谷场,大冬天聚集好多村民,一群子弟兵正在讲述他们的经历。

  “朱将军威风得很,穿着一副金色铠甲,就跟庙里的天王那般,”一个青年说得眉飞色舞,似乎已经走出阴影,“朱将军那匹马也是神骏,我当时被编为后军,被派去阻拦朱将军冲杀。好几千人的右军士卒,遇到朱将军几百骑兵,吓得当即就溃散了。我哪里敢去阻挡?跟着袍泽一起逃,只恨爹妈没多生两条腿。没跑多远,就听后面很多人在叫喊,转身一看,中军大旗都倒了。”

  另一个青年说:“我却编在中军,赵总领让我们结阵举枪。我们又不是傻子,后军都溃散了,中军就能挡得住?那些重甲猛士都不敢挡穿着几十斤的铠甲,一个个跑得比我还快。我却是看得分明,朱将军骑的是匹黄骠马,冲上小山跟飞一样。他手里的铁锏几十斤重,臂膀粗的中军旗杆,一锏砸去就断了!”

  村民们啧啧称奇,都叹服朱贼的武勇,难怪人家敢起兵造反。

  那些回家的子弟兵,也讲得愈发夸张。

  因为把朱铭描述得越强大,他们的溃败就越情有可原。并非自己懦弱不能战,而是朱将军太过勇猛!

  又有青年说:“朱将军派人来讲,他若取了四川,定然不像官府那样收重税。免夫钱肯定不收,地里脚钱也不收,经制钱还是不收。就连酒醋税,也降回五年前,昏君加的酒醋税他不认!”

  “不收许多税,那日子过得!”

  “朱将军是个好贼啊。”

  “不是好贼,是个好人。”

  “就不晓得,那朱将军说话作不作得数,莫不又是在哄骗咱们。”

  “哄你作甚?人家把骨灰都送回来了,仁义得很。官府往年强征搬茶夫,那些搬茶夫死在外头,也不见官府把骨灰送回来。”

  “……”

  王仲鳌站在打谷场外,悄然听了一阵,叹息着默默离开。

  朱贼入主成都已成定局,不知对王家是好是坏。

  就怕朝廷常年派兵征讨,朱贼为了打仗,也学官府横征暴敛。到那个时候,只会比朝廷更狠,反贼为求生存,可是没有任何底线的。

  俘虏带着骨灰回乡,消息迅速传遍各个州县,还带回义军的“仁政”消息。

  所谓仁政,无非少收点税。

  这个少收,是跟宋徽宗相比。

  绝对比哲宗朝收得多,否则朱铭哪来的钱粮练兵?

  但这就够了,百姓能够接受。

  就像电商搞活动,原价六十的商品,给伱涨价到一百,再打折卖你八十。你喜滋滋买到手,还觉得自己赚到了。

  朱铭率军南下,德阳、雒县、金堂各县官员,皆已望风而逃,胥吏抱着官印出城跪迎。

  一直来到成都城外,面对大开的城门,朱铭并未带着全军进去。

  他先派一支最精锐、纪律最严明的部队,进城占领衙门和库房,同时在全城张贴安民告示。

  又张贴檄文,并附录政策:取消经制钱,降低酒醋税。

  城内百姓,见义军秋毫无犯,又听说经制钱被取消,酒醋税也降回以前的标准,竟然全城欢呼沸腾起来。

  特别是那些商贾和摊贩,把朱贼……把朱将军视为再生父母。

  等到朱铭带着亲兵进城时,无数百姓夹道围观,踮起双脚想看看他是否有三头六臂。

  一身金灿灿的天王甲骑着骏马缓缓向前,令百姓觉得威武而不可直视。

  酒楼之上,十多个士子临窗眺望,他们都出身成都大族。

  一人说道:“这朱贼好会邀买民心。”

  另一人冷笑:“那昏君邀买民心都不愿,我倒觉得朱成功可得天下。”

  “你叔父可是鸿胪寺少卿,怎能说这种话?”

  “我叔父做什么官,跟我说大实话何干?”

  “你家世食宋禄须得忠君报国!”

  “你没看朱成功的檄文?非食宋禄,乃食民禄也。”

  “强词夺理!”

  “……”

  这些士子,自己就吵起来,有的人已打主意投靠。

  成都城内有后蜀皇宫,皇城已变成内城,宫殿拆了改为官府衙门。

  朱铭进驻转运司,笑着对高景山说:“高先生妙计安民,实在是立下大功一件!”

  “些许小计谋而已。”高景山谦虚道。

  朱铭当时的命令,是赶紧焚烧尸体埋了,免得搞出什么瘟疫。

  高景山连忙跑来进言,说可以让俘虏辨认尸体,放归俘虏把骨灰带回家乡。

  小小的一个计策,宣传效果简直炸裂。

  石元公有些不得劲儿,他才是头号谋士啊,咋就突然冒出个降官争宠呢?

  可人家是三品大员投靠,自己只是个落第举人,这特么想争都争不过。

  最苦恼的是,石元公不得不承认,高景山的献计确实高明。

  石元公当时认为,在占领成都之前,不可放归俘虏,免得又被官府征去当兵。事实跟他所料完全相反,俘虏一放,沿途县官全部逃跑,就连成都城内的官员都跑了!

  如今仔细想来,越想越觉得玄妙,毕竟石元公搞过妖教,他对玩弄人心的套路理解颇深。

  (这几天参加作者沙龙,尽量抽时间码字,如果停更就当是请假,更新会非常不稳定。)

第357章 0352【参禅礼佛】

  2023-07-25

  由于朝廷盘剥太过,地方府库空空如也,小民百姓亦家无余财。

  从汉中运了不少钱粮过来,但利州被搞得一塌糊涂,反而需要朱铭拿出军资赈济百姓。

  又在剑门、梓潼对峙两个多月,军粮消耗严重,算上从官兵那里缴获的,顶多能维持现有军队到明年三月。

  “得让富户捐钱纳粮了。”朱铭说道。

  高景山提醒:“当然得从富户下手,但不能是现在,须得等明年夏粮收割之后!否则这些富户大肆宣扬,小民又愚昧无知,将军好不容易有的仁义之名尽失。这里毕竟不是汉中,也不是金州。”

  朱家父子在汉中和金州,民间威望极高,富户自然难以操纵舆论。

  而在成都平原,朱铭属于外来者。

  初来乍到,根基未稳,骤然让富户摊派,这些富户定然转嫁损失,然后疯狂造谣抹黑。小民被富户盘剥之后,只会憎恨朱铭,仁义瞬间就变成残暴。

  高景山给出成都治理方略:“将军发布减税政令,已初步取信于民。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安排心腹掌管户籍与司法,重审积年冤案,趁机撤换枉法老吏,再狠狠惩治大族子弟。如此则光明正大,非但能立威于大族,还能立信、立德于百姓。如此做法,可逐渐控制成都,到明年夏天征税就水到渠成了。”

  石元公问道:“我军粮草,只能撑到明年三月,剩下两三个月的粮食去哪里寻?”

  高景山指着北方:“城北昭觉寺!”

  “妙啊!”

  石元公拍手大赞他来过成都好几次:“不仅是佛寺,还有道观,都可趁机清理。”

  高景山说:“石先生虽来过成都,也在民间打听过消息,但走马观花只能窥其一斑。昭觉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在五代时极盛。国朝初年,大宋军队烧杀抢掠,昭觉寺因而荒废破败。但几十年后,就重新繁荣起来。至神宗年间,已是尾大不掉,吕大防奏请朝廷,把昭觉寺从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

  朱铭觉得很神奇:“佛寺还能有子孙庙?”

  高景山解释说:“此处子孙,特指徒子徒孙。上一代住持,可指任下一代住持。而十方丛林,则可由官府任命住持。”

  “原来如此。”朱铭还真不清楚这个。

  看来古代对宗教管理也有手段,通过任命住持,从而间接控制寺庙。

  高景山继续说:“如今的昭觉寺,殿宇三百座,僧舍数百处,仅持有度牒的僧人就上千,另还有大量无牒之僧。可查庙田三四百顷,隐田更是难以计数。”

  “如此说来,昭觉寺控制的庙田,可能接近十万亩?”朱铭听得动了杀心。

  高景山点头道:“而且多为城北良田!”

  朱铭微笑站起:“我既入主成都,自当拜访名刹与高僧。”

  高景山提醒:“莫要杀伐太重,昭觉寺的民间声望极好。”

  一个占田近十万亩的寺庙,真会有很好的声誉吗?

  可以有!

  只需在放高利贷时,利息比寻常地主少一丢丢。在收租子的时候,也比寻常地主少一丢丢。灾荒年月,再拿出一点粮食赈济灾民。高僧负责结交官府和名流,这声望一下子就起来了。

  神宗朝,官府拿回住持任免权,昭觉寺的收入需要上交。

  李畋在《重修昭觉寺记》里说:“兹寺有常住沃土三百廛,涤场敛矫,岁入千耦,井归寺廪,与众共之。有舟航大贾,输流水之钱;山泽豪族,舍金穴之利。五铢一缕,悉归寺府,无一私者……”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池塘里种出的藕,归昭觉寺所有(田租估计也是)。而信徒捐赠的香火钱,则必须上交给官府,极有可能还要缴纳田赋。

  但仅仅过了几十年官府逐渐失去对昭觉寺的控制,香火钱怎么可能老实上交?

  当今住持,法名圆悟克勤,一代大德高僧,在禅宗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他被宋徽宗两次颁布圣旨,御笔任命为昭觉寺住持(该寺住持有任期,想要连任,须得皇帝许可)。

  其亲传弟子,就有五百多人。

  其中一百多个弟子,在其他寺庙做住持,影响力遍布全川,甚至波及到川外!

  圆悟克勤正在品茶,他对茶道极有研究。以致于后世有传言,他的墨宝“茶禅一味”,被收藏在日本大德寺此墨宝还跟一休和尚发生故事。

  这种传言并未得到证实,但他写给徒弟绍隆的信件,即“圆悟印可状”,确确实实存于日本。

  弟子绍隆捧着茶盏问:“禅师,正逢皇帝召见,贼寇又据成都,还要不要前往东京?”

  圆悟克勤说:“我是住持,我不能走。汝非蜀人,自可往之。”

  绍隆乃禅宗虎丘派祖师,但如今只是个普通僧人。他的师父得到克勤佛语,转而讲给绍隆听,绍隆没有完全听懂,于是从江浙来到成都挂单求法。

  绍隆说道:“弟子听僧人言,朱贼入城安民,于百姓丝毫不犯。若是遇到,该怎生对待?是贼耶?是众耶?”

首节 上一节 359/10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