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781节

  刘一止说:“入秋之后,方可采藕。”

  陈康伯说:“此地莲藕比南方发得晚,这个时节还能采藕鞭(藕带)。”

  朱铭朗声笑问:“谁去帮我采些藕鞭上来?”

  “我去!”

  只见起居郎第一个站起,放下毛笔脱掉衣服,然后猛地跳入湖中。

  “哈哈哈哈!”

  朱铭拍手大笑:“宏老可为水将也!”

  陈鳌少年心性,又洒脱不羁,站在齐腰深的湖水中:“官家若是缺将可用,臣就弃文从武领军打仗去!”

  “你是南方人,能憋气多久?”朱铭问道。

  陈鳌回答:“不多,半刻钟而已。”

  说完,陈鳌就潜入湖底,给皇帝采藕带去了,两条大长腿伸出湖面乱蹬。

  这他妈是起居郎?

  一众官员士子都看愣了,也太没正形了吧?

  朱铭面带微笑,愈发喜欢这年轻人。

  他非常明白老爹的心思,妹妹年岁渐长,是该挑选驸马了。

  朱国祥一直在物色女婿,备选人员有二三十个。

  直到陈鳌少年中进士,又生得高大帅气,立即进入朱国祥的视线。接着又考察其人品,愈发对陈鳌满意,因为此人不但品行俱佳,而且性格开朗非常有趣。

  公主如果嫁过去,绝对不会感到烦闷。

第810章 【少年鞍马适相宜】

  第810章 0805【少年鞍马适相宜】

  任丘县学教授带来的士子,大半也是年轻人。

  他们见陈鳌下水采藕带,于是也不甘落后,纷纷脱衣跳进湖里。

  平时这属于有辱斯文,在皇帝面前表现却是风流不羁。

  众人采了许多藕带,朱铭吩咐道:“拿去做菜,今日一并分享。”

  任丘县令连忙朝吏员招手,低声安排几句,很快就把藕带拿走。

  人挺多,肯定不够吃。

  在皇帝看不到的地方,这些吏员去找村民帮忙。

  此时亦非农忙季节,老百姓听说皇帝想吃藕带,都嬉笑着去附近帮忙采集。

  顺便再弄点湖鲜过来,县令猜测皇帝可能喜欢。

  南风阵阵吹送,湖面波光粼粼。

  朱铭一路巡视奔波,此时站在船上心情舒爽。他对知府刘一止说:“刘晓行之名,我也如雷贯耳。今日何妨再作一首?诗词皆可。”

  “晓行”并非表字,而是刘一止写的一首词。

  他蹉跎半生考不上进士,太守推其为八行士子,想要举荐给他谋个官。但刘一止没有接受四十多岁终于考中,当时实缺太难补,直接被扔去收酒税。

  设身处地的想想,你考了半辈子科举,却只捞到收酒税的小官。而且这个国家还满目疮痍,你一腔抱负根本无处施展。

  直至宋徽宗禅位,赵桓才把刘一止召回京城。

  当时全国已是一团乱麻,刘一止在进京的路上,早晨起来看到残月照疏林。他想起满朝奸臣祸乱国家,又想起自己蹉跎半生前途未卜,而家中妻子也久未重逢,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喜迁莺·晓行》。

  这阙词当时轰动京城,又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因为戳中了太多读书人的泪点。

  刘一止说:“仓促之下,臣未有好句。倒是今年插秧之时,雄安府稍微有些春旱,臣看到百姓用水车灌田,便写了一首诗还未与人看。”

  朱铭笑道:“且吟与诸君听。”

  刘一止说道:“此诗名叫《水车》。”

  “村田高仰对低窊,咫尺溪流有等差。我欲浸灌均田涯,天公不遣雷鞭车。

  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泥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嗟我妇子脚不停,日走百里不离家。绿芒刺水秧初芽,雪浪翻垄何时花。

  农家作劳无别想,两耳未厌长呕哑。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首诗,朱铭还真不知道。

  全诗借农家母子的视角,展现出农民的心酸劳苦,以及只求一饱的微末奢求。

  而且描写水车也极为精彩,想象力既雄奇又质朴。

  “好诗,”朱铭拍手赞道,“太上皇见了肯定喜欢!他是爱种田的,还亲手造过水车。”

  刘一止拱手道:“拙作而已,让官家见笑了。”

  朱铭又看向陈康伯:“你呢?”

  陈康伯张口就念:“海国民皆兴礼义,潢池盗已息干戈。农桑四境丰年屡,箫鼓千村吹气多。”

  “亦是好诗!”

  众皆赞叹。

  在皇帝面前,这首诗更讨喜啊。

  四海安定,兵戈已息。全国屡屡丰收,人间一片祥和。

  这歌颂的是我大明盛世,而且还隐隐踩一脚前宋。

  陈康伯比刘一止年轻二十岁,锐气十足,开拓进取,自然聚焦于好的一面。

  而刘一止却已年过半百,经历过太多挫折,更能体会到人间苦难。

  陈鳌从湖里爬出水渍未干,半穿衣服坦着上身,此刻飞快记录两人的诗。

  几个县令和校长也来作诗,其实都是半路想好的,内容主要是歌颂大明,也有写河北这几年大治的。

  继而,那些士子也拿出作品吟诵,想要趁机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华。

  众人请皇帝留下诗词,皇帝欣然接受。

  朱铭没有去改那首“接天莲叶无穷碧”,而是用诗词道明自己的来意。

  苏钦捧来纸笔,朱铭挥手写就:“传诸河北各府县,让他们秋收之后征发民夫随军作战!”

  “是!”

  苏钦吟诵道:“《从军乐》。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众人闻之肃然,虽早就已经猜到,但此时终于确认要打仗了。

  刘一止拱手说道:“官家,巨马河两岸数县皆种水稻,比南方收获时节更迟。一旦大量征发民夫,恐会影响秋收,百姓也多怨言。”

  朱铭说道:“种植水稻的州县,家中只有一青壮者不征发。若是农忙时节,征一民夫,抵税十亩。”

  刘一止终于笑道:“如此,民皆乐从之。”

  整个河北地区,新收复的幽燕人丁稀少,黄河下游同样凋敝穷困。

  也就真定、保定、雄安三府,距离最近又人口众多,民夫当然得从这些地方来。

  朱铭又乘船游玩一阵,便下令回到岸边。

  饭食早已备好,朱铭席地而坐,招来众人一起宴饮。

  ……

  跨过巨马河,继续北行。

  离开北岸的水稻种植区,景色瞬间变得荒凉。

  沿途地广人稀,风吹草低见白骨。

  只有接近了各处县城,才仿佛又回到人间。

  整个幽燕地区都差不多,仅围绕着各县城方圆数里,才能看到人类活动的迹象。

  就连小镇都罕见,到处皆为荒村。

  爬满藤蔓的古宅,昭示着曾经也是大户人家。

  偶尔有一驿站,周遭也竖着篱笆,用来防备狼群野狗。

  包括朱铭在内,所有的随行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到金人蹂躏后的北方。

  其实也不能全甩锅给金国,因为在辽国末年,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与饥荒。

  宋国买下这里数年,运来无数钱粮。要么被文官给贪了,要么用来维持郭药师等人的部队。年年饥荒,盗贼横行,而且还被金国叛将屡屡入侵洗劫。

  紧接着,金兵又来。

  非但不赈济百姓,还继续往死里盘剥!

  哪还能剩下几个人?

  抵达永清县城外,县令率领官吏出城迎接。

  朱铭问道:“此时全县有多少人?”

  县令回答:“两万余。一小半在县城及城郊,一大半在巨马河北岸。”

  “恢复得不错了。”朱铭点头赞许。

  确实恢复得不错,永清县这两万多人,要么是不愿跟随金国撤走的各族,要么是流放迁徙过来的罪犯及家属。

  北地汉人、契丹人、奚人、渤海人,跟流放过来的罪民相处融洽。

  到处都是荒地,随便他们开垦,没啥利益纠纷可言。

  为了获得赋税减免优惠各族还响应官府号召,主动与流放来的汉人通婚。

首节 上一节 781/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