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840节

  这两条河从洛阳穿城而过,而且接通黄河。

  由于淤塞严重,曾在元丰年间发大水,淹死城内上千居民。

  除了水灾,还影响航运。

  北宋元丰年间大力疏浚过一次,还修筑河堤用于防洪。但这些年又淤堵严重,必须好好疏浚才能迁都。

  除了摊丁入亩,白崇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疏浚河道上。

  现在的洛阳依旧显得混乱不堪,尤其是那些树屋太碍眼。别说亲眼去看,朱铭一想起来就觉得离谱,堂堂大明首都还特么有树屋?

  ……

  朱国祥站在皇城墙上,用望远镜四处观察。

  整座洛阳城,已经变成一片大工地。

  宫城之内,划出一块区域正在建东宫。

  东华门外的几個坊厢,正在拆迁修建太学。迁走的市民和商户,安置在附近毁寺留下的空地,那些空地也在拆迁建设当中。

  还有各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拆违章建筑。

  一些胡乱搭建的窝棚和树屋,也在陆陆续续拆除。相关的穷困百姓,被安置去西南城区的西南端,那里迁走许多坟墓一直空着。

  官府补偿一些钱财,足够穷人建成夯土茅草屋。

  现在洛阳变成首都,肯定发展速度很快,穷苦百姓努力点也能攒钱。或许几年之后,他们积攒的钱财,就能把茅草屋改为瓦房了。

  尤其是这段时间,全城都在大搞建设,穷人根本不愁找活干。

  许多被拆了违建房屋的穷苦市民,直接搬到以前的坟地搭窝棚。他们不急着给自己修茅草屋,而是受雇于其他工地做小工,赶紧趁着这股建设风潮赚点血汗钱。

  这些日子,朱国祥还去视察了郊外。

  开封郊区跟城市发展配套成熟,有专门种粮食的,有专门种蔬果的,有专门搞养殖的……洛阳这边还得规划,否则自由发展太慢太乱了。

  朱国祥四处派出劝农官,走访了金谷乡、平乐乡、贤相乡等八个乡、数十村落。

  根据当地的土壤、水系、交通等等情况,大略划分未来的发展方向。接着又召集里长、行商谈话,让他们今后磋商协作,尽快把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体系搭建起来。

  “这段时间累得够呛吧?”朱铭走到老爹身后。

  朱国祥说:“还好。我只亲自走访了几个村,剩下的都是劝农官在跑。”

  朱铭说道:“等今年忙完,洛阳也该有个样子了。白崇彦其实干得不错,把两条河都疏浚得极好,帮朝廷解决了首都水患和漕运问题。”

  “唉,洛阳毕竟是宋朝的西京,居然发展成这幅鬼样子。”朱国祥忍不住叹息。

  朱铭笑道:“如果不看西南城区,洛阳还是很富庶繁华的。”

  朱国祥没好气道:“怎么可能看不到?出了皇城正门就是西南城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皇城正门之外,只有靠河的几座坊还算富裕。

  剩下的全他妈是贫民窟!

  这让大明朝廷的面子往哪儿搁?

  洛阳是北宋那些宗亲外戚、退休大臣、勋贵世家们的后花园,中央朝廷懒得管,地方官府管不了,整个城市逐渐变得极为畸形。

  富裕的城区,堪比开封。

  贫穷的城区,还不如偏远小县城。

  尤其是元祐党锢之后,洛阳贵族们集体失势,连带着整座城市消费降级,底层穷人的日子就更加艰难。

  不狠狠惩治那些洛阳大族,重新分配土地、房产等资源,这座城市别想正常发展。

  朱铭遥望南边那些街道民房:“五年之内,西南城区必能繁华,至少要全部变成大瓦房!”

第863章 0858【宋史】

  不仅是洛阳变成大工地,全国各地都进入建设期。

  最大的工程,当然是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利工程耗费钱粮太多,朝廷实在没有财力同时进行其他大型项目。于是就鼓励地方自兴水利,官府与民间合力建造,但地方豪强不可借机侵占水利设施。

  另外,驿站与递铺系统,在今年正式合而为一,方便朝廷进行统一管理。

  有的地方精简人员,有的地方增设驿站。

  并再次重申各级官吏,不可在驿站白吃白喝,仅携带特殊证件者有此待遇——比如士子赶考、传递重要文书等等。

  “陛下,《宋史》第四次编修已完成。”胡安国带着史官前来献书。

  朱铭问道:“这次有哪些增删更改?”

  胡安国说道:“主要是借助辽金史料,比对更正了一些人名、地名和时间。如今只剩昏君赵佶的庙号、谥号未定。还有前宋末帝赵桓,不但没有亡故,还在新朝做官,史官不知该如何称呼。”

  之所以一直未定赵佶的庙号和谥号,是因为这家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现在《宋史》即将定稿,必须给一个才行。

  朱铭开始浏览礼部呈上的庙号、谥号,然后随手画了一个圈,再提笔添上几个字:“就给赵佶定这个吧。”

  胡安国双手接过一看,顿时忍俊不禁,作揖道:“陛下圣明!”

  历史上的赵佶,庙号加谥号的完全体是: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朱铭给赵佶整得简略了许多——宋僖宗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献皇帝。

  喜欢快乐玩耍是“僖”,生前有过错也是“僖”,非常符合赵佶的固有人设。

  而“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这帝号是赵佶修道时自封的。朱铭决定尊重这位君王的本意,顺便再给他加一個“献”字。

  “献”本身是极好的美谥,代表着德行兼备、英明睿智。

  只不过嘛,汉献帝之后就没有帝王使用了,朱铭觉得赵佶配得上这个美谥。

  胡安国懒得提醒谥法用得不对,一来没有必要违背当朝皇帝意愿,二来皇帝谥法从唐朝就开始乱来了。

  就拿李渊、李世民、李治这爷孙三代来说。

  李世民本来谥号“文皇帝”,李治觉得不能凸显爸爸的牛逼,改了又发现爸爸跟爷爷撞号,索性就把爷爷的谥号一起改掉。

  于是祖孙三代整整齐齐,分别是:神尧大帝、文武大帝、天皇大帝。

  唐玄宗比较尊重传统,觉得这玩意儿太过儿戏,才又加上几个别的形容词。

  到了宋代,不再乱整皇帝谥号,却在庙号上变着花样玩,并为后世的元明清提供了范本。

  有唐宋两代的瞎折腾,朱铭完全可以随便搞!

  胡安国问道:“请官家示下,赵桓应该如何称呼?”

  朱铭想了想说:“就叫宋末帝吧。他还活着呢,不用给庙号和谥号。”

  “遵旨!”

  胡安国又问:“金国存续时间太短,其史书是否单独编修?辽金两朝国史编修之后,是该称《辽史》、《金史》,还是该称《辽书》、《金书》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按照汉唐以来的惯例,通史著作称“史”,断代史著作称“书”。

  说得通俗一些,通写几个朝代的称“某某史”,单写一个朝代的称“某某书”。

  记录赵宋历史的《宋史》,应该称《宋书》才对。

  但南北朝已经有一本《宋书》,现在怎么取名都不合适,只能打破修史传统改为《宋史》。

  赵宋已经打破传统了,辽国、金国的史书,是否也该跟着一起改呢?

  朱铭仔细思考一阵,说道:“以前怎样修史且不管。从今往后,正统王朝称史,偏安朝廷称书。金国存续太短了,且首都远在边辟,把它当成偏安政权即可。”

  “我大明编修的各国史书,就定名为《宋史》、《辽史》、《金书》、《西夏书》、《高丽书》、《大理书》、《安南书》、《高昌书》……”

  胡安国端正作揖,表情十分严肃,因为这是在定正统。

  即在大明朝廷眼中,只承认宋辽为正统,其余皆为偏安政权。

  起居郎陈鳌,持笔之手猛然一抖,他的关注点明显不同。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扫灭诸国啊!

  陈鳌有点兴奋,年轻人嘛,谁不幻想汉唐盛世?

  胡安国却当啥都没听到,作揖之后默默退下。他主修《春秋》学问,而且还是董仲舒那一套,本来就支持皇帝扫灭诸国。

  等胡安国离开,朱铭问陈鳌:“你与公主大婚之后,是留在京城做驸马都尉,还是外放出去做地方官?”

  陈鳌闻言一喜:“官家,大明驸马能外放吗?”

  “做不得大员,顶多能升为知府。不想做官了,可以回来做驸马都尉。”朱铭说道。

  陈鳌身为进士,其实不太想做驸马。

  可朱国祥就是相中了他,实在是君命难违。同时,朱国祥答应取消“宾客之禁”,陈鳌这才硬着头皮愿意尚公主。

  宋代的所谓宾客之禁,就是公主和驸马,不能随意结交大臣。跟某某官员喝酒,都必须提前打报告,驸马王诜就是因为结交苏轼被贬官的。

  但是,宋代对于驸马的约束,又经常出现例外情况。

  比如驸马柴宗庆,就跑去做过济州通判。宋仁宗对此抱有戒心,于是再派一人去“辅佐”。

  甚至南北两宋,还有几个能带兵的驸马。

  最终解释权,在皇帝那里。

  陈鳌拱手道:“臣愿外放!”

  “那就给你一个近畿县令职务。”朱铭笑着说。

  近畿,此时特指洛阳府十三县。

  答应外放驸马做地方官,是为了安抚陈鳌,毕竟考上进士不容易。

  但肯定不能放得太远,一来防备驸马为非作歹,二来方便公主随时回京探亲。

  陈鳌现在是破罐子破摔了,他决定好生做几年文官,过一把治理地方的瘾。

  然后回京担任驸马都尉,按照规矩慢慢提升爵位,如果寿命很长指不定能升到国公——这种国公的后代,袭爵递减速度更快,三四代之后就变成白身。除非子孙能够立下功勋,靠自己的本事重新升上去。

首节 上一节 840/10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