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红楼改气数

我在红楼改气数 第167节

  贾琏接着又道:

  “此番侄儿在扬州,襄助姑丈压倒了甄桓,又逼着扬州盐枭补出了千万两税银,如此一来,皇上春汛赈灾,西北平叛的银子就有了着落。

  侄儿回京后,皇上若成就我做了荣府家主,我头一件事,便是要逼着珍大哥大力整顿族学。

  如今族学里的那位太爷,辈分足够,能力不成。

  几十年下来,整个贾家家学里,竟然一个成才的子弟也没教出来。别说举人了,哪怕连秀才也没考上过一个。

  他每日里借口身体不好,每每布置了功课,他自己就先回去歇着了。

  一众族中子弟到了学里,无人管理,整日里乌七八糟,勾三搭四,仿佛进了勾栏娼馆一般,更有薛蟠等一干下作之人,竟专门到学里去猎艳。

  说句不怕姑丈笑话的话,就是那位太爷自己唯一的亲孙子贾瑞,也是一肚子奸淫狗盗,罔顾伦理纲,竟然还妄图常勾引我家中的拙荆,实属十恶不赦。”

  林如海早听说贾府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却不知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惊得简直说不出话来。

  贾琏见时机正好,起立见礼:

  “恳请姑丈帮我!”

  林如海赶忙扶住贾琏:

  “何必多礼啊,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莫非贤侄也要参加科举考试?”

  .

  哎哟,这老林是真笨还是装傻啊?

  我都干到这职位了,还重新参加公务员考试干吗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听闻姑苏文风鼎盛,名人雅士灿若星辰,状元之数,冠绝天下,乃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举人、进士更是数不胜数。

  若能从如此宝地,请得名师、严师到贾府,对贾家子弟严加管教,贾府才可能中兴有望。

  侄儿恳请姑丈介绍名师。

  既然此番来南边,就再特意取道姑苏,亲自上门拜请。”

  林如海双挑大指:

  “哎呀哎呀!贤侄好见识!

  能说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话来,委实是巨眼之士!”

  又连拍着贾琏的肩膀:

  “有见地!了不得!贾家有贤侄这样的子孙,何愁不能中兴!”

  忽然又摇头叹息:

  “可惜啊可惜,我一向甚为看好的雨村先生又高升了,否则,他就是个首选之人!必能教好贾府子弟”

  .

  贾琏一咧嘴:

  这眼光!瞎子一样!

第二百六章 顶级学府分校

  林如海自己是个生性平和之人,才气多于志气,颇有些自命清高,不屑于钻营。

  正因他自己是这个性子,遇到贾雨村那样既有抱负又有才华的豪气之人,反倒会生出些说不出口的小羡慕。

  而更重要的,是贾雨村这个人本身确实有才。

  当初贾雨村独自立于月下,随口做一律,便是好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不过是闲情口占,却是对仗工整,平仄皆工,气脉流畅,立意稳健。足见此人颇具才华,甚有功底。

  林如海欣赏贾雨村,却并未将其如贾琏一般直接推荐给皇帝,这当中也存有一段私心。

  林如海是贾家的女婿,贾母一向对他甚好,且林如海欣赏二内兄贾政性格端方,又因贾敏自幼也与二哥贾政关系亲近,是以林如海是从心里希望贾家好,尤其希望贾政好。

  但林家后辈进入在官场的,寥寥无几,若能多几个几个门生来壮大声势,对贾家也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林如海才特意将贾雨村推荐给贾政,希望在贾雨村困境之时,由贾政出手让贾雨村重新进入官场。

  此后贾雨村感贾政的恩,自然就是贾家的好门生,可以死心塌地为贾家效犬马之劳。

  林如海一番好心,自认为这是一个贾家和贾雨村都可互惠共赢的春风之策。

  .

  “若以雨村之才,为贾家教出几个进士来,还是不费劲的。”

  林如海自己是探花郎,却在后辈贾琏面前,对贾雨村一个进士如此厚赞,可见是真心推崇此人的学问。

  贾琏心中却是一阵冷笑:

  贾雨村那等生性狡滑之人,一旦给他小人得志,必然得意忘形。

  这等人,宁可要疏远他着些才好,要是被这种人连累,真真是犯不上。

  于是贾琏便转而言他,避开这个关于贾雨村的话题:

  “此番侄儿想将家塾扩大为族学,因之前的家塾一直并无一定的供给,每每都要现从公中支付,并不是个长久之计。

  侄儿此番打算趁今日富贵,为族学单独购置田庄、房舍、地亩,专款专用。与我贾家祖茔为四时祭祀所需而的购置田庄、房舍、地亩,一道儿都计入祭祀产业当中。

  如此族学钱粮充足,且万一有个风吹草动、马高凳短的情形,这等祭祀产业不会因罪入官。

  纵有败落,贾家子孙也尽可读书务农,各自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林如海全不料贾琏还有这等长远计较,暗叹:

  此子非凡俗也!

  贾家上下都当宝玉是个凤凰蛋,却原来这贾琏乃是真凤凰也!

  贾琏继续道:

  “只要族学钱粮充足,便可使得族中子弟凡年满七岁的男童,俱要进族学读书三年。这三年之内,读书的一应花销都由族学承担。

  三年期满,族学对子弟进行考试。择其中优秀者,继续在族学中攻读,照样还是由族学承担其读书花销。

  此后每年考试,前六名不仅免费读书,还提供助学之资,使得族中清寒子弟,亦可安心学习上进。

  考中秀才者,愿意继续读者参加科举的,族学中另聘名师;不能中举的,可以留在族学为师,教导初学启蒙的孩子。”

  贾琏本来想搞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可是后来觉得一来自己都不了解这个时代的考试难度,二来,也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去走科举这条路,先来个三年学习得了。

  好歹先摆脱文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也就够了。用不着整个贾家的孩子个个最后都念得跟林大学问似的,个个说话都之乎者也,想想也挺头大的。

  他一直想在贾家搞好教育。

  贾家之所以败落,还不是因为家庭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家长不像家长,老师不像老师。

  必须得从教育上解决根本问题!

  .

  林如海却已经手拍椅子的扶手,口中“啧啧”: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有了贤侄这样的族学,贾家日后必定能出三苏、二难啊!

  果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之前听说贤侄无心读书,如今才知道,贤侄有这等见识,这等眼光,这等魄力,竟胜过多少读书人!”

  贾琏被林大学问夸了一番,便又转回自己的目的:

  “侄儿要设立这样规模的族学,便不是只请一位先生去学里主持就够了的。

  侄儿想请姑丈帮忙,推荐几位姑苏名师、严师,须得有擅长启蒙的,也有擅长八股的,还得有擅长点悟的。

  若只是靠着叫学生背诵四书,无人点拨,那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可就要一破题就直接败下阵了。

  那只怕就是一直考到白发苍苍,腰弯背驼,也还是个老童生。

  毕竟族学中若有了名师,孩子是不是那块材料,老师一眼便知。

  是那块材料的,有名师,就可事半功倍。

  不是那块材料的,有名师,也不耽误孩子另寻前程。”

  .

  林如海连连点头:

  “好好好!这是大善事,大好事!

  我自然要略尽微薄之力,我这就给‘鹤山书院’的书友先生写信,我们私交甚笃,他那里必有名师。”

  林如海想起贾琏或许不知道鹤山书院的大名,又补充道:

  “姑苏‘黜武尚文’始于六朝,又因从安史之乱后,姑苏经济繁荣,文风日益鼎盛。

  自从宋代理宗端平年间,姑苏有了最早的一所书院,是和靖先生尹炖在姑苏设立和靖书院。

  我方才说的鹤山书院,乃是宋末李鹤山先生所立,极具盛名。如今以经学为主,算术、说文、经术、金石、史学为辅,除了专攻科考之外,还尤其注重精研朴学。

  书院的山长均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状元、榜眼,其学术涵养与学术影响力非同一般。”

  这果然大大超过了贾琏的期待,将贾琏直听得两眼放光,心中火热:

  “这‘鹤山书院’这么厉害,简直就是名师荟萃啊,要不干脆来京城开个分校吧!”

首节 上一节 167/5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