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骥行三国

骥行三国 第11节

第26章 马良催婚

  古今中外,凡能身居高位者,绝不会是什么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君子,诸葛亮也不会例外,他虽然品行高洁,但也不可能不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

  “可我风闻赵骥有意于关家小姐”,诸葛亮捻须说到,“不知可有此事?”

  马良答到:“二人之前确有交集,当时赵骥不过区区百石议曹而已,若非关家鼎力资助,他岂能武陵建功”。

  “不过今日非比往日,他二人又无媒聘婚约,赵骥就算另娶,关家又能说得出什么二话,何况关兴不也坐在家里就被授了中郎将之职了吗,赵骥也算对得起关家了”。

  诸葛亮思索片刻,说到:“大长秋许慈之女尚未出阁,许家乃是南阳望族,善郑氏学,据说其女貌美且贤”。

  “大长秋之女实为不舍良配”,马良是真心为赵骥高兴道,“哈哈,试问天下男子谁会不爱娇娃爱悍妇呢”。

  回到家中,马良请赵骥共进晚餐,马良还特意唤出妻子在旁服侍,她举止大方得体,依着马良喜好,将菜肴一一夹入马良碗中,还不时斟酒将杯子送到马良嘴边,夫妻之间甚为和睦。

  赵骥见马良夫妻相得益彰,羡慕道:“嫂嫂真是贤良”。

  “娶妻当娶贤”,马良笑道,“夫为妻纲,若是娶妻不贤,天天在家动手动刀子的,那还有甚趣味”。

  赵骥心中暗羡,封建社会还是有好处啊,马良的妻子简直是在把他当皇帝伺候。

  马良挥挥手,他妻子立即会意,知道是有话和赵骥说,起身行了一礼就翩翩退下。

  “之前我在武陵曾问不舍可愿择一名门之女为妻,不舍现今可能答我?”

  “啊?”

  马良边饮边说:“大长秋许慈南阳名士、家世渊源,他有一女,据说貌甚美,且性情贤良,吾弟可有意乎?”

  “这…多谢兄长美意,但我现在还不打算考虑娶亲”。

  “难道不舍还留恋关家小姐?”马良有些诧异,“关家虎女的威名在成都可是人尽皆知,你若娶她必定家宅不宁”。

  赵骥为难道:“我和关家小姐之间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太早娶妻”。

  马良看看门口,俯身低语道:“你我共过患难,交情非比寻常,为兄就直说了罢,关侯早亡,关家现在的家主是关兴,他太年轻,即便能得陛下青睐,也不可能骤居高位,能帮得了你什么”。

  “再说了,你知道关侯之前得罪过多少人,你如果当了关家的女婿,这些人会不会记恨你,大丈夫岂能因一女子而耽搁事业”。

  关羽在蜀汉政权内部的人缘极差,刘备就曾评价他“骄于士大夫”,就连最后得到的谥号都是壮谬的恶谥,名与实爽曰谬,也就是说关羽名不副实的意思。

  赵骥明白马良是好意,但自己如果现在投靠人才济济的荆襄士人集团的话,肯定只能是个边缘人物,位次绝对要排在蒋琬、费祎、马谡、杨仪等等一系列人之后,个人发展上限多半不高,而严重缺乏后继人才的元从系则不同,第二代几乎就没有什么能干的人才,而且关家在元从系的地位可非同一般。

  赵骥坚定道:“多谢兄长好意,小弟还是那句话,我现在不打算娶妻”。

  马良长叹一声,止住话题,另说到:“成都美景甚多,不舍明日准备去何处游玩?”

  “我…”赵骥满脸尴尬,“我明日约了嫣儿”。

  马良:“……”

  次日,关嫣带着赵骥去到一家纸坊,这是家官营的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提供纸张,不过产量和质量都不高,所以不向民间供货。

  走进纸坊,赵骥很快就发现了制约汉末造纸的技术瓶颈,对关嫣讲到:“提取的纤维太粗糙了,纤维中的杂质也太多,所以纸张才会发黄、表面粗糙有帘纹,而且提取纤维的工序太多、太耗时间,以至于生产成本过高了”。

  关嫣不明白赵骥说的意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旁边一位正在筛取纤维的中年人却突然抬起头说到:“请尊下再细说说,你所谓的纤维是浆头的意思吗?”

  赵骥这才注意到这个中年人虽未戴冠,但身上却穿的是儒服,只不过他用绳子把宽大的衣袖高高束起,乍看之下不容易和普通的作坊工人区分开。

  赵骥好奇道:“阁下是谁?”

  “在下李譔(zhuan,四声),字钦仲,梓潼涪县人,现忝居中散大夫之职”。

  赵骥一听就愣住了,你一个士人没事在纸坊里干什么活?

  李譔见赵骥愣住,立即就猜到了他的想法,笑着解释说:“在下虽是儒生,却喜好技艺之事,近日闲来无事,对造纸术起了兴趣,所以就来官坊亲手一试,看看能否有所改益”。

  历史上的李譔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据三国志记载,他除了精通经学外,还对“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

  来自后世的赵骥自然懂得保护技术专利的道理,他不回答李譔的疑问,反问到:“不知先生这几日可有增益?”

  李譔不好意思道:“我也觉得是浆头…就是你说的纤维不纯的问题,但我还没找到对应之策,听阁下语气,应该是有办法,对吧?”

  “不瞒李先生,在下确有改益之策”,赵骥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并不具体细说自己的办法。

  李譔等了片刻,见赵骥不继续往下说,这才恍然大悟,一拍额头道:“唉,在下喜好技艺之术,一时见猎心喜,是我孟浪了,孟浪了”。

  赵骥既已清楚了当今造纸的技术缺陷,多留无益,便和关嫣告辞离去。

  出门后,赵骥问关嫣:“你认识刚才那位李先生吗?”

  “一个穷酸而已,不认识”,关嫣小嘴一撇表示不屑,但既然赵骥感兴趣,还是介绍说,“李譔本是先帝留给阿斗的太子庶子,后来又升任太子仆射,不过阿斗登基后,丞相就把他闲置为中散大夫了”。

  “哦,可惜了”,赵骥不可能一直亲自负责纸坊的技术工作,最好有个技术宅按照自己指明的方向来细化具体的工艺方案,李譔倒是个好人选,可惜他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不可能给自己打工。

第27章 汉寿侯纸

  赵骥跟关嫣说了自己打算招揽李譔的想法和难处,谁知关嫣竟轻轻巧巧地说:“这有什么难的,多给点钱就行了,他准来”。

  赵骥不信,中散大夫好歹是光禄勋下属的皇帝从官,李譔怎么可能受聘到一个私人的造纸坊做事。

  “他一个六百石的小官,又没有实权在手,捞不到外快,你以为他养活一大家子人容易么?”关嫣笑道,“何况李譔现在被投闲置散,都无聊到跑纸坊来打发时间了,赚点外快也不会影响他继续当官”。

  关嫣这一说,赵骥觉得和李譔有得谈,干脆原地返回搞招聘。

  李譔一开始还碍于士人身份有些不情愿,但在关嫣开出给他全家包吃包住外加一笔不菲的佣金后,李譔果然就爽快答应了。

  在李譔承诺绝不外泄造纸的技术秘密后,赵骥和盘托出了自己改进造纸术的办法,反正他要是泄密的话,就算关家现在势力大不如前,收拾个六百石的闲官还是不在话下的。

  一是选取竹子为原材料来造纸,益州多竹,相比树皮或麻,获取原材料更容易,原料价格也更低。

  二是要对竹原料进行精处理,加工前不仅要清洗干净,还要切成尽可能细的竹丝,最好是制定收货标准后,直接从农户手中采购竹丝成品,减少纸坊的人工开支。

  三是在浸泡提取竹纤维时,在水中加入石灰,既可以提高纤维提取率,还可以起到漂白和去除杂质的作用,这样既能省去反复锻揉竹原料的工序,还能使纸张呈白色、更柔软。

  四是考虑到竹纸比麻纸更薄更韧的特点,淘汰掉加热蒸干的工序,采取自然风干方式,大量节省生产成本。

  至于具体的细节,就放手由李譔这个技术男去试验琢磨。

  最后,赵骥还引入了品牌经营理念,给关家造纸坊出品的纸张取了个“汉寿侯纸”的名字,让关嫣在每张成品纸角上拓盖印记。

  关嫣对这个纸名非常满意,觉得赵骥这个主意简直说到了自己心坎上,顿时笑得花枝招展,一回家就立即安排人手核算所需的资金,开始着手创办纸坊。

  正当纸坊创办得如火如荼间,丞相府中的一场争论也是热烈非凡。

  “季常糊涂啊”,董允激动地慷慨陈词到,“赵骥既非荆襄人,又性情桀骜,他年方弱冠就已经官居太守,将来若是再更进一步的话,只怕满朝再无人能制”。

  马良反驳到:“赵骥孑然一身,既未结党,又没有宗族帮衬,我们不过惜其才而用之,将他充作爪牙而已,绝不至于鱼脱羁网”。

  “他怎么没结党,她不是正和关家那虎女打得火热吗”。

  “我问过不舍,他和关家小姐并无私情”。

  “够了”,诸葛亮打断二人的争论,“如果志在天下,用人又岂能只在一州”。

  诸葛亮虽未明确的给马、董二人的争论定调结论,但“岂在一州”的用人理念还是偏向了马良。

  董允性格率直,素来以敢言直谏而闻名,但在诸葛亮的面前,他虽然犹自忿忿不平,还是闭上了嘴巴。

  在诸葛亮看来,赵骥虽是益州人,但与本地的世家大族并无共同利益纽带,反而和他们这些失去了土地人口的荆州人更像同一类人,他实在想不通赵骥为什么会拒绝马良递出的橄榄枝。

  不管怎样,既然马良有意袒护,而这个年轻人又确实有才干,那就为国尽才吧,不过决不能让这个一手拉起一支军队的人再在武陵这块飞地继续待下去了。

  “转赵骥为中监军,保留其品秩和抚夷将军号,不再任武陵太守,让他在成都负责训练新招募的士卒,武陵驻军由荆南督吴懿直接统领,郡都尉阎宇辅之”。

  诸葛亮的这个决定面面俱到,卖马良一个面子的同时,又回应了董允的担忧,还能发挥赵骥擅长练兵的长处,无论马良、董允抑或中立的第三方都没有理由反对。

  接到任命时,赵骥正在和李譔试验用石灰水提取竹纤维的最佳比例,赵骥对这个任命倒没什么意见,李譔却哧笑道:“丞相果然好手段啊”。

  赵骥明知故问道:“先生此话何解?”

  李譔是个嘴无遮拦的人,三国志里就说他“体轻脱,好戏啁(zhou,一声)”,虽然知道赵骥是故意试探,仍然不管不顾说:“丞相把使君从地方调入禁军系统,从政治意义上看算是升官,不会落下苛待功臣的口实,但实质上却剥离了使君的军权和行政权”。

  赵骥苦笑道:“依先生看,我该怎么办?”

  李譔也笑了:“我要是有办法对付丞相,就不会来这里帮使君造纸了”。

  看懂归看懂,诸葛亮这一招滴水不漏,谁也说不出个好歹来,赵骥总不能说我就想留在武陵军政一手抓吧。

  次日,赵骥来到中军报到,接待他的是中护军赵云。

  赵云此时已经年过六旬,样貌和赵骥想象的“白马银枪”青年将军差别很大,但眉宇间不时乍现的英气表明着这位老将并未眼昏耳聩。

  寒暄过后,赵云淡淡说到:“你在武陵时,凡事皆可一言而决,可中军不比郡县,你要留心适应,莫叫本将为难”。

  “晚辈谨记将军教诲”,赵骥面无波澜,回答时神情一如赵云般平淡。

  “中军原有的主力都留在了永安,现在的士兵基本都是新招募的,能带兵的将领也奇缺,你可有推荐?”

  “没有”,赵骥坦然回答,“晚辈既没有兄弟族人,也没有相熟的朋友,不敢胡乱举荐”。

  赵云迟疑片刻,又追问:“阎文平如何?不如把他调来中军助你一臂之力?”

  “骥以为吴懿将军新任荆南督,文平留在武陵辅佐应该更有益国事”。

  赵云点点头,表面依旧云淡风轻,实则心中对赵骥很满意,一个弱冠之龄的年轻人骤居高位后,却立即就被夺了权,换谁都会心生不满,但他居然如此沉得住气,一句诽言都没有,看来关家没有看错人。

  赵云考量片刻后吩咐:“这样罢,我先给你一千新兵,等你干出成绩后再说”。

第28章 汝南陈祗

  赵骥是中监军,通常是不会直接领兵的,但以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和资历,在职权内给赵骥授兵也不是不行,何况谁会没事去指谪招惹赵云这个元从老臣。

  履新后,赵骥从马良家中搬了出来,直接住进军营,马良挽留一番后也没强留,毕竟一个尚书令留一名中军将领住在家里,放在某些朝代和意图谋反没多大区别。

  想要把一千农夫训练成令行禁止的军人并不容易,少了阎宇这个帮手处理细务,繁琐的工作立即压得赵骥叫苦不迭。

  这日,赵骥难得遇到一天休沐的空闲,却又被李譔这个技术宅强拉着到关家纸坊讨论如何改进造纸术,李譔喋喋不休说了一大堆话,赵骥却愁得充耳不闻。

  李譔见赵骥愁眉不展,好奇问到:“不舍可是遇到了难事?”

  “唉”,赵骥叹了口气,跟李譔讲述了自己被军中事务缠身的苦闷。

  李譔哈哈一笑:“不舍就没想过招募几个幕僚吗?”

  “幕僚?”这个主意不错,赵骥虽然不愿推荐人在中军发展势力,但只是聘请几个私人幕僚的话却无可厚非。

  “先生可有熟识的人举荐给我?”

  “不舍可识得汝南陈奉宗?”

  李譔介绍道:“陈奉宗乃司徒许靖的侄外孙,他自幼丧亲,眼下正寄居在许司徒家,他虽年少,却极擅技艺之事,所以和我结成了忘年之交”。

  赵骥听李譔说完才想起陈奉宗是谁,李譔口中的陈奉宗就是陈祗(zhi,三声),蜀汉的最后一位权臣,在蜀汉末期担任尚书令期间总览朝政,深得刘禅信任,权势甚至在当时的大将军姜维之上。

首节 上一节 1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