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骥行三国

骥行三国 第19节

  不多时,就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急碎的脚步声,隔着墙就能听见刘禅的声音:“关姊姊,关姊姊”。

  关嫣和刘禅从小一起长大,那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大人们忙着四处奔波征战,小孩则寄养在一处共同照料,所以两人的关系便如亲姐弟似的,非常亲近。

  一见面,刘禅就唧唧喳喳的跟关嫣讲个不停,一副在宫中被憋坏了的样子,吴太后在旁静静看着不去打扰,直到刘禅口水说干喝水时,才捧起关嫣进奉的白纸说:“陛下请看,这是汉寿侯府造的纸”。

  刘禅不以为意地摆摆手:“朕知道,朕用的也是关姊姊家里的纸”。

  吴太后抚着纸面赞道:“这纸造得真好,没想到侯府还有造纸的本事”。

  刘禅闻言恍然道:“对呀!关姊姊,你家是什么时候会造纸的?”

  关嫣顺着话跟刘禅讲了她和赵骥认识的过往,话题一开渐渐有些刹不住,又牵出了她扮成男装跟着赵骥参与南征战事的经过,刘禅听得津津有味,露出一副恨不能亲自下场的表情。

  听完故事,吴太后目视刘禅好奇道:“如此说来,这位赵监军倒是能征善战,可是……监军可以直接领兵吗,陛下?”

  “啊?不可以吗?”刘禅一怔,“唉,给他转个能领兵的职务不就行了”。

  吴太后掩嘴轻笑。

  中军大营中,赵骥刚跟赵云汇报完南中战事经过,赵云听完长长吐了口气,感慨道:“唉,我们这辈人真是老了,我当初以为你能牵制叛军不能北上就算了不得的大功了,以区区三千人平定整个南中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赵骥笑道:“天下谁人不知老将军在长坂坡单骑迎战虎豹骑的事,现在只不过是不需要再靠冒险求存罢了”。

  捧人的好话谁都爱听,赵云乐呵呵问到:“你这次回来有什么打算?”

  “我想带兵”,赵骥直说到,“我身上这监军的职务有点碍事,想请老将军为我给朝廷上一道表,转任一个可以带兵的职务”。

  “平级调动原本不是什么难事,但现在……你知道难处在哪里的”。

  “我知道,所以才来求老将军”,赵骥诡笑道,“麻烦老将军直接向天子上表,我已经和陛下讲好了”。

  赵骥贴近耳语一番,赵云听完笑道:“直接上表太招人注意了,文书还得经过尚书台,肯定行不通的,放心吧,这事儿交给我就行”。

第46章 班师回朝

  阎宇带着南征的军队返回了成都,赵骥亲自出城来接。

  当初,赵骥带这支中军新兵从成都出征时只有一千人,后来汇合了留在武陵的三千驻军,又收降了孟琰部一千人,归来时已有足足五千士卒。

  阎宇部三千人不是中军编制,按理该回武陵驻防,但吴懿已从赵骥送来的俘虏里招募了足够的郡兵,实在不愿意留下阎宇这个不听话的部下,干脆卖个顺水人情,以武陵、零陵二郡供养不起太多军队为由,极力要求朝廷把阎宇调回成都去,于己于人都是好事。

  诸葛亮正在成都大肆招募编练新军,自然不会不允,于是这五千人就全部归入了中军。

  中军得胜班师,身为中护军的赵云循例进宫向皇帝禀报战事详细,尚书令马良也在旁一并禀报了封赏事宜。

  刘禅听完后,眨巴眨巴眼睛,突然开口问赵云:“赵叔,你怎么派个监军去领兵作战,这不显得朕…额…显得朝廷章程混乱嘛”。

  “陛下近来果然长进了”,赵云笑着答到,“中军新建,不少职务都空缺,所以才会临时安排监军出征,并非常例,既蒙陛下垂询,臣请转中监军赵骥为中领军以示陛下之明”。

  刘禅得到赵云夸奖,心中不禁得意,感觉自己仿佛解决了一个极为难的朝政顽疾。

  马良在刘禅开口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新皇帝年轻,又非常信任诸葛亮,一向不干涉丞相府对政事的处理意见,他本以为是皇帝一时兴起多问几句,孰料赵云竟立刻顺着皇帝的话就要求调整军中职务。

  “陛下不可”,马良立即出列奏道,“南征封赏已有定论,是经过大臣商议和陛下核准的,如此朝令夕改岂不是让天下人视朝廷诏令为儿戏”。

  刘禅一时语塞,他有些不甘心自己提出的意见刚被肯定,就又被驳回,于是可怜巴巴地看向赵云:“赵叔,朕刚才说的到底对不对?”

  赵云耐心教导道:“殿前议事,大臣之间意见不同乃是常事,没有对错之分,陛下贵为至尊,要多听取各方的意见,也该当有自己的主意,最后圣心独断即可”。

  “好”,刘禅有了赵云这句话撑腰,语气都硬了几分,“那就转赵骥为中领军”。

  “臣遵旨”,平级调动不是什么大事,赵骥的职务也不是什么方面重将,马良身为尚书令,是皇帝和丞相府之间的纽带桥梁,皇帝难得开次口,他不愿意为了这件小事和皇帝闹僵,何况还是在赵云这个掌管中军的元从老臣面前。

  当夜,丞相府中,已经升任侍中的董允向诸葛亮禀报了白天在宫中发生的事。

  “丞相,这件事不能顺着陛下,中军职务至关紧要,不可落入外人之手”。

  诸葛亮听了露出几分不悦:“休昭慎言,同朝为臣谁是外人,议事就议事,不要针对特定的某个人”。

  诸葛亮斥责董允后,又问费祎:“是陛下自己察觉赵骥作为监军却直接领军的?”

  费祎也是侍中,白天时他和董允都在殿前。

  “是,赵老将军并未提及或暗示,确实是陛下自己注意到这个疏漏的”。

  诸葛亮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陛下能留心朝政,还能指摘出其中的错谬,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却也难得,这件事就这样吧,按陛下的意思办”。

  费祎思索片刻又说:“赵老将军为人稳重,要么不说话,一说就是军国大事,今日他为了这点小事提出意见,是不是有些反常?”

  “哈哈”,诸葛亮朗声笑道,“现在的满朝文武中,恐怕只有我能与子龙心有同感了,你们不会明白的”。

  费祎接着进言:“如今中监军空出,不知丞相属意何人?”

  诸葛亮投向费祎的眼神中又添了几分赞许,这个年轻人反应机敏,这么快就想出了制约的对策,他思量片刻道:“马幼常敏于军事、常有高论,让他兼了中监军的职务吧”。

  说到马谡,诸葛亮脑中立即浮现出刘备在永安病榻前对自己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刘备最初也很欣赏马谡,马谡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成都县令,三十出头又提拔成越雟太守,但南中叛乱后,马谡弃城逃回成都,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办法来改变局面,与领兵就地抵抗并成功阻止叛军继续北上的李严、李恢、吕凯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他觉得高定在越雟郡举兵叛乱时,马谡手中无兵无将,逃回成都虽不体面,但也不失为明智务实之举,这样的人才万一折在南中实在可惜。

  马谡现在的职务是丞相参军,让他兼任中监军,既能发挥他在军事上的才干,又能在中军里插下一根钉子,一举两得。

  赵骥转任中领军后,赵云直接把南中归来的五千人马划拨给他指挥。

  考虑到未来的战场是在北方,赵骥决定弃用鸳鸯阵,毕竟戚继光出镇蓟州后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首先是增加弩兵比例,在步兵方阵中提高到百分之五十的结构,尽量提升远程杀伤力。

  诸葛亮目前正在大规模的造弩,供应方面不成问题,在他的监工下,蜀汉制造的弩质量十分可靠,就连普通士兵使用的弩有效射程也能达到惊人的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远远超出当时常见的三石弓百步左右的射程。

  其次是肉搏步兵全部换装长矛,每人装备一柄一丈八尺长的长矛,用于对抗曹魏的大量骑兵。

  最后是制造偏厢车,这是一种四轮车,车身一侧有约一人高的竖板,战时可以以车为阵防箭和防御骑兵冲击,平时用于运输辎重。

  偏厢车据说是由诸葛亮发明的,由于易造实用的特点,一直被沿用到明朝末年,历史上喜欢使用偏厢车的武将不胜枚举,不久后的西晋名将马隆就曾使用偏厢车列阵大破河西鲜卑,东晋名将刘裕所用的著名的“却月阵”也是以偏厢车为前拒的。

第47章 招募军师

  无论中外,长矛手搭配弩手的阵型都能很好的克制骑兵,但这套战法也有弱点,就是阵型过于笨重,移动转向不方便,一旦侧翼受到攻击,就非常容易全军崩溃。

  最常见的弥补方法是以骑兵掩护侧翼,但蜀地缺马目前又是个无解的难题。

  还有一种补救方法,就是利用山川河流来遮蔽两翼,但这个办法对战场选择限制太大,战争瞬息万变,战场的选择权不一定随时都能掌握在己方手中。

  没办法了,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实在不行就用洒蒺藜、挖壕沟、安拒马这些手段将就用着吧。

  赵骥将练兵计划写成文书报给赵云,赵云又原封不动转呈诸葛亮定夺。

  诸葛亮看完疑惑道:“赵不舍所思所想与我颇有相合之处,弩手的配备就不说了,难为这偏厢车的型制竟也一样”。

  丞相长史向朗回道:“孔明怀疑是相府内有人泄露的?”

  “不,不是的”,诸葛亮摇摇头,扬扬手中的文书否定道,“他若在相府有内应的话,如此一来岂不就不打自招了吗,他不会这么蠢的”。

  难道这个年轻人竟猜到了我的心思?他舍弃赖以成名的鸳鸯阵不用,却费力编练长矛加硬弩的大阵,分明是为了在旷野上对付大队骑兵,他这是在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了?

  不管怎样,年轻一代的将领留心国事总是好的。

  诸葛亮在文书上批了个“可”字,然后对向朗说到:“向公,巨违(向宠)身为中部督,和赵骥同在中军效力,是先帝亲口赞许的能将,可不能被后起之秀比下去了哟”。

  向朗会意一笑:“巨违任事稳重,我荆襄男儿是不会输给别人的”。

  得到诸葛亮的许可后,赵骥开始实施自己的练兵计划,柳隐、句扶和孟琰三个校尉各领八百长矛兵,阎宇已经晋升杂号将军之列,赵骥将他作为自己的副将独领两千五百人的弩手,鄂焕则带领五十名精锐以部曲身份担任赵骥的护卫。

  练兵的事自有四名武将分头负责,但陈祗已被调到尚书台出任令史,繁重的庶务就又压回了赵骥的肩上,无人可以分担。

  是时候再找个帮手了。

  赵骥本来想请李譔帮忙,但李譔根本无心到军中效力,这个技术宅在继续改良造纸术的同时,最近又醉心炼钢术,吵着非要去南中的铁坊去现场学习。

  “先生就留在成都吧”,赵骥好言劝说,“铁坊是陈奉宗一手操办的,技术上的事你可以请教他,犯不着专门跑一趟南中,不如还是来军队帮帮我吧”。

  李譔一边翻看着铁坊的图纸,一边随口敷衍道:“我身体不好,受不了军中那份苦”。

  这算什么借口!

  “先生来军中又不用操练,帮我处理一下文书方面的事务就行,不会辛苦的”。

  “我不擅长打理杂事”,李譔对赵骥的提议不屑一顾,“将军还是另请高明吧”。

  赵骥铁了心要请李譔出山,李譔也铁了心不干,最后实在被吵得烦不过,合上图纸没好气地说:“我为将军举荐一位贤才吧,至于请不请得动就要看将军的本事了”。

  赵骥好奇道:“谁啊?”

  “原益州从事郑度”。

  赵骥一愣,郑度?没听说过啊?

  李譔有些不解的看着赵骥:“郑度是广汉郡绵竹人,与将军同乡,将军竟然没听说过他的贤名?”

  老子是穿越回来的,认识个屁的同乡啊!

  郑度是刘璋所属的州从事,在刘备进逼成都时,郑度向刘璋献计把巴西、梓潼二郡的百姓全部迁徙到涪水以西,烧毁二郡库藏,再隔着涪水深沟高垒而不战。

  刘备当时自葭萌关南下,完全是靠劫掠维持后勤,一旦如此,失去补给的刘备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刘备得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惊恐,慌忙找法正商量,法正认为此计虽毒,但性格懦弱的刘璋肯定不会采纳,后来果如法正所料。

  听李譔介绍过郑度的事迹,赵骥才想起三国志中确实提到过这个人和他的这条毒计,但再无记载郑度此后的事迹,仿佛他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般。

  在赵骥看来,郑度的这条计策正好戳中刘备当时最大最致命的软肋,而且根本无策可解,即便聪明如法正,也只能寄希望于刘璋软弱的性格来破局。

  单从这条计策来看,郑度应该是个和贾诩风格相似的毒士,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毒是毒,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确厉害。

  李譔告诉赵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郑度在刘备入蜀后就回乡隐居了,据说刘备多次派人请他出仕,但都被他拒绝了。

  “难道他是刘璋的忠臣?”

  “应该不会”,李譔摇摇头,“我当时是刘璋的书佐,刘璋与郑度并不亲近,他俩性格不是很相投,谈不上是死忠”。

  绵竹离成都不远,是从川北丘陵地带进入成都大平原的最后屏障,赵骥干脆带着鄂焕亲自走一趟。

  到了绵竹稍一打听,赵骥就找到了郑度的居所,原来郑度返乡后开设了一家学馆,专门为孩童启蒙经学,所以在当地名声很好也很大。

  郑度对赵骥的到来反应很冷淡:“我早已退隐不问世事,将军还是请回吧”。

  “先生不忙拒绝”,为了尽早摆脱让人脑袋疼的庶务,赵骥这次诚意十足,“我愿意给先生两千石的年俸”。

  两千石的报酬可不低了,已经是一郡太守的待遇了,赵骥现在有了铁坊和纸坊的收入,开起价来豪气十足。

  “将军阔绰,既有如此高的资酬,想来有的是人抢着入幕”,郑度轻哧一声,就差把鄙夷二字写在脸上了,“老夫年事已高,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不爱财?那就是恋权了。

首节 上一节 19/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