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18节
老子也不是吃独食的,你说嘛,该给你的我也会给。
赵骥露出个有点点邪魅的笑容:“说来不好意思,下官和汉寿侯府合作建了家造纸坊,侯府觉得沾了铜臭味有失身份,干脆把纸坊都给了我,下官过意不去,就借吴都督之手,补了侯府一千部曲”。
李恢心中一惊,难道这小子已经知道朝廷配婚的事,这是故意在拿话点我,看我是什么意思。
其实赵骥并不知道这件事,只是后世有野史说关嫣嫁给了李恢的儿子李遗,所以才拿话旁敲侧击一下,免得李遗当了第三者自己还不知道。
李恢是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当年孤身进入马超大营利刃加颈尚且面不改色,何况这点小意思,当即故作不知,笑道:“吴国舅果然大手笔,一千人说给就给了,不过我可没有纸坊可以送,部曲嘛,监军大人又说养不起,这可为难我了”。
“南中各部生存艰辛,若离了这些青壮,只怕活不下去,不如都放他们回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李恢不信赵骥真会全放了,但又猜不透他葫芦里卖什么药,干脆闭嘴听他怎么说。
“之前和都督提过建铁坊的事,这事儿挖矿、冶炼、运输都需要大量人手,说实话,那点俘虏根本不够,恐怕还得发动南中各部更多人一起参与才行”。
李恢打断道:“我说过的,铁是禁榷”。
李恢非常清楚现在朝廷是诸葛亮说了算,自己是以刘备近臣身份提拔起来的益州人,要不是南中叛乱,只怕早把自己从徕降都督的位置上拿下来了,敏感时刻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利益而授人口实。
“都督会错意了,都督身负卫戍南中之责,自然不能违反朝廷法令”,赵骥笑道,“铁虽是禁榷,但民间也是可以流通交易的,山民们拿自己部落存下的铁和本地大族换些粮食布匹什么的,朝廷还能禁绝不成”。
所谓盐铁酒等禁榷,是不准私自生产和大规模批发,而不是禁止民间流通,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民间自然是有交易的。
赵骥是打算在批发和零售间打擦边球,南中民情复杂,谁能说得清部落间的交易究竟违不违法,谁又敢去搜集这些部落的违法证据,不怕被敲闷棍啊。
李恢不用直接参与生产或倒买倒卖,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南中与蜀地的贸易渠道本就一直掌握在他们这些汉人大族的手里,要是没有他们,官府休想从山里的部落征集到一丁点物资。
如果只是这样,李恢倒是不介意,不过是在原有的贸易内容里添上铁这一项而已,何况能给这些山中部落一条商路的话,就能减少汉夷矛盾,对自己的政绩也是大有好处的。
谈妥经济利益,就该说政治利益也就是报功的事了,赵骥把自己想为部下讨要官职的意见写成文书递给李恢:“下官奉吴懿都督之令收复牂牁,收复朱提、益州二郡则是在李都督的指挥下作战”。
我就是个下力的而已,大功劳都是吴懿、李恢两位都督的,所有作战都是你二位指挥的。
李恢看完问到:“上面怎么没提赵监军自己的功劳?”
你自己呢,想要什么?
赵骥平淡回答:“我是监军,不过摇旗呐喊而已,不敢分匀战功,倒是这些亲身搏杀的将士颇多劳苦”。
我不要战功,但我手下的人不能不要。
李恢心中暗道,此子不可小觑,年纪轻轻居然就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实属难得。
赵骥不到两年时间就从一个末流的百石小官一跃成为两千石的大员,已经惹得不少人猜疑嫉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朝廷把他从武陵太守调任中监军加以监控就是明证。
他知道自己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有大的升迁,了不起会加些空头爵位,还不如把功劳全分给李恢、吴懿两位大佬,以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下属,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脉和势力。
既然这是赵骥自己提出来的,李恢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很快就按照他的意思拟了报功文书上报朝廷。
看着赵骥满意离开,李恢捻须叹道:“是个人才,但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了,你当真以为朝廷看不出你的用心,不过一纸调令的事罢了,唉,可惜可惜”。
赵骥返回堂狼时,孟琰也到了。
“滇池附近有铁,你发动族人沿着河流山谷去找,看有没有褐色或带铁锈的碎石,铁矿石会比普通的石头更重,应该不难找”。
“如果发现某处碎矿石比较多,就再溯着河流山谷往上游探查,一般来说能在两侧的山坡发现矿床”。
这种探矿的方法虽然原始,却不难找到一些小矿床,而且采矿量也足够满足当时的铁资源需求。
赵骥又交给孟琰一份图纸:“你按图上画的样子叫族人造座冶炼炉”。
赵骥给孟琰的图纸就是小高炉以及配套的水力鼓风机,也就是所谓的土法炼钢,这虽然在大跃进时期被认为是浪费资源的错误行为,但放在汉末确是了不得的先进技术,无论产量、质量都与当时的冶炼技术不在一个数量级的。
小高炉第一个优点是成本低,用黏土就能建造,而且建成后可以连续使用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
第二个优点就是炉温高、热效率高,高炉顾名思义就是把炉壁建得高高的,加量口开在炉顶,从上方加入铁料、木炭和用于吸收碳杂质的生石灰,再从下方鼓风,吹动原料和空气在炉内充分接触,液化后的铁就会下沉由出料口流出。
第三个优点就是产量高,根据后世学者考据,汉武帝国力巅峰期的铁产量能达到一万七千多吨,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但土法炼钢每炉就能出钢千斤左右,赵骥现在更担心的是落后的纯人工采矿量跟不上。
第44章 滇池铁坊
一般来说,炉身高度和冶炼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成反比,炉身越高冶炼周期就越短,高炉是人类炼钢史上的一项重大革命,大幅提高了冶炼的产量、质量和能耗。
赵骥设计的高炉虽然简陋,但相比汉时的冶炼技术已是天渊之别。
“这位是汝南大才陈祗陈奉宗”,赵骥把陈祗介绍给孟琰,“我会派他去你族中,指导孟家把高炉建起来”。
赵骥之前已经将高炉炼钢的原理讲解给陈祗,这位三国时期的工艺天才领悟得极快,已经完全摸清了其中的门道,相信通过上手实践后,就能完善补齐赵骥设计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接下来一段时间,赵骥又在李恢的牵桥搭线下,和爨、李等南中大族谈判,约定好铁矿石和成品铁的采购价格,以后采矿主要由各蛮人部落负责,冶炼由孟家负责,当地大族则按照约定的价格采购,再经过公私渠道出售。
铁是稀缺的必需品,赵骥又垄断了冶炼环节,南中的汉人大族为了争抢更多的份额,给出的采购价格都很公道,当然,李恢所代表的李家自然在其中占了大头。
滇池铁坊建设得如火如荼之际,报功的文书也送到了成都的丞相府中,所有人都对这个结果瞠目结舌,仅靠三千人就平定了整个南中,这也太恐怖了!
一阵沉默后,董允第一个跳出来:“不能放任赵骥不管了,相府好不容易才从李严手里拿回兵权,如果赵骥这次再因功升迁,那以后在军中谁还能压制得住他”。
“休昭失言了”,诸葛亮微微笑着说,“国有良将乃是好事,何况有功则赏是朝廷的法度,我身为丞相岂能随意抹杀有功之臣”。
诸葛亮看一旁的参军费祎把报功文书拿在手里反复观看,有意询问道:“文伟觉得朝廷该如何酬功?”
费祎合上文书从容应答:“吴、李二位都督东西对进,一举平定南中,当为首功,该授重号将军,其余人等各自按功授职即可”。
诸葛亮会心一笑没说话,董允却茫然问到:“那赵骥呢?”
费祎扬了扬手中的文书:“报功文书中没提赵骥立了战功,他是监军,也算从征有功,我听说他在成都未治产业,不如赐些宅院田地吧,叫他安定地方后就尽快带兵回成都,不要久滞南中”。
“就如文伟所议”,诸葛亮拍板道,“迁吴懿为右将军,封高阳亭侯,迁李恢为后将军,封汉兴亭侯,迁阎宇为平夷将军,至于柳隐、句扶、孟琰等皆为中军校尉”。
“还有那个陈祗”,诸葛亮看向费祎意示询问,“我听说文伟与他相熟?”
“陈奉宗通经义、兼技艺,是个能做事的年轻人”,费祎对陈祗颇为赞许,“这样的人才不该浪费了,不如送他去尚书台做个令史,留在马季常身边磨砺磨砺”。
“一事不烦二主,就劳文伟起草文书呈送尚书台吧”。
两个月后,滇池铁坊的第一炉钢炼成了,看着红通通的钢水从出料口流出,围观的孟家族人齐声欢呼。
第一炉钢带有试验性质,所以产量只有三百多斤,按照赵骥和陈祗的估计,等工艺成熟后,每炉应该能产钢两千斤左右。
虽然远低于设计产量,但三百多斤的成品钢已经足以惊掉在场所有人的下巴了。
钢材贸易的利润大头归赵骥,孟家的族人是拿工资干活的,赵骥不怕孟家族人敢昧自己的钱,离孟家山寨不远就有利益共同体李恢的驻军,孟家是不敢乱来的。
铁在汉代比较珍贵,价格换算下来比后世高出数百上千倍,按照《史记.货殖列传》提供的线索,西汉时每汉斤也就是后世五两的铁价值约十钱,汉末三国时产铁量远不如汉武帝时期,战争年代铁需求又大,每汉斤最高能卖到武帝时的两三倍都不止。
赵骥给南中大族留出的利润空间大约在每汉斤三钱,而他自己则因为高炉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每汉斤铁能赚十多钱,属于绝对的暴利。
朝廷的封赏诏书这时也送到了,众人升了官都皆大欢喜,李恢此时已将徕降都督部治所迁移到了滇池县,就在府上安排下宴席邀众人欢庆。
大饮一场后,李恢将赵骥单独请进后堂喝醒酒汤。
李恢吹着汤上冒出的热气,有意无意地说:“犬子已到了成婚的年纪,南中各家的女子要么年岁不当,要么就家里教养得不好,不舍这趟回成都可否帮我留意一二”。
有了第一炉钢打底,李恢已经相信了赵骥的实力,这是门长流水的生意,以后有的是赚头,而且赵骥在朝中潜力巨大,不如趁早结个善缘,关家再尊贵,一个女子也比不上近在眼前的利益。
“行,我留意便是”,赵骥心中高兴,当即满口答应,“贵公子人才相貌不俗,必得世家闺秀方为良配”。
既然双方事实上已经搭了同一条船,李恢觉得有些话还是要提点一二:“不舍身为监军,按常例是没有直接领兵的职责的,此回成都去,丢了这数千精兵岂不可惜”。
赵骥知道李恢不是在问自己:“敢请都督指教”。
李恢捻须说到:“我听说赵老将军的女儿嫁到了关家”。
关平的夫人就是赵云的女儿,还生下个儿子关樾,关平战死荆州后,关赵氏一直在关家寡居。
“我在成都时,听说赵老将军私下都是直接称呼陛下乳名,在本朝可以说是只此一人”,李恢悠悠续道,“中军是先帝留给陛下的近卫,担负拱卫皇权的重任,赵老将军对先帝和陛下忠心无二,不会让别的人随意插手中军事务的”。
在赵骥看来,刘备最大的本事就是有识人之明,李恢真不愧是刘备看中的人才,一语就为赵骥指明了破局的方向。
关羽张飞死后,元从系实力大减,但作为从龙旧臣,在一些关键位置,特别是军中的关键位置上,其实还是有不小的话语权的,只不过他们现在一般不吱声而已。
第45章 太后帮腔
有了铁坊的收入作底气,赵骥顿时豪气起来,他从军中招募了五十名精锐为私人部曲交由鄂焕统领,和自己一起先行返回成都,大军主力则由阎宇率领分批撤回。
朝廷这次虽然没有升赵骥的官,但还是赐了座城内的宅院,以及城外的田地。
等赵骥回到成都时,早一步从武陵返回的关嫣已经给宅子配齐了家具、仆人等物件,连田地都让带回来的俘虏耕种上了,活脱脱一副当家女主的架势。
关家这一次收获颇丰,关嫣从五千俘虏里精挑细选出一百个强健的补充成部曲,又挑出大几百人在汉寿县建起庄园开荒营田,算是真正享受到了亭侯爵位的待遇,狠狠地补了口因为关羽败亡造成的衰败失血。
这些好处都是投资赵骥带来的,自然要投桃报李意思一下,关嫣嫌朝廷赐的宅子太小,甚至自掏腰包又把左近的几处房屋也买下来,方便赵骥安置部曲。
赵骥看得咂舌不已:“这花了不少钱吧?”
关嫣得意一笑:“父亲亡故后,我关家缺的是人口和权势,钱倒是不缺的”。
刘备拿下成都后,召开了一次载入历史的分赃大会,刘璋的库藏直接被搜刮一空,导致当时益州的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铜短缺,不得不采用发行直百钱的方式来遏制通货紧缩,要不是赵云提出反对的话,差点连成都的房产和土地都全部瓜分了。
在这次分赃大会中,关家自然是分得最多的,关家从不缺钱,缺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那些东西。
赵骥问关嫣:“你在武陵可曾见到吴都督?”
“见了呀,他可高兴坏了,用我押去的俘虏补齐了部曲和郡兵”,关嫣小声说到,“吴懿还偷偷挑了些俘虏往他自家送,我都看见了”。
“他可曾说些什么?”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托我帮忙给他夫人带了一封信,我早就送去吴家了”。
“吴夫人看过信是怎么说的?”
“她高兴得很,还说要进宫去给太后也报个喜”。
吴懿和李恢一样都是官场老手,会做人得很,赵骥看懂了他暗藏的示好,于是跟关嫣说:“不如你明天也进宫去看看太后吧”。
“行啊,没问题”,关嫣听出了赵骥另有用意,“需要我带什么话?”
赵骥洒笑道:“不用你带话,就是让你进宫去探望一下长辈而已,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次日,关嫣挑了些关家纸坊出品的上等纸张当礼物,来到宫门求见太后,吴太后得知后立即就宣了她进去。
关嫣之前一直在荆州待在关羽身边,糜芳献江陵后才逃亡回成都,所以和吴太后并不熟识,可今天一见面,两人却宛如极亲的两辈人般。
吴太后已到了徐娘半老的年纪,但仍保养得白皙水滑,是个雍容华贵的中年美妇,她亲切的侧身让出一半,招呼关嫣坐到自己身边。
吴太后拉着关嫣的手细细端详,抿嘴赞道:“都说汉寿侯府的小姐是个美人,今日一见,竟叫我都嫉妒这副花容了”。
关嫣常年习武,她的美更多的是后世那种运动美,不太符合汉时的传统美人标准,听吴太后如此夸赞,关嫣小脸一红,羞得说不出话,好在吴太后娴于待人,有一搭没一搭的牵着话头和她聊家常。
聊到快用膳时,吴太后直接留了关嫣在宫中吃饭,又另问到:“嫣儿怕是许久未见陛下了吧?”
“嗯,他当太子时还能见见,登基后就没见过面了”。
吴太后唤过一名宫女:“你去禀告陛下一声,就说关家小姐今天在我这里,问陛下要不要过来一起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