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320节

  却是讲述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道理。

  甚至,这长文给了刘备与诸葛亮莫大的启发。

  要知道…

  益州初定,这些功勋之臣讨要田亩,本是无可厚非,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不就是为了这点儿地么?

  但,恰恰…可是已经在刘备将成都府库贡献出去,让他们自己去抢的大前提下。

  于是…

  基于关麟的提醒,刘备与诸葛亮深度的讨论,最终得出了结论:

  ——赏罚不能泛滥!

  而这恰恰是刘备入蜀后,治蜀之初的第一个大坑。

  又是让功臣自己抢;

  又是赏钱;

  还把地全赏赐出去了,整个府库完全掏空,且无造血能力…

  接下来,只能靠坑百姓,又坑富人的“直百钱”强行续命。

  而单单这一个问题,诸葛亮与刘备就讨论了一整天。

  然而,这份持续一整日的讨论,其实才只是关麟这封答卷的三分之一。

  因为考题中提到了“田亩”。

  故而,关麟联想到田亩的制度…

  这才写出了那个让刘备与诸葛亮一眼就“惊诧”到无法呼吸,乃至于双腿踉跄的改革:

  ——摊丁入亩!

  其实,有关田赋的改革,关麟不止是写了摊丁入亩一项。

  他把自两汉赋税制后,所能想到的改革全部都写了上去。

  包括北魏的——租调徭役制。

  包括隋、初唐的——租庸调制

  包括中唐的——两税法。

  包括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甚至,还有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直到最后,才写出了康熙推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及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将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不得不说。

  清朝…这个无法洗刷,造成华夏民族长时间苦楚与落后的朝代;

  这个历史评价注定将“一撸到底”的朝代。

  其中的皇帝,唯独雍正的评价出奇的高。

  他推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政令,无异于造福整个华夏。

  当然,关麟之所以写了这么多的田赋制度、土地制度。

  是他有些拿不准,如今适合蜀汉的是哪一条?

  是,谁都知道摊丁入亩好!

  人头税一废除,穷人的生活压力得以舒缓,大家不用被禁锢在地主的土地上,一年到头白忙活了。

  可以根据自身的手艺和能力外出务工,做一些副业和买卖,让经济变得更加有活力。

  如此,在生育一项上,百姓们自然就敢生了,人口也会呈现爆炸似的增长。

  事实上,在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短短的一百年,华夏的人口从将近两千万,直接飙升到了三个亿,翻了二十多倍!

  当然…好,肯定是好的!

  制度的先进性也是无可挑剔的,关麟就怕阻力太大,怕刘备与诸葛亮压不住那些反对的氏族。

  要知道摊丁入亩的核心,除了废除人头税,还有一项重要的,就是将赋税转嫁在土地上。

  谁有地,谁交大税!

  自然,摊丁入亩的推行也一定会受到巨大的阻力。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这点上,关麟拿不准…别一个“摊丁入亩”下来,让那些地主联合起来,一波把蜀汉给端了!

  能才真是好心办了错事。

  所以,关麟索性只写选项,把选择权交给诸葛亮…

  这位的才能与眼界,手段与决策。

  一定是比关麟瞎七八判断要靠谱的。

  千万不能忽视古人的智慧!

  而诸葛亮特地提议与刘备赶赴这观星台,也是为了在这件事儿上做最终的决断。

  “孔明提议来此,是因为这观星台上通天,下通地,中间唯独你、我吧?”刘备的心情看似也颇为沉重,俨然,“摊丁入亩”这四个字,听起来很美,可一旦实施起来,担子太重了,压力也太重了。

  要做出这份选择,并不容易。

  “呼——”

  诸葛亮长长的呼出口气,俨然,他的心境也与刘备一般无二。

  “此前看到云旗的第二封答卷,既打压又拉拢商贾,以此解决府库空虚的难题,那时…亮已觉得此子惊为天人,也笃定他便是那神秘的‘黄老邪’,更是有意将他收为关门弟子…亲自指导,可…”

  诸葛亮顿了一下,“如今看来,是我天真了,单单从这赋税制度上,古籍中有记载的,也不过才几个,夏商周时期的‘贡赋’制度,春秋时期的‘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秦朝时期的编户制度,再到如今大汉赋税制中的‘租’、‘赋’两项…但…但…”

  诸葛亮罕见的喉咙哽咽住了,他还是有一种惊愕到无法呼吸的感觉。

  “呼——”

  又是一声长长的呼气后,诸葛亮方才开口。

  “此前的田税制度总和,不过五、六,可云旗一人就答出了七条田税制度,且每一条都比之如今大汉的赋税制要精辟…特别是这摊丁入亩,不骗主公,自从我看到这四个字后,我…我只觉得我心头那一直在寻觅的,为主公建立一个理想邦的方法,终于找到了,而这条制度中的每一个字,一个句话,都让亮觉得博大精深,需要反复琢磨!如此…如此…”

  诸葛亮的声音沙哑…

  他就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惊喜或惊讶。

  这让他喉咙沙哑,哪怕是现在,尤不相信这是真的。

  诸葛亮沉吟了一下,他加重了语调,“如此才学、如此机敏、如此睿智的公子?宛若天降之子,云长是想让我收云旗为关门弟子,然,亮不是不教,是…是根本教不了啊!是该云旗来教亮啊!”

  这…

  刘备也不免沉吟。

  ——『此云旗,竟能让孔明说出这般重的话!』

  ——『不过,这摊丁入亩也委实让人眼前一亮,二弟啊二弟,你这儿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是天降之子么?他…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心中这么想,刘备也沉吟道:“大汉田赋制度本无问题,问题是出在这些年土地都掌握在那些豪门氏族的手里,他们有各种免税特权,即便要交税,也有途径转嫁税赋负担,反倒是苦了百姓,原本…百姓就入不敷出,却还要交纳人头税,同样数额的人头税,其中压力,对豪强地主与穷苦百姓是完全不一样的。”

  刘备起于微末,他太了解这中间的弯弯道道了。

  也太了解,这赋税…逼得多少殷实的小农之家,沦为流民,沦为了他人的佃农。

  按照《四民月令》中的统计。

  一般六十亩的田,可以打出一百二十石的产出,在物价稳定的时局,能折合成五千钱左右。

  而五口之家一年的消耗,口粮80石,田租4石,食盐229钱,衣服187钱,更赋、算赋、口赋大约706钱,种子和农具和饲料大约792钱,祭祀往来和零散开支大约208钱,共计花费5700钱。

  咋以看,似乎还有富裕。

  但是实际情况下,算赋与口赋,也就是人头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便是和平时期,人头税的支出也超过田租的五倍,而随着战乱时期,人头税更是会逐渐增加,没有上限。

  类似于三倍、五倍,那都是小意思。

  汉末诸侯混战时期,十倍也就是平平无奇。

  而如今只这样也就算了,可地方官府才不管那么多…

  他们没钱了就收各种赋税——算赋、口赋、水赋、井赋,就是夏天炎热,伱在树下乘凉也得交税。

  一来二去,农民付不起这些钱,那只有破产这一条路,然后要么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农或奴仆,要么就只能成为流民!

  自耕农在这个时代已经几乎瓦解。

  刘备太清楚这些了…

  刘备的父亲刘弘曾经还做到过东郡范县令,可…自打早逝后,就是刘备这样的县令之子,也会不堪重负,迅速的没落。

  更别说普通的百姓了。

  刘备指着关麟的竹简,“其实云旗写的这一段,最是让我感同身受。”

  诸葛亮抬眸,他注意到,这是在提出“摊丁入亩”这条田税之后,关麟的一番解析。

  ——“为什么会出现流民?”

  ——“举个例子,以前是一百个人耕种一千亩的土地,平均每个人十亩地,可现在人变多了,成了一百二十个人,因为农具的进步,只需要五十个人就可以耕种完这一千亩地!”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随着人口的增多、农具的进步,土地却没有增加,那么一定会有人耕不上地,被排除在外,成为失业者,这些失业者在乡村聚集起来便是流民,在城镇聚集起来便是恶霸!在山林中聚集起来,便是山贼!”

  刘备将这番话读过,他不由得浮想联翩哪!

  他无法想象,若是早年,没有同宗的叔辈刘元起的帮助,他会不会也沦为流民,风餐露宿,乞讨为生。

  诸葛亮注意到了刘备的表情。

  他微微挑眉,淡淡的问:“主公是想要推行这摊丁入亩的田税制度么?”

  “自然。”刘备感慨道:“受过苦,才能体会到这些小民的不易,可许多时候,备亦是身不由己!”

  诸葛亮再度提醒,“那主公可曾想过,若真要这么做…那主公就站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对立面了,光武皇帝中兴汉室靠的是大族,自古以来,还从未有人靠着农人与百姓的力量闯出一番基业。”

  刘备指着竹简中的最后一句道:“也不尽然,孔明看云旗最后这一句,发人深省啊…”

首节 上一节 320/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