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171节

  不过有一点让他不解,勉强成功是什么意思?

  成功就是成功,哪里还有勉强一说。

  他不禁在心中思索起来,难道是改革不彻底,有一些地方的改革打了折扣?

  他思考半晌也没有想明白,目前的改革在他的强势推行下非常彻底。

  可这样的话,那勉强成功的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各朝古人对第三次农业税改革异常感兴趣,纷纷打起十二分精神。

  第一次农业税改革指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农业税改革指的是雍正的摊丁入亩,最后落得一个勉强成功的评价,显然也不是大家所期待的答案。

  唯有第三次农业税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才是大家一直期待的。

  尤其是各朝的老百姓,对后世的农业税改革最为关心,一个个竖起耳朵认真倾听。

  从视频中所描述的,大家知道后世之所以能够成功改革农业税,最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三个千年级别的机遇。

  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加入WTO。

  能够被称之为千年级别的历史机遇,可见这三个方面有多么重要。

  其中改革开放不清楚,不知道开放的是什么,他们无从得知。

  加入WTO就更加疑惑了,完全不懂什么意思。

  就唯有土地改革是他们最关心的,仅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一个大概。

  他们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土地改革,最终导致后世彻底取消农业税。

  土地改革具体都有哪些内容,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尤其是各朝的统治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迫切了。

  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头等大事,和他们的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要是知道后世的土地改革相关内容,说不定可以借鉴一二,缓解他们朝代所面临的土地难题。

  【古代皇帝和权臣不都是说一不二,怎么偏偏改个税制这么难?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海瑞曾经给过张居正一句评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意思是说,张居正这个人一门心思想着替国家做改革、做规划,但实在是太不会给自己谋身前身后名了。

  明朝中期,寒门出身的张居正大权在握,又身负三朝元老名号,力推农业税改革。

  然而死后被满门抄家,妻子被毁去面容,长子更是不堪受辱选择自杀。

  张居正到底干了什么事惹人这么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个号称给明朝硬续了六十年国祚的一条鞭法推向了全国。

  明朝中期开始,土地高度集中,皇帝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

  而官绅们也纷纷效仿,大肆兼并土地。

  农民不断失去生产资料,但是农民的税负却并没减少。

  只要地方志显示这片田地过去是属于你家祖上,哪怕现在这个地不属于你的了,田赋还是得伱来交。

  农民为了逃避这种不公平的税赋开始四处流亡,变成流民,甚至演化成流寇,而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快速下降。

  一条鞭法,其中重要的一项革新,正是田赋的课税对象由人改为田产。

  实际上也就是把劳动税改为资产税,这其实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提到的房产税。

  房产多就多交税,没房就不交税,增加富有阶层持有财富的成本。

  而一条鞭法本质上也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小部分人掌握绝大部分资产。

  除此之外,一条鞭法还推行货币化纳税,这是为了降低农民隐形开支。

  从秦朝开始,农民缴税都是需要带着粮食,或者制成品去固定站点进行当面点清的。

  而粮食在古代是按照容积来统计的,为了能从农民身上榨油水。

  当时在官方收粮站会专门坐着一个擅长腿法的小吏,每当测量容器装满之后就会过去不断踢打。

  为的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粮食压实在容器里,达到多收税的目的。

  而且在这个踢打的过程中,洒出来的粮食农民还是不能带走的。

  这一部分被称之为耗余,这是地方官府和官员最重要的灰色收入来源之一。

  而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田赋、徭役,甚至是杂税都要改成现银交易。

  货币的出现抹除了实物交易中可能存在的绝大部分损耗,给农民又卸下一些负担。

  这个举动后世比较有争议,但是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确实是有短期利处的。

  官府征税拿到现银之后,就可以直接去市场上按需来购买物资。

  相当于给予了官府向市场主动注入流动性的权力,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张居正的新政,已经体现出了商品经济思路的雏形。

  张居正的打算是增加底层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倒逼富人把财富拿回社会中重新流通,然后再用货币化的高效方式大幅提高经济扩张速度。

  社会财富增加上来之后,自然就会弥合一些社会矛盾,再辅以朝廷拉动内需的办法。

  如果能做成的话,明朝就还有得救。

  但是张居正的思路太过超前,而且所推行的政策已经不仅仅是触碰他人利益那么简单了,根本就是直接从利益阶级嘴里抢吃的。

  当时之所以可以推行,完全是靠着张居正一手遮天的权势,暂时压制住了所有的反对声音。

  所以一条鞭法随着张居正的过世也迅速人亡政息,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讽刺的是,明朝最后说白了就是收不上税穷死的。

  财政收入不足以发军饷,所以就只能继续剥削农民。

  而农业税赋越高,流民就越多。

  流民多了,农业税就更收不上来了。

  随着李自成的起义军部队也越发庞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海瑞:尽管张居正在个人行为上有一些缺点,但不得不说张居正是当时朝廷中的一位杰出人才,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才能。

  张居正刚刚才从挖坟掘尸的惨祸中回过神来,当听到自己死后被抄家、妻子被毁容、长子受辱自杀时,他整个人被气得浑身颤抖。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那些反对者为什么要祸害他的家人?

  他痛苦的闭上双眼,内心万分悲凉,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他可以容忍自己为了理想不得好死,但不能忍受家人因为他的缘故而受到牵连。

  这一刻,他不禁自我怀疑,自己做错了吗?

  他一心为了报效大明,不惜得罪整个士绅阶级。

  可到头来,不仅自己结局悲惨,就连家人也受到连累,死的死,伤的伤。

  他为了大明,值得吗?

  而且他最痛心的一点,是他从小教导的皇帝到头来居然会抄他的家,这才是让他破大防最重要的原因。

  他悉心教导陛下,可为何陛下如此待他?

  这一刻,他迷茫了,不知道改革应不应该继续下去。

  为了改革,文武群臣反对他,连他死后也被挖坟掘尸,陛下也要抄他的家,家人非死即伤。

  如此种种,让他坚定的内心再次动摇。

  最终他深深的叹了口气,仿佛老了十岁似的。

  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的凄惨遭遇,他都不能视若无睹。

  可要让他放弃改革,放弃他的理想抱负,他又不甘心。

  为今之计,还是等晚上直播再说。

  等主播告诉他改革的来龙去脉,他再做决定也不迟。

  说不定到了那时,他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既能成功推行改革,又能全身而退。

  【接过张居正遗志并加以改进的人,就是清朝皇帝雍正。

  雍正一继位就推行号称一条鞭法升级版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政策。

  其中火耗就是明朝时期所说的耗余,虽然后来缴税改成了使用银子的政策,并保留了下来。

  但是地方官府以“融化碎银铸成官银过程中,加热材料使用费和银子的损耗”作为理由,给耗余换了一个新名字,继续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属于是换汤不换药。

  雍正的新政就是宣布从此之后,国家作为征税者主动替大家承担这部分损耗支出。

  而所谓丁则是指的丁赋,也就是农户的人头税。

  雍正在重启张居正死后被废止的税跟田走的基础上,把过去需要单独征收的人头税也融合到了土地税这个资产税里面去征收了。

  等于是把生产资料的多寡和纳税的多少真正做到了匹配,最大程度防止地主通过瞒报人口来避税,这已经很接近现代商品经济框架下的税务思路了。

  同时,雍正还规定,土地拥有者不再需要因为人口增长而多缴税。

  如此一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可以通过多生多干,最终实现多产,而不必担心被不断增长的人头税榨干。

  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交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完全就是商品经济环境下的税收策略。

  雍正的改革直接激发老百姓的垦荒热情,人口和可耕地面积都因此迎来了快速增长。

  雍正皇帝推行这样的改革不是没有遇到阻力,相反阻力相当之大。

  摊丁入亩极大的影响到了地主、官员、士绅和勋贵阶层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百般阻挠。

  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只能用屠刀开路,最终还是靠着绝对的皇权确保了新政的推行。

  不过他自己也被冠以了抄家皇帝的恶名,在他死后,关于他的恶评层出不穷。

  甚至直到今天,电视剧里的雍正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以无情冷酷的负面形象出现,连他的儿子十全老人乾隆都不敢全盘接手雍正的新政。

首节 上一节 17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