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07节

  “同时,不少汉人为避乱而纷纷北逃,导致人口锐减。”

  “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仅存二百余万户,不及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李世民即位后,马上意识到人口严重缺乏的问题,迅速增加人口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稳固住汉人人口,李世民还规定,男二十女十五为法定结婚年龄。”

  “生男丁的家庭则予以适当奖励,无能力娶妻者朝廷给予帮助。”

  “李世民还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标,作为升降的参考。”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国登记的户数达三百八十万户,人口近两千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是维系一个政权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检验治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口增加近一倍,可见李世民抚民以静的政策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

  “贞观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

  “贞观六、七年,风调雨顺,广大山东地区一改昔日残破面貌。”

  “贞观八年、九年、十三年一直到十六年,又是丰收年成。”

  魏征:人口严重不足,增加老百姓人口是当务之急。

  他之前从洛阳向东出发,一直到东海边,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几个人,可见人口匮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要是有人从洛阳去往山东,那必须自带干粮。

  因为一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根本就不能得到干粮的补充。

  隋末战乱结束之后,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破坏到及其严重的地步。

  朱棣:当时贞观年间老百姓数量严重不足,李世民为了鼓励人口的增殖,为了鼓励多生孩子,下过不少圣旨。

  他记得有一个就是鼓励寡妇再嫁,这个争议性很大。

  毕竟在伦理道德中,寡妇是要守节的,根本就不能再嫁。

  可李世民为了人口的繁殖,强行要求寡妇再嫁。

  还有一个就是向突厥赎回汉人老百姓,快速的补充人口。

  在隋末战乱的时候,一部分汉人被突厥劫掠去了,还有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纷纷逃到突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从突厥赎回大量的老百姓,甚至有一年就赎回了八万汉人。

  不过不得不说,李世民还是非常让他钦佩的。

  同样是皇帝,他明显就做得没有李世民好。

  贞观之治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孔子梦想的大同社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牛马遍布,老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安居乐业。

  这种种一切,都是李世民治理的结果。

  他还需要好好学习,争取把大明朝也能治理成这样。

  “社会初定,经济恢复,接下来,李世民终于可以着手解决头痛多年的边患问题。”

  “贞观二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决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

  “两年后,名将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

  “唐朝势力达至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

  “虽然当时的唐朝有足够的兵力取得战争胜利,但李世民认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且稳定并不长久。”

  “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视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

  “贞观十五年隆冬,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画上红妆。”

  “这位聪慧美丽,饱读诗书的公主,即将离开故乡。”

  “远嫁到遥远的吐蕃,成为其首领松赞干布的夫人。”

  “这也是李世民与少数民族的联姻策略,不仅为吐蕃送去一桩婚事,还让文成公主带着大唐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甚至大批工匠和乐队。”

  “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

  “在和亲的队伍护送下,文成公主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进入吐蕃,也让汉人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西藏传播开来。”

  “今天这条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路,成为传颂中华文明的纽带,也见证了那一段被后人传颂的故事。”

  李世民:为了大唐的和平安宁,朕不得不这么做,希望远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虽然以大唐的实力,完全可以取得对外族的胜利。

  但这样的胜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价太大,另一个是稳定不会长久。

  要想让外族真心归附,采取怀柔政策必不可少。

  为此,就不得不牺牲文成的幸福,让她去和亲。

  自古以来,各朝帝王都是贵中华而轻贱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边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为他们外族和中华没办法沟通。

  但他并不这样认为,那些外族也同样是人,是跟他们一样的人。

  只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爱护大唐老百姓一样去爱护他们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会真心归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着这个观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领。

  “在陕西的昭陵博物馆里,收藏了作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们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

  “DTZ归附大唐后,为加强管理。”

  “李世民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则迁至内地,挑选部分人担任京官武职,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数民族如此爱戴的背后,折射的是大唐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辽阔、稳定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强大的归附力和影响力。”

  “贞观时代,唐朝版图超过强大的西汉王朝。”

  “贞观十四年,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样的成就,成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边各个外族的拥戴。

  主播所说的作为陪葬品的官佣,他也有听闻,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官佣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并归顺的外族首领。

  这些外族首领对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于李世民对他们非常信任。

  原本他们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领,但李世民并没有防备他们,还允许他们一开始带着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这种信任做法,让这些外族首领深受感动。

  而且他还知道一件事,在辽东前线的时候,一个突厥将领中了箭。

  那时大夫的医术不高明,箭伤很快就化脓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亲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将领的脓血给吮吸出来,这让突厥将领大为感动。

  后来李世民去世后,这些外族将领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只不过唐高宗李治没有答应,就按照他们将领的模样做了石人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这些外族将领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为别人吮吸脓血的。

  “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一朝的强盛,不仅表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四夷来朝,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太平时代,而且表现在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李世民设文学馆、弘文馆,广罗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

  “李世民酷爱读史,十分强调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的影响。”

  “《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书,是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当上皇帝之后,武将出身的李世民坚持文武并济的治国方略。”

  “不仅促成全国大兴文治,而且自身刻苦用功。”

  “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经常彻夜苦读,都不知道天什么时候亮的。”

  “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爱好及其身体力行,贞观一朝的文化发展便水到渠成。”

  赵祯:李世民对于乐舞、书法、绘画等等方面很重视,所以贞观时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精品。

  就他所知,贞观时期书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欧阳询和褚遂良。

  在绘画方面同样如此,阎立本、阎立德这样的丹青大师都出现在贞观时期。

  对于文化而言,李世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于外来文化,李世民是采取兼容并畜的政策。

  李世民当时让魏征编撰了一本《群书治要》,按照经史子集,适合于当时政治的编录下来,作为当时贵族大臣学习的一个教科书。

  可见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李世民是非常重视学习的。

  他们大宋在制定文化方面的策略时,就有借鉴贞观时期的一些政策。

  “然而,世间所有好戏都有落幕的那一天。”

  “贞观十七年,贞观盛世迎来了一个拐点。”

  “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征逝世。”

  “这对于唐太宗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他宣布罢朝五日,还令文武百官都要参加魏征的丧礼。”

  “出殡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的西楼,遥望夕阳下渐渐远去的送葬行列,悲恸不已。”

  “李世民无限感念魏征,他之后对群臣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首节 上一节 207/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