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0节

  “总体来讲,雍正的新政是围绕治吏进行的,通过新政使当时的清朝廷政通人和、国库充盈,为清朝廷盛世走向新的巅峰发挥了关键作用。”

  “虽然乾隆继位后,把雍正时期的一些新政废除了。”

  “但这不能说明雍正是错的,而主要原因是乾隆想要个好名声,并且雍正的新政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整个清朝。”

  “可以说雍正的改革,达到了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高度。”

  “没有雍正的付出,乾隆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实现盛世巅峰。”

  “虽然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雍正听到自己得到后人的认可,无比欣慰的微微一笑。

  身为皇帝,自然是希望自己死后能有一个好的名声流传后世。

  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一旦自己强行推动改革,身后名可能不会好。

  毕竟他的一系列改革触犯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那些读书人不抹黑自己都已经谢天谢地了,更别指望他们会认可他为了天下老百姓所做的一切。

  可为了大清帝国,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即便身后名被恶意诋毁,他也会义无反顾的推行一系列改革,不会向那些官僚士绅妥协。

  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在他去世后,那些读书人就把篡位、弑父、暴毙等莫须有的脏水往他身上泼。

  但好在后世人给他平冤昭雪,认可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丰功伟绩。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功绩被后世人认可,那他推行改革将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第234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各朝古人了解完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也纷纷明白雍正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各朝的老百姓对雍正深深渴望的同时,各朝的皇帝则对雍正的一些举措更为感兴趣。

  其中最为感兴趣的两个点,一个是军机处,另一个是摊丁入亩。

  按照主播所说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集权的顶峰,这是身为皇帝的他们毕生追求的,把全天下的权力集中到他们一个人手中。

  而另一个摊丁入亩政策,则是号称古代王朝时期赋税制度前所未有的革新,同样也是他们极为感兴趣的。

  李世民:主播,可以详细说一下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吗?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对他的大唐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苏晨见到不仅仅李世民在询问,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各朝皇帝也在询问。

  对于这些大佬的请求,苏晨没有二话,在平板上找了一张故宫军机处的图片给大家看。

  “两百多年前,当紫禁城还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时,乾清宫门外墙下的这片低矮的平房内,已是灯火通明。”

  “房间内的大臣们或挑灯夜读,或奋笔疾书。”

  “旁边还有官吏在来回走动,或分发奏折,或来回踱步。”

  “一派忙碌的景象之中,却没有人敢高声喧哗,只有在天微微亮时,大臣们才放下手中的笔,前往后宫参见皇帝。”

  “他们被皇帝视为左右手,被同僚们视为权威和榜样。”

  “而在百姓眼中,他们就是大清王朝的宰相。”

  “这些大臣们日常的工作场所,虽显简陋,却是清朝官僚行政体系的核心,更代表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而这个简陋的地方,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军机处。”

  “在清朝九品十八级的官制中,原本没有军机大臣的位置。”

  “他们都是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的亲信重臣,少则二三人,多则八九人。”

  “军机大臣的任命或者罢免,也并不由吏部掌管,而是直接由皇帝最后圈定。”

  “这样的选拔办法使得军机大臣之间没有等级差别,仅因各人的资历、年龄、入值时间,特别是受皇帝宠信程度的不同,名次才有前后之分。”

  “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也被称为领袖。”

  “从雍正十年开始,领班军机大臣都由执掌内阁的大学士担任,各种文件奏章只能由领班军机大臣先行阅览。”

  “至于新进者,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奏对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卷起门帘,因而被戏称为挑帘子军机。”

  “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他们与皇帝的亲近程度从军机处所处的位置便能够充分体现。”

  朱元璋:看起来,军机处有些像咱设立的内阁,但好像比内阁的地位更高。

  虽然他很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赞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制度。

  他为了加强皇权,杀了不少大臣才废除了宰相,创立了内阁。

  内阁尽管可以让他的皇权得以集中,但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让内阁首辅的权力过大。

  他倒是不担心自己的皇权被内阁首辅制约,他担心的是后代子孙压不住内阁首辅。

  但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点,让天下权力被皇帝一个人掌握,这一点让他颇为钦佩。

  “按照清朝的规定,乾清门前被称为天街的广场,是划分内外两朝的分界。”

  “天街以南的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主要场所。”

  “在这片被称为外朝的区域内,还聚集着内阁、六部等维持朝廷日常运作的主要衙门。”

  “天街以北的内朝便是通常所说的大内,是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军机处的位置在天街的西北角,由此向北,便是后宫之中最接近外朝的养心殿。”

  “从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就成为大多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从军机处到养心殿步行的距离不足五十米,这样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方便皇帝,使他能够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传达谕旨、处理政务。”

  “根据雍正时期军机大臣张廷玉制定的制度,当天的奏折必须在当天处理完毕。”

  “这让军机大臣们每天都能与皇帝见面,有时甚至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军机处和养心殿之间。”

  “职务的便利为军机大臣们带来了更多的权力,但在军机处草创之时,这样的权力却十分有限。”

  张廷玉:军机处的制度流程正是我制定的,如今看来效果很显著。

  根据他制定的制度,从雍正皇帝以后,遇有军国大事,皇帝就要召一墙之隔的军机大臣到养心殿面议。

  更加准确的应该说是有事则召,无事则免。

  而军机大臣在耳提面命记住以后,回到军机处再进行起草、拟写。

  弄好以后,再送到养心殿,交皇帝审阅、御览、钦定。

  这一套流程下来,极大的方便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也让军机大臣的权力大增。

  “雍正四年,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开始积极谋划征剿准噶尔部。”

  “为了保密,雍正只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少数人秘密商议。”

  “在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后,开始向西北秘密调集兵马粮饷。”

  “因事属机密,办理了几年,内外臣民并不知晓国家将有用兵之举。”

  “直到雍正七年,大军将发,因不得不动用民力,秘密筹办之事才浮出水面。”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户部专门设立临时承办军务的办事机构军需房。”

  “随着战局的变化,前线战事吃紧,军需房的办公地点才被移到现在的位置,机构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

  “在军机处初设时,这里只有几间比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门使得这里的光照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很差。”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着修缮宫殿的机会,下令将原先的板屋改建为瓦屋,军机处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尽管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军机处作为临时办公机构的性质却并未改变。”

  “在很长时期内,军机处一直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正式机构,也没有被授予正式的国家最高政务机构的名义。”

  “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修订的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大清会典》中,甚至没有军机处的名字。”

  “因为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创立军机处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和珅:一开始的军机处异常寒酸,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权力中枢。

  军机处刚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几间简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连衙门的印信都没有。

  直到雍正十年,根据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学士们进行商议,才确定正式颁发给军机处一颗大印,印文就是办理军机印信。

  当时命令由礼部去铸造,是银制的龟钮。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个军机处的印信,印文改成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公元1620年九月,在设立太子的尝试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后金的创始者努尔哈赤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

  “努尔哈赤从自己的儿子、侄子中挑选了八名和硕贝勒,在每五日一次的集会上,讨论国策、制定军政、奖惩官员,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这种被后世称为八王议政的举措,让努尔哈赤带领的草原部落日趋强大,并最终成为足以与明朝相抗争的后金政权。”

  “但它也给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们带来无穷的烦恼,最先感受到的这种烦恼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1626年,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

  “不过,其他几位和硕贝勒拥有几乎与他一样的权力。”

  “为了确立自己君权至上、大权独揽的统治格局。”

  “皇太极先是通过设立总理一切事务的八大臣,剥夺了诸贝勒直接统兵、理财、断狱的特权。”

  “而后命令宗室贵族中的王爷和每旗另选出三名议政大臣,共同处理国政,这种新形式被定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为了进一步削弱皇室宗亲对皇帝权力的影响,1636年三月初六日。”

  “皇太极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内三院和六部,分别掌管起草诏书、发布命令和处理日常政务。”

  “但这样的改革并没能改变后金政权的民族特征,熟悉儒家的文臣们不能参加有关国家事务的会议,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同样也无法阻止议政王大臣们对权力的争夺。”

  顺治:皇爷爷的八王议政制度给父皇带来了大麻烦,同样的,父皇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给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他们大清颇具特色的一种制度,议决的内容除了军国要务外,还有制定法规、处理王公大臣等。

  即便他入关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有很大的权力,严重制约了他的皇权。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要比他这个皇帝的权力还要大。

  有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出来的决议,即便他这个皇帝再不满,也无可奈何。

  “1643年八月,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

  “在八旗诸王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将年仅六岁的顺治扶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

首节 上一节 26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