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1节

  “在清朝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少主重臣的局面。”

  “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他所掌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满洲八旗成为中原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对于年幼的顺治皇帝来说,多尔衮却成为了清廷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顺治四年十二月,在满汉大臣的请求下,多尔衮被允许不对皇帝行使跪拜大礼。”

  “第二年十一月,顺治又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十二月,三十八岁的多尔衮病故于河北滦平。”

  “一位凌驾君主之上的权臣突然去世,却是年仅十四岁的顺治亲政的意外机会。”

  “顺治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

  “刚刚亲掌皇权的顺治皇帝,急需在制度上打破祖制的束缚,减少在决策上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依赖。”

  “但在已经日趋完善的议政王会议制度面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太多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已经成熟的明朝专制体制自然成为顺治皇帝不得不学习的榜样。”

  “1658年,顺治下令在内三院的基础上建立内阁,试图将一个马背上建立的政权改组为一个稳定的文治政权。”

  “但仅仅三年后,顺治就驾崩了。”

  雍正:朕爱说实话,多尔衮虽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说多尔衮对大清有莫大的功劳。

  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实际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国统治的一个真正的缔造者。

  因为那时候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而顺治爷年纪还小,只有几岁而已,一切都要靠多尔衮。

  那时候是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派兵去打农民起义,然后下江南去消灭那些南明政权。

  所以客观来说,多尔衮对于清朝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但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滔天大罪,实属死有余辜。

  “随着年仅八岁的康熙登上皇帝的宝座,顺治帝的改革尝试也宣告终结。”

  “根据顺治遗诏,索尼和鳌拜等四位并非宗室亲贵的议政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四位辅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废除内阁,将顺治皇帝作出的汉化改革一一废除。”

  “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后的鳌拜,也逐渐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举铲除专权跋扈的鳌拜集团之后,被迫中断的改革在年仅十五岁的康熙手中得以继续。”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启内阁,并按照明朝内阁的体制将制度细化完善,使得清朝内阁真正成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中枢。”

  “来自全国各级官员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内阁学士先行审阅,再把他们的批阅建议和处理意见连同原先的奏请文书一起送交皇帝钦定。”

  “这种被称为票拟制度曾经是明朝内阁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内阁大学士们最核心的权力。”

  “但鉴于明朝内阁首辅权重的教训,康熙授予大学士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康熙建立的权力格局中,没有实权的内阁成为名义上的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最高机关。”

  “但在尊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下,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保留了奏军国重务的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中的皇权,康熙开始尝试从明朝承袭的政治体制中寻求突破。”

  “在乾清宫广场南侧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军机处更接近大内的场所。”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从翰林院内选择了博学善书的年轻汉族官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办事机构南书房。”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场所,而入职南书房的官员们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讲今论史。”

  “尽管康熙曾多次告诫,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们不得干预外朝处理的政务,但是有时也让他们参与特颁诏旨的草拟书写工作。”

  雍正对于顺治爷和康熙爹的事迹了解得比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后的用意。

  那时候顺治爷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纪太小,还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很现实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来辅佐。

  由于顺治爷汉化比较严重,满州的王公大臣对这一点很不满意。

  这些王公大臣会利用父皇即位这样一个契机,加强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权力。

  而顺治爷给父皇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为大清出过大力的,也特意让他们四人制约议政王大臣的权力。

  只不过后来鳌拜嚣张跋扈,一个人大肆专权,危害皇权。

  所以父皇长大了之后,就把鳌拜灭了。

  父皇为了加强皇权,专门组建了一个南书房。

  入选到南书房的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学水平很高的汉人。

  一开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讨论学问,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了让他们参与机密。

  所以从父皇中期以后,参加中枢决策的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内阁,还有南书房。

  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后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父皇手里。

  “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手中权力的增长,就是对帝王皇权的削弱。”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亲笔手书的一副对联,从中便能够感受到他对集权的渴望。”

  “1722年,当四十五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

  “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国,已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在故宫之中,军机处是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展馆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宫中的能工巧匠特制的专门放置奏折的匣子。”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

  “一把分发给得到皇帝特许上折奏事的官员,另一把则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折匣的广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国各地。”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利用奏折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种皇帝赋予的权力。”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

  “如此一来,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事无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密折中直接了解到。”

  “同时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这样扁平化的监察体系,在民主体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期的清朝,却成了惩治吏治腐败比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种弊端,即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告密,下级官员可以越级举报。”

  刘彻:满清虽说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能耐的,这个奏折制度就很不错,朕非常喜欢。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锐的发现了奏折的妙处,让他不禁大为欢喜。

  奏折对于他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监视全国各地,加强对全天下的掌控力度。

  他要是把奏折推行到全国,就相当于在全国各地安插了耳目。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各地的官员不敢贪污腐败,毕竟说不准身边就有人告密。

  奏折制度虽然有一些弊端,但优势也非常明显,他很难不动心。

  一想到这里,他在心中暗自琢磨,或许可以把奏折制度拿来大汉用一用。

  “现在存世的奏折稿本中,康熙年间的奏折共有三千余件。”

  “而只有十三年时间的雍正朝,却有奏折四万一千件。”

  “这样算来,在执政的四千多个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阅十件奏折。”

  “这些奏折上,大多有雍正亲笔书写的批语,少则数字,多则近千字,甚至上万字。”

  “经过学者的统计,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批奏的文字大约有一千七百万字。”

  “而在奏折之外,雍正时期的题本和奏本还有十九万余件,每日平均批阅题本在四十件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让雍正基本没有时间离开自己的书案。”

  “根据《雍正起居注》记载,每天清晨五时,雍正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阅奏章,忙碌的工作常常要持续到深夜子时。”

  “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雍正也是不忘处理政事,不敢贪图轻松安逸。”

  “对雍正来说,以一人治天下的代价,便是不巡幸、不游猎,日理万机,终年不息。”

首节 上一节 26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