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2节

  “雍正皇帝的勤政,对他的继承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乾隆十三年,被正式任命的军机大臣已多达十三人,而协助皇帝处理奏折已经成为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

  “在乾隆一朝留存的奏折中,最为常见的朱批,只有知道了三个字。”

  和珅:皇上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相对来说重要性差一些,是一个知会上的,表示皇上看过了。

  皇上的朱批一般有好几种,除了已阅,还有就是有旨意和另有旨。

  有旨意就是另外还有处理意见,就这样提示大臣还有其他的,具体意见在后边。

  或者是另外皇上已经处理了,让大臣关注另外的旨意。

  雍正皇帝当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让皇上的意志更容易贯彻。

  虽然他很钦佩先皇雍正皇帝的勤政,但也知道继任者当今皇上肯定是不会效仿的。

  毕竟先皇就是因为太过勤政,每天勤勤恳恳,才导致积劳成疾而亡的。

  “在交通和通信并不发达的古代,驿站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食宿、更换马匹。”

  “朝廷的命令就是通过设立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驿站,被直接送达到地方官员手中的。”

  “尽管看上去形式落后,但皇帝与他的庞大帝国之间却保持着有效而紧密的联系。”

  “经由驿站传递的大多是根据皇帝的命令,不经内阁之手,由军机大臣迅速秘密办理的政务。”

  “但无论用何种发布命令的手段,军机处都成为了清朝政治体制中名副其实的中央枢纽。”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中,内阁演变为一个日常的行政部门,议政王大臣会议则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在此形势下,已经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八年下令取消了议政王大臣的职务名称,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对于皇帝来说,军机大臣成了他管理国家政务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这样紧密的联系之中,军机大臣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起草旨意那样简单。”

  “他们需要随时听候皇帝召见,以备咨询,参与高级和重要官员的选拔,与有关部门官员商议大政,甚至是审理重要案件。”

  “他们既为行政首长,又有机会参与机密,同时还兼管部务,可谓位高权重、声名显赫。”

  “但除了地位与名声之外,他们手中已没有了任何属于自己的权力。”

  “这些经历层层选拔和多年磨练,最终得以进入权力核心的大清王朝的精英们,只能作为秘书和智囊,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了。”

  李世民:通过军机处来发布命令,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这个办法妙啊!

  他虽然是大唐的皇帝,有着绝对的威严,但有时候也会受制于宰相。

  但凡是皇帝,就没有不想集中皇权的,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发号施令。

  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收效甚微,遇到的阻力太大,但现在雍正设立的军机处给了他启发。

  要是他也能在大唐设立军机处类似的朝廷机构,让军机大臣协助他管理大唐,再也不受掣肘的行使皇权,光是想一想就让他兴奋。

  “乾隆四十年,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仪表堂堂的和珅。”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二十七岁的和珅便被皇帝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

  “尽管乾隆皇帝规定,非奉特旨,军机大臣既不能看奏折,也无权议论国家大政。”

  “但在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宠信后,官员们便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

  “公元1795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自己做起了仍然掌管国家大事的太上皇。”

  “而和珅手中的权力也达到顶峰,在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同时。”

  “和珅还兼管着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取得了皇帝之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力和最高威望。”

  “颇有挟太上皇以号令皇帝之势的和珅,让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在私下见面时,嘉庆甚至允许和珅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至于许多人私下里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仅十天之后,嘉庆皇帝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军机大臣专权,嘉靖皇帝开始了对军机处的大力整顿。”

  “严禁内外官员将所奏之事通知军机处,严禁朝臣阿谀逢迎军机大臣,亲王不得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不得相兼。”

  “为防军机处泄密,嘉庆皇帝还特地命都察院派监察御史一人,在内务府值房轮流值班监视。”

  “经过这一系列的建章立制,军机处大为改观。”

  “在嘉庆二十三年修订的《嘉庆会典》中,正式出现了办理军机处名目,军机处至此才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中央权力机构。”

  “其后,道光皇帝又于道光三十年颁布军机处章程九条,军机处的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军机大臣的权限更受到了严格控制。”

  “不仅难以与过去的相权相比,甚至连雍正、乾隆时期的情形也无法企及。”

  “一个完整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框架已日趋完善,天下政务总归一人处理,使得封建皇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

  “在清朝权力分配的版图中,再没有一个职位能够威胁至高无上的皇权。”

  嘉庆:虽然太上皇在弥留之际告诫朕不要杀和珅,但朕认为除掉和珅是非常必要的。

  父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花费相当惊人的,个人开销也相当大。

  而和珅在这方面恰恰满足了父皇的这种需求,这也是和珅讨得父皇特别宠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过大臣弹劾奏参和珅的,事情都被父皇压下了。

  可以说父皇很看重和珅,很信任和珅,也有些离不开和珅,所以才庇护着和珅。

  哪怕是在父皇临终之际,给他留下遗言切勿杀和珅。

  但他对父皇的遗言并没有听从,最终还是选择除掉了和珅,这是他在政治上考量的结果。

  和珅在乾隆年间仗着父皇的宠幸,贪得无厌,专横弄权。

  甚至还暗中培植自己的权力网,试图将他这个新皇架空。

  而且和珅曾在他面前展现出极端的傲慢和不敬,完全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甚至还越过他奏请父皇来为自己谋取爵位,他对和珅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

  再一个就是他正式掌权后,国库已经变得空虚,急需充实财政收入。

  而和珅贪污严重已是人尽皆知,他希望通过抄家和珅的家产来填补国库的空缺。

  他除掉和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维护皇权。

  他作为新皇帝,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展示决断力和皇帝的威严。

  而打击权臣和珅可以让他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从而稳固政权。

  所以他除掉和珅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在没有对手的政治格局里,最容易滋生的便是统治者的盲目自信和固步自封。”

  “但在统治者的视野之外,变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题。”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执掌清王朝命脉的六十年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一跃成为占有世界陆地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庞大帝国。”

  “通过一系列战争、购买、兼并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国的领土也从大西洋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东岸。”

  “已经将世界瓜分殆尽的欧洲强国,开始将目光移向亚洲东部最后一片完整的大陆。”

  “即将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统治者们,却没有他们祖辈的眼光与魄力。”

  “在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随时调整国家政策的时候,遵循祖制成为清朝当政者应对变革的最基本态度。”

  “而在东西方文明的直接冲突中,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又不得不进行名为新政却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政革。”

  “这种封闭保守的态度,最终将代表皇权专制的军机处推向覆灭的边缘。”

  “1911年四月,随着责任内阁的建立,军机处彻底被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大清王朝最后的几位帝王,听到主播所说的,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

  面对外部的威胁,他们只能干着急,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他们也想实施新政让大清浴火重生,但反对派的阻挠不是他们可以对抗的。

  他们虽说是大清皇帝,但一旦新政触动统治根基,也必然会遭到疯狂的对抗。

  要是他们强制推行新政,别说拯救大清王朝了,只会加快大清王朝的崩溃。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大清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远不是他们可以挽救的。

  雍正很是感慨,自己一手创立的军机处,最后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235章 旷古烁今的赋税改革

  相比较而言,各朝的皇帝对军机处更为感兴趣。

  毕竟军机处号称君主集权的顶峰,这是每一个皇帝无法抗拒的诱惑。

  但就各朝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是摊丁入亩。

  清朝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之前有提及过,但并没有涉及很深。

  尽管这样,各朝的老百姓对摊丁入亩可谓是记忆犹新,一直惦记到现在。

  毕竟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仅此一点就让各朝老百姓心动不已。

  他们希望主播可以详细说一下摊丁入亩的相关内容,这样当今皇上听完之后,说不定可以体恤他们,从而紧跟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

  同样的,各朝一些有远大抱负的皇帝也同样期待主播讲述摊丁入亩。

  因为他们深深的明白,摊丁入亩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可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顽疾。

  苏晨介绍完军机处的情况后,接下来又讲述其雍正另一个名垂千古的政策——摊丁入亩。

  “说到封建时代的改革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和张居正。”

  “无论是青苗法,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治世良策。”

  “可惜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绅阶级的极大反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令无数人惋惜。”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想取得成绩,必须有来自强权的保障,故而封建时代的成功改革多由帝王亲自执行。”

  “比如雍正力推的多项改革政策都取得了不世之功,以一己之力夯实了大清根基。”

  “其中大名鼎鼎的摊丁入亩政策,更是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堪称旷古烁今。”

首节 上一节 262/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