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9节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光绪怂了,他又像甲午战争时那样,事前信心满满,稍遇挫折后很快就泄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作为一个改革者,光绪缺少改革家的坚韧气质,更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武则天:这就怪不得慈禧了,儿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过,想要变法改革,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阻扰。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这个时候为了大局的稳定,就必须让政治能力成熟老练的慈禧出来稳定局面了。

  说来说去,也不能怪慈禧抓着权力不放,实在是光绪不争气啊!

  就正如她的几个儿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没有能力解决朝政问题,她也是不得不出来住持局面。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见光绪没了雄心壮志,南海圣人康有为便粉末登场了。”

  “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鼓动维新派排斥李鸿章。”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康有为听说后跑去跟荣禄说,推行变法其实很简单,杀几个朝廷大员就搞成了。”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由此看来,康有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但是毫无政治智慧的政治投机者而已。”

  “如此素质,光绪显然不可能重用康有为。”

  “康有为当时的官职仅为总理衙门章京,仅仅只是一个六品小官而已。”

  “而维新变法这么大的事,至少也应该是李鸿章这样的一品大员来主持。”

  “康有为一个六品小官,怎么可能主持变法这种大事呢?”

  “主播这里额外插一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时常拿出自己与光绪的合影来证明光绪对他很看重。”

  “但实际上这张照片是PS的,光绪与康有为根本不熟,两人只是见过一次面而已。”

  “由于康有为与光绪不熟,作为一个乡下士绅,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与光绪的感情了。”

  “所以当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出于担心光绪瞎搞,把大清搞没了,数落了光绪一番后。”

  “康有为顿时就认为慈禧要废了光绪,另立新君。”

  “然而慈禧要叫停变法,根本就用不着废黜光绪。”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废除光绪。”

  “因为从法理上来说,慈禧是作为皇帝的母亲才享有的权利,才有太后的权威。”

  “如果慈禧一点准备不做,直接废的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什么叫垂帘听政?皇帝坐在前面,太后坐在后面,太后借着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叫垂帘听政。”

  “没有皇帝了,慈禧还怎么垂帘听政?”

  “这个简单的道理,康有为貌似不懂。”

  康有为:原来一切都是我误会了,慈禧没有想要废黜皇上,悔之晚矣啊!

  慈禧和光绪关系不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慈禧一直把持着权力架空光绪,在他看来,慈禧分明就是把光绪当作傀儡罢了。

  所以传出慈禧把光绪数落一顿后,他这才觉得慈禧想要废黜光绪。

  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中华民族,积极推动光绪变法维新。

  要是光绪被慈禧废黜了,那他的所有努力全部都会化为泡影,什么都完了。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这才想着发动政变围园杀后。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他误会了,慈禧并没有打算废黜光绪。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后悔,害了维新派人士,也害了光绪皇帝。

  “1898年9月17日,光绪下了一道谕旨,大概意思就是让康有为去上海办报纸。”

  “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光绪不想与慈禧翻脸,只好把康有为打发到外地。”

  “但康有为接旨后,却认为是慈禧要动手了,光绪是在有意保护自己。”

  “为了报答皇恩,康有为竟然发动维新派,联络了唐才常、袁世凯。”

  “据说还有著名的江湖人士大刀王武五,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以解救光绪。”

  “这个计划相当扯,且不说唐才常领导的会党才几百人,袁世凯也不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掺和这事。”

  “就说康有为的想法也是相当可笑,直到这个时候还固执的认为只要挟持了慈禧,逮住守旧派的头头,变法就能水到渠成。”

  “却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末早已经定型了。”

  “皇帝挟持太后就是不孝,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若是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的阶级,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

  “9月19日,慈禧听说英、俄在山海关一带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可能会引发边患。”

  “加之慈禧还听说光绪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打算聘请伊藤博文为客卿,主持变法。”

  “慈禧认为这很扯,便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当天晚上,慈禧见到光绪,要求逮捕维新派,光绪不同意。”

  “两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颐和园。”

  “9月20日,康有为悄悄离京。”

  “同一天深夜,慈禧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打算对付自己。”

  “慈禧闻言大惊,不等天亮就赶回紫禁城,直入皇帝寝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

  “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

  “又以结党营私妖言惑众的罪名,出动三千士兵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部分维新派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抓,这就是戊戌政变。”

  刘彻:这个康有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也害了光绪被软禁。

  他原以为康有为有什么大能耐,现在看来和光绪一样,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围园杀后也不知道康有为是怎么想出来的,不仅想法很可笑,就连计划也不靠谱。

  而且这么重大的刺杀事件,居然也能擅自做主,不和光绪商量一下。

  孝道对于皇帝而言,异常重要,光绪要是知道康有为的计划,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可就是康有为自作主张,导致光绪也被坑害了,成为了阶下之囚。

  要是没有政变谋逆这件事,以慈禧对光绪的感情,还不会把光绪怎么样。

  可康有为策划了政变,慈禧肯定会认为政变是光绪指使的。

  两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对于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此时慈禧还没有打算杀人,但是到了9月28日,康广仁招供承认了围园杀后的惊天密谋。”

  “慈禧闻言勃然大怒,随即令人宣读懿旨,大逆不道,劫持皇太后。”

  “结党营私和劫持皇太后这两个罪名的区别很大,前者充其量只是内部矛盾,搞小动作免官就行了,而后者则是妥妥的谋逆大罪。”

  “对此,慈禧决定杀人立威。”

  “随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维新派的一番瞎折腾,不仅坑了自己,也坑了光绪。”

  “对于慈禧来说,她悉心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很支持。”

首节 上一节 28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