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0节

  “尽管光绪做了一些有违阶级利益的决策,但是没关系,有自己撑着出不了什么大事。”

  “只是某些维新派不是东西,要逮起来安抚人心,就这么简单。”

  “但慈禧万万没想到,自己养了二十多年的养子,居然要把自己给抓起来杀了。”

  “这对慈禧的人生形成了重大转折,导致了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彻底崩裂。”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戊戌政变显然是个乌龙。”

  “康有为以为慈禧会对光绪不利,为了变法成功,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这个计划光绪应该是不知道的。”

  “而慈禧知道了围园杀后的计划后,以为光绪要杀了她。”

  “出于自身安全,便解除了光绪的一切权力,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光绪在整个事件中,很可能就是一个躺枪的角色。”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以一场闹剧的形式结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1898年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显然会完全不同。”

  “但历史没法假设,只能感叹国运衰败至此,说再多也没用了。”

  清朝晚期的老百姓对康有为怒骂的同时,对躺枪的光绪也格外同情。

  清政府的权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无实权的光绪原本就很可伶。

  可现在光绪经过被康有为这么一坑,直接被慈禧软禁起来了,要多悲惨有多悲惨。

  不过相比于光绪皇帝的悲惨,他们普通老百姓要更加悲惨。

  要是变法可以成功,大清的实力也会增强,也就不用担心被列强欺负了。

  可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老百姓依旧摆脱不了被剥削压榨的命运。

  不过即便没有康有为发动政变这件事,在慈禧撑腰的反对派的强烈阻拦下,维新变法依旧不可能取得成功。

  此时此刻,清朝晚期的老百姓眼神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乱世。

第24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没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

  毕竟晚晴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是毫无实权的光绪,哪怕是独揽大权的慈禧想要变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制度早已经僵化,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任何人想要变法,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同仇敌忾的对抗,根本就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人要杀我?”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1898年9月,在顽固派官员刚毅等人的煽风点火下,慈禧头脑发热。”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就连各国公使也是纷纷照会总理衙门,扬言如果光绪被废,必将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望好自为之。”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慈禧觉得废立皇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事,我决定让谁当皇帝,与伱洋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并且大清公司从道光开始就不断出让利益,到了光绪这会已经卖无可卖。”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一个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找了一些义和团在宫里表演刀枪不入,让慈禧相信义和团有实力对抗洋人。”

  “后来刚毅跑到涿州溜达了一圈,回来也对慈禧说义和团枪炮不伤,犹如神明附体。”

  “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刀枪不入一听就假得离谱,就更不用说枪炮不伤了。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慈禧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可是就在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载漪杜撰的假情报。”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这要是交权了,我还有活路?”

  “这帮洋鬼子我服务了你们四十年,现如今却要帮那个逆子来夺我的权。”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一道是下给顽固派的,慈禧让他们整军备战。”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首节 上一节 29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