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1节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他都有些怀疑太后病急乱投医,居然也能相信这些江湖骗子。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第一,慈禧当时只说要跟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财物的入侵者开打。”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现在一些电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第二,所谓的宣战诏,并非正式公文。”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慈禧通知地方督抚,洋鬼子打到家门口了,朝廷决心迎战,你们都来帮忙。”

  “由于只是内部通知,所以慈禧当时也没有将宣战诏递交给各国公使。”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各国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双方是一种战而不宣的状态。”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于是慈禧便给督抚追加旨意,让他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看得出来,大清国的局势之所以一步一步恶化,以至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这个妖后一手导致的。

  要是没有慈禧祸国殃民,说不定大清国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会遭受耻辱。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清国在慈禧手上走向灭亡。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大清国很可能会亡于这场战争。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说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求保护使馆。”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正所谓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南方搞东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没太在意。”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即便慈禧想要动手解决公然挑衅清政府的东南九省,至少也要渡过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再说。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后来袁世凯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绿营去送死。”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但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慈禧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首节 上一节 29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