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2节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任,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1899年前后,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装力量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这其中的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都被八国联军重创。”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大佬,张之洞与湘淮两系的关系都很好。”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战诏书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就盘算着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他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清苦,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所以他们希望有人可以终结这一切,这样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不过慈禧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如果不加以制衡,地方长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独立局面,大清迟早要完。”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先后病死,一向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八旗贵胄,扶持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补空缺。”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满洲镶白旗出身的铁良。”

  “1903年,许应奎、德寿病死,王之春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

  “见南方督抚大多易主,慈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收拾了南方军头后,铁良又被慈禧当做棋子,处处与北方军头代表袁世凯暗中较劲。”

  “1906年,袁世凯编练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镇被铁良收入囊中,仅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指挥权。”

  “铁良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然而,铁良本来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么可能自断臂膀呢?”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被一同调入军机处。”

  “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瓦解下烟消云散。”

  朱棣:东南互保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在战败的阴影下,慈禧还能重新站起来,并瓦解掉东南互保的威胁。

  他只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压得下面的大臣不敢生出异心。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毕竟那时候慈禧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兵力没有兵力,发动政变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可无奈那些汉臣已经被满清的统治驯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点造反的念头。

  不过即便错过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时机,照这样下去,清政府的灭亡已成定局。

  原本清政府就已经日落西山,现在又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的影响,清政府已经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的那一刻,大清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

第247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对于清政府的灭亡,不仅各朝的统治者心有所感,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有同样的预感。

  要说谁最清楚清政府命不久矣,自然要数他们这些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了。

  毕竟他们老百姓身处这个时代,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清政府就快支撑不住了。

  况且这并不是他们老百姓危言耸听,而是全天下中华儿女都这么说。

  要说讨论得最激烈的,对于清政府灭亡的消息言之凿凿的,就属整个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了。

  自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纷纷扬言清政府距离倒台不远了。

  而他们老百姓自然乐意听到这样的话,早就受够了的他们期盼着清政府快一点灭亡,这样他们老百姓也能摆脱目前悲惨的境遇。

  晚清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向主播询问后面的事,清政府最后是否灭亡了?

  他们虽然认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但还是希望从主播那里听到确切的答案。

  苏晨感受到大家急迫的心情,轻轻点了点头,给了大家一个放心的眼神。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袁世凯操练北洋新军时,士兵齐声呐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主播之所以介绍袁世凯,只因为袁世凯是清末到北洋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后来袁世凯能权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凭借的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北洋新军。”

  “想必有人疑惑北洋新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也会好奇这支北洋新军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历史现实中,士兵们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这样的事情,应该确有其事,是晚清时期确确实实发生的。”

  “因为晚清的团练武装都是这么练兵的,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是这么操练的,李鸿章训练淮军时也是这么操练的。”

  “朝廷知道这么练兵才有战斗力,所以没意见。”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是一样的。”

  “不过,即便士兵们平时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样的口号,也不意味着袁世凯就能操控北洋六镇。”

  “这点只要看看当时的《大帅练兵歌》就知道了。”

  “练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很明显,报效君主排在报效长官的前面。”

  “也就是说,北洋军平时灌输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报效袁世凯。”

  “如果袁世凯当时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面,想必无论他有几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听到清政府灭亡的准确消息,无不欢呼雀跃,恨不得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

  以至于主播后面说的话都没有听到,大家此刻陷入惊天好消息的疯狂欢喜中。

  尽管大家已经知道清政府命不久矣,但不敢百分百确定清政府会灭亡。

  如今主播给了他们准确的答案,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刻他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全国各地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氛围。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开始,他们老百姓的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从那时起,他们老百姓就时刻盼望着无能的清政府快点灭亡,有人能够带领他们老百姓奔向希望的未来。

  期盼了数十年,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到了。

  他们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清政府灭亡后,自己的命运会如何,但想来总不会比现在还差。

  一想到清政府灭亡后,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来,无数人喜极而泣。

  “而要说到这支北洋新军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说起了。”

  “甲午战争期间,淮军、湘军以及各地练军糟糕的表现,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传统的团练武装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首节 上一节 292/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