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4节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后来袁世凯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绿营去送死。”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但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慈禧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任,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1899年前后,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装力量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这其中的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都被八国联军重创。”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大佬,张之洞与湘淮两系的关系都很好。”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战诏书后,张之洞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他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清苦,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所以他们希望有人可以终结这一切,这样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不过慈禧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如果不加以制衡,地方长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独立局面,大清迟早要完。”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先后病死,一向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八旗贵胄,扶持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补空缺。”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满洲镶白旗出身的铁良。”
“1903年,许应奎、德寿病死,王之春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
“见南方督抚大多易主,慈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收拾了南方军头后,铁良又被慈禧当做棋子,处处与北方军头代表袁世凯暗中较劲。”
“1906年,袁世凯编练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镇被铁良收入囊中,仅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指挥权。”
“铁良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然而,铁良本来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么可能自断臂膀呢?”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被一同调入军机处。”
“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瓦解下烟消云散。”
朱棣:东南互保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在战败的阴影下,慈禧还能重新站起来,并瓦解掉东南互保的威胁。
他只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压得下面的大臣不敢生出异心。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毕竟那时候慈禧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兵力没有兵力,发动政变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可无奈那些汉臣已经被满清的统治驯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点造反的念头。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