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7节

  “哪只新军呢?这便是禁卫军。”

  “1909年,见袁世凯拥兵自重,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又与袁世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朝廷看似坐拥北洋六镇,实则根本无法直接指挥部队。”

  “摄政王载沣便找茬将袁世凯撤职,撤职的理由很扯,足疾。”

  “你袁世凯腿脚有毛病,已经不能胜任你所担任的职务了,所以伱老袁还是回家养病去吧。”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意思。”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以足疾的理由来罢免一位重臣。”

  “其真实的理由就是,我实在是找不出你的毛病了,但我就是要你退休回家,就这么着吧。”

  “随后,为了加强旗人的军事力量,摄政王载沣从健锐营、圆明园护军营、内外火器营、蒙古骑兵中选拔精锐士卒组建禁卫军。”

  “禁卫军筹办期间,由于符合新军标准的旗人兵丁不够,因此禁卫军最晚组建的部队第四标是由直隶山东的汉人壮丁组成。”

  “1911年7月,禁卫军成军,编制与北洋六镇基本一样。”

  “唯一的差异就是禁卫军没有镇级指挥机构,不设统制,负责人为三个训练大臣和六个军资官。”

  朱棣:禁卫军不过也是垂死挣扎罢了,依旧摆脱不了满清灭亡的命运。

  得知袁世凯灭亡了清王朝,他就笑得合不拢嘴,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

  满清灭了他的大明,他和满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

  只可惜他影响不了满清,不能亲自报仇雪恨,洗刷大明朝的耻辱。

  但现在袁世凯是汉人,灭亡了满清王朝,也算是帮他一雪前耻。

  袁世凯拥兵自重的那一刻开始,清王朝的灭亡就已经无法避免。

  即便清政府忌惮袁世凯,把袁世凯罢免打发会老家,但这并不能阻止袁世凯对北洋六镇的掌控力。

  毕竟袁世凯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袁世凯能够随时获得北洋六镇的指挥权。

  “禁卫军的装备有多好呢?北洋六镇都是三个炮兵营,编制54门各种火炮。”

  “比如第一镇配置18门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

  “第二镇配置36门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门明治31式75毫米山炮。”

  “禁卫军也是三个炮营,54门火炮,但却配置了当时全国仅有的18门克虏伯150毫米重炮,另有36门克虏伯伯75毫米野炮。”

  “此外,禁卫军还装备了一个机枪营,拥有30挺马克沁庆重机枪,这也是全国仅有的。”

  “然而禁卫军的装备虽然冠绝三军,但军官的素质却很一般。”

  “尤其是合适优秀的中层军官极度稀缺,旗人无法胜任。”

  “当时清政府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只是这些旗人实在没用,愣是培养不出来。”

  “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沣只好从第一、第二、第四镇抽调军官调往禁卫军。”

  “如此一来来,原本用来防汉的禁卫军。”

  “虽然兵丁大多是旗人,但中高级军官却全是北洋系出身的汉人。”

  “所以尽管袁世凯被撤了职赋闲在家,尽管北洋军的指挥权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尽管北洋军中大量的高层军官都换成了旗人。”

  “但由于北洋军的中坚力量仍以汉人为主,这就为后来袁世凯能重新掌控北洋军埋了个大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听到袁世凯能够随时掌控北洋新军,一个个不禁松了口气。

  袁世凯最后能够推翻清政府,他们老百姓自然是要拥护袁世凯的。

  原本他们还担心慈禧太后会对袁世凯不利,但现在大家丝毫不担心了。

  毕竟袁世凯能够牢牢掌控北洋新军的话,朝廷也就不敢对袁世凯怎么样。

  哪怕慈禧再怎么想迫害袁世凯,也不得不忌惮袁世凯手中的兵权。

  袁世凯的安全得以保障,他们老百姓的希望就不会断。

  此时此刻,全天下的老百姓盼望着袁世凯推翻清王朝那一天的到来。

  他们老百姓已经受够了屈辱和凄苦的日子,唯有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清政府,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而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此刻全天下很多有名的知识分子向着山东赶去,他们要去投奔袁世凯。

  一旦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中华大地将迎来共和的时代,他们也有舞台施展心中的抱负。

第248章 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盼望着袁世凯早一日推翻清政府,但他们不知道的是。

  清政府得以灭亡除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

  严格说起来,全国爆发的革命彻底让清政府奄奄一息,而袁世凯就是最后挥刀的那个人。

  要不是革命党在全国各地大规模起义,清政府还不会这么快灭亡。

  在晚清历史轨迹中,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可要问哪一件历史事件影响最为深远,那毫无疑问就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而说到辛亥革命,就不得不提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

  “袁世凯组建了清末最强军团,北洋六镇,这支军团后来就成为了灭亡清朝的关键因素。”

  “当然,最终导致清朝灭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时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了。”

  “从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革命党人进行了十次武装起义,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一开始大家认为起义失败是因为慈禧还活着,但慈禧死后,孙中山、黄兴精心筹划,集中了同盟会精英发动的黄花岗起义,仍以失败收场。”

  “这场起义失败导致的影响,用孙中山的原话说,我党精华,付之一炬。”

  “由此孙中山认为,革命党要想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估计还要进行20年的持久战。”

  “然而令孙中山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黄花岗起义几个月后,武昌的两个小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组织的一次起义,却阴差阳错地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最终令清王朝土崩瓦解。”

  “1911年,蒋翊武等人在武昌黄鹤楼举行会议,将之前的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蒋翊武任社长。”

  “文学社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在湖北新军中发展会员。”

  “蒋翊武为了发展会员,还参加了新军,他的公开身份是新军第21混成协41标三营左队班长。”

  “当时湖北新军编练有一镇一混成协,官兵合计16104人,这其中文学社成员占比约五分之一。”

  孙中山:武昌起义成功了,真是太好了,我们这边也要准备发动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正闷闷不乐,想着可能还要和清政府打持久战。

  没想到,好消息来得这么及时,居然有革命同志马上就要成功了。

  得知惊天好消息,别说是他,就连同盟会的一众成员也是欣喜若狂,忍不住喜极而泣。

  为了推翻清政府,他们同盟会发动了太多次的武装起义。

  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起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他们斗志落到谷底的时候,令他们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了。

  算算时间,距离武昌起义的时间不远了。

  于是乎同盟会的一众成员纷纷请求孙中山做好配合的准备,一旦武昌起义如期成功,他们会好立即响应。

  “文学社在新军中积极扩大组织的同时,同盟会的外围团体共进会也把目标转向湖北,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不过,即便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武昌起义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革命力量还是太弱了。”

  “但就在这时,清政府送上了一份大礼。”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了筹备多年的责任内阁名单。”

  “看到这份名单后,举国华然,十三人的内阁,旗人竟然占到九席,其中皇族七人,而汉官却只占四席。”

  “如此扯淡的权利分配,瞬间让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寒心。”

  “清末政治格局,无论是保皇派还是革命派,力量都不强,真正强大的是立宪派。”

  “当时真正的保皇派就是八旗少壮派的那一小撮,革命派主要是留学生和会党,数量也很少。”

  “立宪派是些什么人呢?广大的地主、绅商、大部分汉人督抚、各省新军,包括袁世凯的北洋军,乃至一些中下层旗人都属于立宪派。”

  “这是非常强大的一个群体,强大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同盟会都不得不极力拉拢。”

  “然而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却不在乎这群人的感受,什么责任内阁,什么参政议政,想都别想。”

  “立宪派苦等多年,却发现自己被耍了。”

  “一时间许多人认清现实,转身投入革命。”

  袁世凯:都到了如今地步,朝廷还想着牢牢把控权力,既然朝廷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了。

  朝廷在筹备责任内阁,他一直是知道的,而且也有他的一席名额。

  但他想要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名额,而是想把自己的人尽量多的安排进内阁。

  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掌控内阁,独揽大权。

  但如今十三人的内阁名单出来,算是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

  十三个人的内阁成员,满清贵族占据九人,汉人只占据四人。

  如此权力分配,国家的权力依旧牢牢掌控在满清贵族手里,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既然清政府冥顽不灵,那他也要早点为自己做好打算了。

  如今看来,武昌起义的爆发已成必然,清政府的垮台也成为必然。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清政府的倒台过程中,尽可能为自己捞取到最大的利益。

首节 上一节 297/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