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6节

  “鲁肃当即大声喝叱,辞色严厉。”

  “关羽此时也操刀而起,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

  “最终单刀会并没有讨论出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

  “当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

  “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于是孙权合刘备休兵罢战,史称湘水划界。”

  “当时,鲁肃等人认为曹操雄踞北方,战乱刚刚开始。”

  “孙刘两家应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同仇敌忾,不可因双方利害争夺影响大局。”

  “但吕蒙却秘密地劝孙权要尽快消灭关羽,完全占据长江。”

  “孙权虽然认为吕蒙的建议很合理,但依然采纳鲁肃等人的主张。”

  “继续维持孙刘联盟,转而北上进攻合肥。”

  朱棣:东吴和蜀汉能够组成联盟,鲁肃居功至伟。只是可惜鲁肃一死,这个联盟也就破裂了,这才给了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

  孙权绕过鲁肃,派遣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反观刘备,则提兵五万坐镇公安。

  而关羽更是携兵三万,直入三郡。

  孙权、刘备的联盟,转眼之间就要破裂。

  当时,鲁肃驻兵益阳,见关羽兵马到时,立刻邀他谈判。

  为了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矛盾,鲁肃更是只身入营,单刀赴会。

  在会谈中,鲁肃多次怒斥关羽忘恩负义。

  纵然关羽狂傲不可一世,可在鲁肃面前,也没了脾气。

  不久后,刘备采纳鲁肃的建议。

  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将长沙、零陵、桂阳割让给东吴。

  一触即发的战斗,就这样被鲁肃化解为无形了。

  很显然,鲁肃的举动,仍旧是为了保护孙刘联盟。

  在鲁肃眼中,曹操依然是孙权、刘备最大的敌人。

  自曹操屯田后,鲁肃就越发感到危机重重。

  无论是东吴还是蜀汉,单纯的依靠一方势力,根本不足以抗衡曹魏。

  因此,湘水之盟后,鲁肃周旋于荆州,谨小慎微的处理双方关系,逐渐化解了关羽的复仇之心。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元229年,在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念念不忘的就是鲁肃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帝业为目标的人。”

  “当孙权迁都建业时,与将相文武大会,跟大臣说道。”

  “我过去把鲁肃比作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当时你们争论没有停止过,现在又觉得如何呢?”

  “大臣有些不理解,我不明白这个意思,觉得夸赞鲁肃太过了吧。”

  “于是孙权解释其中的原因,过去邓禹见到光武帝,当时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抚河北,行大司马事。”

  “光武帝最初并没有帝王的志向,是邓禹劝说刘秀光复汉业。”

  “刘秀最终能成为帝王,追索源头,开端是邓禹的提议。”

  “而鲁肃为人豪爽有奇略,与我最初相谈,便涉及帝王基业。”

  “鲁肃这点与邓禹相似,我才这么比较。”

  “这是有原因的,不是我非要偏爱鲁肃。”

  “大臣听完恍然大悟,于是对鲁肃深表佩服。”

  “鲁肃遗腹子鲁淑长大后,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

  “鲁淑治军严整,有才干,于274年病逝。”

  “鲁淑去世后其子鲁睦承袭了鲁淑的爵位,并统领兵马。”

  雍正:鲁肃有些可惜了,死得太早,致使东吴再未能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奇才。

  鲁肃死时才四十六岁,这个年龄在三国历史上并不是很大。

  东吴拿下了荆州,刘备发兵东吴,吕蒙病死,将大都督的职位给了鲁肃。

  鲁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训练军队,严格防备曹操。

  另一方便,要派人联系诸葛亮,重新修好两国的关系。

  鲁肃作为一个有远大谋略的人,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够化解这场天大的危机,可以说是呕心吐血了。

  这样一来,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这样的劳累。

  再加上不断的战事告急,本来身体可能只有一点点问题。

  但是由于不断地批示文案等,彻底累垮了,身体虚弱不堪。

  再加上曹军出兵讨伐东吴,抵达不久,就遭逢大疫,军中病死者不计其数。

  本就体弱多病的鲁肃,也未能逃过此难,立马就暴病身亡了。

  鲁肃死后,东吴恶意撕毁湘水之盟,悍然向荆州发起偷袭,斩杀了关羽。

  如此一来,也彻底打破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之间的平衡。

第275章 神将陆逊

  东吴的名士除了周瑜和鲁肃,还有一人名声不显,那就是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为东吴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业立下战功。

  陆逊也因其杰出的才能、辉煌的战功和忠君的门风,赢得了孙权的高度信任。

  虽然陆逊晚年因参与二宫之争遭孙权不满,但其死后陆氏一门长盛不衰。

  在有吴一朝始终是执掌军政的重臣之家,仍然是吴国的国之柱石。

  陆逊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去世是东吴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的重要标志。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陆逊出生于吴郡吴县的一个江东世家大族中。”

  “陆家世代为官,陆逊的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堂叔祖陆康担任东汉的庐江太守,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

  “陆逊年幼时父亲早卒,于是跟随叔公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

  “东汉兴平元年,淮南军阀袁术因与陆康有隙,而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

  “到了次年年末,庐江城终究还是被孙策攻克了,不久后陆康就病逝了。”

  “不过在病逝之前,陆逊及亲族家人,就被陆康送回老家吴县。”

  “在抵御孙策的两年战争中,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

  “陆逊的叔叔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在当时的吴县人士中以博览群书知名。”

  “孙策因为遭到许贡三门客的刺杀而去世,孙权继位成为将军,陆逊被招募。”

  陆逊:虽说我陆氏一族和孙策有不共戴天的血仇,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我也不得不投靠孙权。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两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到孙坚一系。

  孙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

  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氏的军事武装。

  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氏的强势镇压,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同样的,他们陆氏一族就和孙氏有大仇。

  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他们陆氏家族百余人死伤近半。

  就连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最终抑郁而死。

  而他当时也在庐江,不过好在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就把他送回老家,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

  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他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

  “孙权统领江东之后,二十一岁的陆逊开始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

  “先是担任东吴的东西曹令史,后又被孙权任命为海昌屯田都尉并掌管一县之事。”

  “当时海昌县发生严重的饥荒,陆逊打开粮仓解救遭受饥饿的灾民。”

  “度过灾荒之后,陆逊又亲自劝课农桑并教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陆逊在治理海昌县的同时,吴、会稽、丹杨等地有不少人隐蔽在山林躲乱。”

  “陆逊上奏孙权当前急需解决的事宜,并请求招募他们。”

  “会稽的山贼首领潘临侵犯并毒害当地百姓,东吴军队连续几年没能擒获。”

  “陆逊派遣手下的部将召集士卒,讨伐藏身险要地带的乱寇。”

  “陆逊所过之处乱寇都基本投降,将自己的军队扩充到二千多人。”

  “鄱阳乱寇的首领尤突作乱,陆逊再次率军前往讨伐。”

  “陆逊平定之后被孙权拜为定威校尉,领兵在利浦驻守。”

首节 上一节 356/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