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61节

  “法正认为曹操一举平定汉中,而不乘胜进兵益州,留下夏侯渊镇守。”

  “不是因为其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北方出现动乱才会匆忙回军。”

  “以夏侯渊的才略,不能胜任统帅之职。”

  “如果现在出动大军征讨,必然能够夺取汉中。”

  “平定汉中,再蚕食雍、凉二州,开拓疆土,积聚粮草等待时机,就能图谋天下,兴复汉室。”

  “刘备对法正的谋划深以为然,随即率领诸将进兵汉中,法正作为谋臣随行。”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汉水,沿着山势先前推进。”

  “大军抵达定军山,依山安营扎寨。”

  “夏侯渊率兵起来争夺地盘,法正表示可以全军出击。”

  “刘备于是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发起猛攻,大败敌军,斩杀夏侯渊。”

  “曹操听说汉中有失,亲率大军前来救援。”

  “听说了法正的计策后,感叹刘备不足以想出这样的谋划,原来是法正教他的。”

  苏轼:法正擅长谋划迷惑的方法,但缺少高贵优秀的品德风尚,并非值得称道的良臣。

  尽管他不认同法正的道德,但不得不承认法正的才华。

  当初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大计,但是却没能真正实施。

  是庞统首先帮刘备进入益州,而法正和张松两人帮助成就谋划。

  法正分析局势很明白,谋划事情很清晰,同时期的谋臣很少有超过法正的。

  法正虽然在道义上有瑕疵,但是智谋不输诸葛亮。

  刘备创建基业,承继大统,实在是依靠法正的不少出力。

  如果上天能让法正活得更久,与诸葛亮一起辅政,辅助刘备统一天下未尝不可能。

  只是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连上天都不保佑汉室。

  “同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刘备攻占汉中。”

  “同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

  “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死后,刘备伤心流泪了好几天,追谥法正为翼侯。”

  “又赐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法邈后来官至奉车都尉、汉阳郡太守。”

  “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之臣。”

  “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

  “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保证粮草的供应。”

  “法正则随军出征,出谋划策。”

  “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之后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都不能打消刘备的念头。”

  “次年六月,刘备在夷陵遭到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

  “大军惨败,只得退守白帝城。”

  “诸葛亮常常为此叹息,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

  “即使东征,也不至于兵败将亡,陷入危局。”

  朱元璋:诸葛亮的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可见法正的才干是不输诸葛亮的。

  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

  夷陵之战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完全转入守势,再无能力统一全国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要统一全国,只不过是在以攻代守罢了。

  在诸葛亮心力交瘁之际,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因为诸葛亮清楚,要是法正还在,必然能够劝阻刘备东征。

  之所以如此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两军交战,形势不利,本来应该立即撤退。

  但刘备却大怒,不愿退兵,当时无人敢劝谏。

  战场上箭如雨下,法正于是走上前去,挡在刘备的前面。

  当时刘备让法正赶紧避箭,但法正以刘备身先士卒为由,不愿意避开。

  刘备无奈之下,这才与法正一起离开,并下令大军撤退。

  还有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但在法正的劝说之下。

  刘备才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

  许靖是那种有影响力的大才,重用许靖有利于刘备在蜀中的统治。

  由此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在他看来,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

  法正的英年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

  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

  法正若在,也许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

  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夷陵之战那样的低级错误。

  法正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或许有所不同。

第277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三国时期的谋士犹如过江之卿,但能够名垂千古的也仅仅只有十人而已。

  曹魏阵营的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

  东吴阵营的周瑜,鲁肃,陆逊。

  蜀汉阵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

  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演变,这十个谋士的名字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得知自己能够流芳百世,这十人自然是欢欣鼓舞。

  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结局并不好,但能够千古留名,他们也很满足了。

  俗话说,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三国时期没有被点名的谋士,无一不闷闷不乐。

  各朝各代一些神机妙算的谋士纷纷羡慕不已,他们也想留名史书,被后世人所敬仰。

  张良:主播,除了三国时期的谋士,不知道其他朝代有没有能够名垂千古的谋士?

  此话一出,各朝一些自认为不比诸葛亮差的谋士纷纷打起精神。

  “既然有些人感兴趣,主播可以介绍一下中华十大谋士。”

  苏晨看到弹幕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各朝各代名声显赫的历史大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的谋士数不胜数。

  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不知道有多少。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谋士之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十人,也就是中华十大谋士。

  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有一人上榜,那就是诸葛亮。

  除了诸葛亮,还有九大谋士,无一不是各时代名动天下的人物。

  苏晨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西周时期具有神话色彩的姜子牙。

  “姜太公也叫姜子牙,是东海人。”

  “姜太公的祖辈是名门望族,曾担任四岳之职,辅佐夏禹治理水土很有功劳。”

  “舜、禹之际受封于吕,有的受封于申,为姜姓。”

  “夏朝商朝之时,申、吕有的分封旁枝子孙,有的后代成为平民,姜尚就是他们更晚的后代。”

  “姜太公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

  “尽管如此,可姜太公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七十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一直到了九十岁遇到了周文王,这才成为了天子的师傅。”

  “姜太公遭受穷困,年老时用钓鱼的方式求见周文王。”

  “周文王将要出外狩猎,出发前进行占卜。”

  “卦辞认为所得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于是周文王出外狩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姜太公,与姜太公一谈论便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一个奇才。”

  “周文王认为当有圣人来周国的时候,周国也会因此而兴起。”

  “因而继昌称姜太公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这也是成就了后来著名的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万历:朕大明的小说家编撰的《封神演义》,里面就有对姜太公钓鱼这一事件的改编神话。

  在《封神演义》神话小说中,有对姜太公钓鱼事情来龙去脉的描述。

首节 上一节 36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