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1节

  张良又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谋略,被后世誉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四圣之一。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做过韩国的国相。”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都迁咸阳,并制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

  “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规划中,首先就选择了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灭韩。”

  “秦军很快攻破韩都阳翟,俘虏韩王安。”

  “韩国的贵族,也被限令一月之内迁往咸阳近郊,不服从者,将被诛九族。”

  “张良的年轻时代,家破国亡,以致让他沦为没落的贵族遗少。”

  “韩国为秦所灭,作为韩国贵族,承蒙韩君之恩的世家子弟,面对国仇家恨必然会激起张良的满腔愤怒。”

  “此时的张良满身锋芒,一心想为国报仇。”

  “张良遣散家仆,没有为弟弟下葬,聚敛所有的家财寻访力士,只为刺秦复仇。”

  “张良在淮阳学礼时见到了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

  “张良事先得知消息,寻找埋伏地点,最终选择了博浪沙。”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会导致秦始皇的车队速度降低。”

  “其四周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

  “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因此张良众人拟定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所拉,混淆刺客。”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便提前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

  “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于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

  “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天下搜寻的追捕。”

  “被通缉期间,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故意将鞋甩到桥下,要求张良捡起。”

  “张良念其年老只得遵从,老人得寸进尺让其为他穿上,张良又照办了。”

  “老人笑着离去,而张良随着老人的身影一再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表示孺子可教,约定五天后清晨相会。”

  “五天后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但老人早已经到了,老人发怒再约五日后相见。”

  “五日后鸡鸣,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拂袖离去。”

  “这次,张良不到半夜便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拿出一部书《太公兵法》,交给张良。”

  “读了这部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说完便走了,张良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潜藏在下邳时,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十年而有成。”

  “同时张良又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成为当地的游侠行侠仗义。”

  “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这也是后来鸿门宴上项伯与张良交好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张良也趁机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

  “这时,刘邦正带着几千人开辟领地,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阵营。”

  “这期间,张良常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经常采纳张良的主张。”

  嬴政:谋圣张良,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还没有找到吗?

  他不禁把目光放在李斯的身上,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在很早之前知道张良是推翻大秦帝国的大反贼之一时,他就已经下令全国范围内捉拿张良此人。

  李斯:陛下,此人隐藏极深,还没有消息。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陛下怪罪他办事不力。

  可他也没有办法,一个人要是躲在深山老林,想要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看到陛下没有不悦的表情,他这才放下心来,稍微松了一口气。

  嬴政闻言,面无表情,倒是没有太过在意。

  现在的大秦帝国,已经被他牢牢掌握在手里。

  全国的反叛势力早已经被他清除,再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他。

  虽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谋略智慧丝毫不在李斯之下,但想要颠覆现在的大秦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张良才智无双,他也丝毫不会担心。

  要是张良没有刺杀过他,他说不定还会招揽过来,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只是现在,确是不可能有这待遇了。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

  “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建议立韩王成为韩王。”

  “早在下邳之际,张良和项梁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项梁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

  “因而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

  “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

  “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

  “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这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峣关的秦军大败,退守到蓝田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

  “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秦王子婴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历时仅一年。”

  “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说,他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离不开张良的运筹帷幄。

  犹记得当初急着灭秦,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了他,这才没有让他酿成大错。

  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当时要是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

  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他就很危险了。

  还有在攻取峣关时,也是张良的妙计,才让他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

  那时秦军镇守峣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张良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认为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钱财就可以打动。

  张良还让他派先遣部队,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

  最后他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他联合进攻咸阳。

  他原本还很心动,也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

首节 上一节 37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