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1节
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次迁走。
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里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所以从头到尾,越国能够消灭吴国。
除了范蠡帮助越国壮大实力外,最大的功臣就是西施。
要是没有西施,吴国的实力是不会衰退的,也就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被越国打败。
只是可惜,越王勾践因为在吴国做奴隶的经历,性情大变。
不仅没有论功行赏,还想着消灭西施这个大功臣。
不过好在范蠡和西施两人的结局非常美满,没有留下遗憾。
“越军灭吴后,继续向北进军,进逼齐国和晋国,号令中原,尊奉周王室。”
“勾践因此成就霸业,范蠡官拜上将军。”
“返程途中,范蠡认为自己名气变大,不能再和勾践长期相处。”
“勾践的人格只能同患难,不能同享乐,于是写信向勾践请辞。”
“勾践为了挽留范蠡,提出与范蠡平分越国。”
“如果范蠡不接受,就被认为是犯罪。”
“范蠡向勾践表示君王行事依靠律例,而自己行事依靠志趣。”
“于是收拾好自己的轻便宝物后,就与亲信乘船从海路离开了勾践。”
“同时派人给文种写信,提醒他勾践可能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范蠡离开越国之后,先后去了齐国、陶地两地经商。”
“在齐国时,范蠡在大海附近同儿子一起亲身劳作。”
“由于经营得当,资产到达数十万。”
“而后范蠡被聘为齐国卿相,范蠡认为在家经商能积累千金,朝廷做官能做到卿相,是平民百姓的最高地位,同时又觉得做官太久不是好事。”
“于是三年后主动请辞,散尽家财,来到陶地经商。”
“范蠡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道路畅通便于交易,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范蠡父子共同种田畜牧,囤积储存,卖出粮食时只要十分之一的利润。”
“范蠡在陶地经营不久又积累亿万财产,此时天下人都称赞他的才能。”
“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时年88岁。”
“唐朝唐德宗时期,范蠡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宋朝时期,范蠡配享武庙。”
“因范蠡善于经营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的商人形象深入人心,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
朱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能够早早料到越王勾践兔死狗烹,不得不说,范蠡的眼光确实长远。
范蠡和文种协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勾践要对他们进行封赏。
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并且执意要离开越国。
范蠡隐居齐国时,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悄悄派人给文种送去一封信。
信中催促文种赶快离开越国,消灭吴国的任务已经完成。
越王勾践为人阴险,心思复杂。
可以和越王勾践共患难,但是不能和越王勾践同富贵。
就像天上的飞鸟被打光之后,多好的弓箭都会被藏起来。
兔子被捕杀没有之后,猎犬就会被杀掉。
只是可惜文种看完信件后,不相信勾践会杀掉自己,但也借口生病不再去上朝。
有人诬陷文种有谋逆的心思,于是勾践赏赐给文种一把剑。
并说道你教了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
你还有四条,你替我去先王那里先去尝试一下吧。
文种一听就明白了勾践的意思,于是挥剑自杀了。
第280章 毁誉参半李斯
要论中华最为出名的十大谋士,就不得不提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
大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参与了新的制度决策的制定。
李斯最主要的成就,有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秦的帝业,有一半是李斯的功劳。
但不能否认的是,李斯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
在李斯的身上既有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又有一种对权力和功名的极度热衷。
也正因为如此矛盾复杂,以致于李斯最后的结局很是凄惨。
李斯的出发点可以说是直接的,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读书人。
因此想学习帝王之术,以此获得名利和地位。
李斯没有掩饰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反而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积极追求功名利禄。
对李斯作为人臣来说,不能单凭简单的好与坏就给李斯定性。
从李斯为官几十年,能够从底层爬到极其显赫的地位,可见李斯的能力。
李斯虽然热衷于名利,但是起码在他为官期间,将皇帝交付给他的事,都办得很出色。
李斯是秦国帝业的构建者,为后世治理国家,建立新的制度树立了模本。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楚国上蔡县。”
“年轻时,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拜荀子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在稷下学宫学成之后,认为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
“纵观六国国势衰弱之后,于是意图进入秦国。”
“临行前,李斯向荀子告辞。”
“并告知荀子现在嬴政想要吞并天下,正是自己施展拳脚的机会,之后西行去往秦国。”
“秦庄襄王三年,李斯到达秦国,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吕不韦非常欣赏李斯,保举李斯为郎官,因此李斯得到游说嬴政的机会。”
“李斯上书嬴政嬴政时,抓住了嬴政想吞并天下的想法,并以此为中心向嬴政分析了天下大势。”
“同时李斯引秦穆公雄霸天下的事例,建议嬴政抓住统一天下的机会吞并六国,完成大一统。”
“之后,嬴政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
“对各诸侯国的名士实行收买政策,收买不成便将其击杀,以此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
“而后嬴政派遣秦国良将出兵攻打六国,并委任李斯为客卿。”
“嬴政准备统一六国之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到秦国做间谍,后被发觉。”
“秦国王公大臣建议嬴政驱逐客卿,而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之中。”
“李斯听闻后,向嬴政上书,即后世著名的《谏逐客书》。”
“文中劝谏嬴政不应重物而轻人,驱逐客卿会导致人才流入他国,使得敌对国家实力更加强盛,对秦国实现大一统而言是极大的阻碍。”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没想到我后面犯了大错,也能获得中华十大谋士的荣誉称号。
一想到自己原先历史上悲惨的结局,他就唏嘘不已。
不过好在始皇陛下重新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这才没有斩杀赵高的时候一并将他处死了。
回想起自己来到秦国一步步爬上来的艰辛过程,他仿佛历历在目。
他还记得来到秦国之后,很快就得到丞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郎官。
有了接近陛下的机会,他向陛下阐述天下局势来获得重用。
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
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
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
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
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那时陛下还听取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他提出了先灭韩、再图谋他国的吞并顺序。
正是因为他的一番慷慨陈词说到陛下心坎上了,这才得以被陛下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
他劝陛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
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陛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的东进。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