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4节

  “李勣收到文书后便决意归唐,并开仓运粮,接济淮安王李神通。”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

  “窦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又拜其为起居舍人。”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诤臣,太宗亦师亦友的良臣。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良臣,安史之乱怎么也不会发生。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直言不讳,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以秦、隋朝的暴政为借鉴。

  引经据典,督促太宗轻徭薄赋,兴文抑武,节俭勤政。

  并敢于坚持原则,直到太宗屈服。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太宗雄才大略,心胸宽广开阔,具有容人之量,重要的是赏识重用人才。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

  魏征正是这样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谏,不避锋芒,为国为君分忧。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胆相照,相互成就,成为历史佳话。

  魏征之后,再无谏臣,成为空前绝后的名臣。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下大错,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窦建德就擒后,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劝说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李元吉镇压失败。”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并结交了山东豪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

  “李世民问魏征为何要离间兄弟,魏征答先太子若是听他的,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听罢,器重他的耿直,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纳并礼遇魏征。”

  “当时河北州县局面混乱乱党丛生,魏征及时提醒李世民。”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稳定局面,遇事可酌情处理。”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仍听凭将两人押送京师,则只能说明朝廷说话并不算数,必将失信于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随即命人释放他们,免除其罪责,使朝廷信誉的感召远达天下。”

  “李世民非常满意,魏征最终也圆满完成了安抚山东河北的任务。”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魏征愈发器重,经常传召他入内商谈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挠,李世民对他的谏言都欣然接受。”

  “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知无不言,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

  “魏征所谏二百余事都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好。”

  李世民:要是没有魏征此等诤臣良臣,朕还不知道会犯多少过错。

  一个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劝谏。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

  还记得贞观元年的时候,他要派人征兵。

  大臣上奏只要是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哪怕不满十八岁,也可以一并征兵。

  他自然是同意的,可魏征却坚决反对,不肯签署律令。

  他那时非常生气,责怪魏征太过固执。

  魁梧壮实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没什么害处。

  但魏征则认为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征召身体壮健的男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没必要多征年幼之人。

  随后魏征话锋一转,直截了当的指出了他的过错。

  他以诚信治理天下,想要让臣子和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

  但魏征指责他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

  原来他刚即位时,就下诏说过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

  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

  他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理应也是官家之物。

  还有他下令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钱,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

  不久又有敕令,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

  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

  现在是既征收租钱,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徭役。

  另外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

  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并不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

  他以前认为魏征比较固执,怀疑魏征不通达政务。

  在魏征指出过错后,他才发现魏征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

  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道怎么办,国家就不能得到治理。

  “贞观元年十一月,岭南部落首领冯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

  “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李世民命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征劝谏李世民,中原刚平定,岭南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驻扎大部队。”

  “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未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李世民疑惑上奏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为何说反叛的情况还没有形成。”

  “魏征解释冯盎若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

  “现告发其谋反已有几年了,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

  “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便可不用劳动军队使他顺从。”

  “随后李世民派官员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

  “李世民称赞魏征只建议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

  “贞观二年十月,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犯罪。”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推辞。”

  “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

  “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不愿意上任,父皇一气之下就处死了卢祖尚。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文宣帝听完后大怒,把魏恺召入宫中大加责备。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首节 上一节 374/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