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3节

  周武王当时能拿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所存的钱币,来救济贫穷,伱刘邦今天能把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去救济贫穷吗?

  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一结束,立刻把战车改为轩车,把兵器倒过头来用虎皮蒙上,表示今后永远不再使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能够弃武用文,不再打仗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以后不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马放出去,不再用它们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运输队的牛放牧到桃林塞的北面,表示他今后不再运送军饷。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牛放出去,不再运送军饷吗?

  今天项羽是最强不过的,你分封六国后裔,六国立刻就会屈服于项羽,谁还会来听从你刘邦的指挥呢?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开国功臣。”

  “张良没有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功绩,但刘邦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应当自己挑选齐地的三万户做封地。”

  “但张良认为当初自己在下邳起兵,到留县遇上了刘邦,这是老天爷把自己交给刘邦的。”

  “现在自己只要一个留县就够了,不敢领受这三万户的厚赏。”

  “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刘邦因大肆分封亲密下属引起众多旧臣不满,刘邦不知如何自处。”

  “张良建议其首先封赏与刘邦有旧仇的雍齿,以安众将士的心。”

  “于是刘邦立即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当众催促御史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赶快进行封赏。”

  “众大臣见雍齿都可被封侯,便不再担心。”

  “公元前201年,大臣劝刘邦国都应该设在关中,刘邦听后迟疑不决。”

  “刘邦的大臣们大多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刘邦建都洛阳。”

  “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来,西有崤山和渑水,背靠黄河,面对伊、洛二川,形势险要。”

  “张良却认为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瘠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是一个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

  “相对而言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右有陇山与岷山,中间沃野千里。”

  “南面连着物产丰富的巴蜀,北面挨着盛产牛马的胡地,背靠着万无一失的南北西三面,集中力量只需要用于控制东方的诸侯。”

  “东方安定时,可以通过黄河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

  “一旦有诸侯叛乱,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黄河顺流而下供给前线。”

  “刘邦当天驾车西行建都关中,张良也跟着刘邦进了关中。”

  “张良一直多病,到了关中以后,整天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杂粮,一年多时间闭门不出。”

  朱元璋:在刘邦分封功臣一事上,张良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确实值得敬佩。

  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刘邦看见诸将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说那些将领是在商议谋反。

  刘邦很疑惑,天下初定,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还是张良给出了解释,刘邦是用了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现在刘邦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萧何这样喜爱的人,而诛杀生平所仇怨的人。

  朝中统计战功发现,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

  这些人怕不能封赏他们,又怕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就在刘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还是张良出谋划策想出了办法。

  只有分封刘邦平时最憎恶的功臣,那些还没有被分封的将领就不会担心了。

  张良此举纠正了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动乱。

  “公元前195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很多大臣劝阻,但都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刘邦的态度。”

  “吕后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提醒吕后请教刘邦极为信任,且智计百出的张良。”

  “吕后派建成侯吕释之去请教张良,但张良表示当初刘邦曾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所以刘邦能采纳自己的意见。”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刘邦是出于个人的感情想换太子,自己的建议没有作用。”

  “吕释之强逼张良,张良只得给出办法,去请四位刘邦一直敬重但请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这四人讨厌刘邦的傲慢无礼,宁愿逃到深山里躲藏,也不愿做汉朝的子民。”

  “以太子的名义请商山四皓这四个人,然后令其充当太子的宾客。”

  “刘邦知其德高望重,对太子必是极大助力。”

  “于是吕后便让吕释之派人带着厚礼和太子的书信,谦恭地去请这四个人。”

  “四人请来后,先住在建成侯吕释之的家里。”

  “商山四皓之后出席于刘邦参加的宴会,刘邦见此,不由叹息太子羽翼已成,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公元前195年,张良又跟随刘邦去讨伐代国,在马邑为刘邦出过奇计。”

  “任萧何当相国,也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的结果。”

  “后来张良不吃五谷,想要领悟道,意图飞升成仙。”

  “刘邦死后,吕后回想从前,感激张良的恩德,便强迫他吃东西。”

  “并规劝张良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苦自讨苦吃。”

  “张良不得已,又勉强恢复了吃饭。”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

  雍正:飞升成仙,如此江湖术士之言,不可能出自张良之口。

  张良曾经说过,张家世代在韩国担任丞相。

  韩国被灭亡后,我为了替韩国向秦朝报仇,曾不吝惜万贯家财,刺杀秦始皇闹得天下震动。

  后来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做了的老师,被封为万户候。

  作为一个平民来说,这已经到达顶点,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

  我想放弃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跟着赤松子去云游成仙。

  这些都是张良向刘邦请辞时的话语,为了修仙而远离朝堂。

  但他相信,以张良的聪明绝顶,这些话不过是借口而已。

  原因也非常简单,当时张良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已经不适合再待在朝堂。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他认为张良担心鸟尽弓藏。

  由于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便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

  从最后发生的事情来看,张良的这一担心确实有道理。

  刘邦为了巩固政权,的确斩杀了不少开国功臣。

  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深谋远虑,不愧为谋圣之名。

第282章 千古谏臣魏征

  建立在隋朝末年乱世废墟之上的唐朝,唐太宗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转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开创不仅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这个盛世的来临离不开贞观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

  可以说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官吏。

  而在这些著名的贞观臣子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均不同。

  他既不会对唐太宗阿谀奉承,更不会在朝堂拉帮结派,死后唐太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他就是魏征,唐太宗贞观盛世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于巨鹿郡曲阳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

  “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家道中落,出家为道士。”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见天下大乱,最喜欢纵横之说。”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听闻是魏征所写,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魏征随后献上十条密策以壮大瓦岗,李密虽称奇却没有采用。”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待敌人粮尽,便可不战而退,才是取胜之道。”

  “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便不与其交战。”

  “长史郑颋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当时李密原来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据着大片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举棋不定不知何从。”

  “魏征写出《与徐世勣书》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

首节 上一节 37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