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6节

第283章 神算子刘伯温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的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世人比作诸葛孔明。

  可想而知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甚至于朱元璋把刘伯温比作自己的张良。

  刘伯温除了是大明第一谋士,更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伯温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

  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

  其次,刘伯温贬斥元朝文坛的纤弱之风,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为浙江人,从小便聪颖出众,热爱读书,学习能力极强,老师十分欣赏他。”

  “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十四岁的刘伯温入府学读书,跟随老师学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

  “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照本宣科诵读,不解其意。”

  “刘伯温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

  “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表一些见解,说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见解。”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准确说明含义。”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刘伯温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一部春秋经,刘伯温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刘伯温十七岁时离开府学,师从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伯温的父亲赞扬,刘伯温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刘家的门楣。”

  “刘伯温的祖父刘庭魂,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担任元朝太学上舍。”

  “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刘伯温博学精通经书史书,还精通占星术。”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由于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刘伯温在家闲居三年。”

  “直到三年后,刘伯温才被元朝朝廷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伯温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

  “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伯温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朱棣:刘伯温在辅助太祖皇帝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明王朝得以建立,刘伯温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说对大明哪一个开国元勋最为钦佩,他毫不犹豫的会选择刘伯温,其个人成就令他敬佩。

  刘伯温的个人成就有很多,其中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仁义、民本、人才、法治、教育五个方面展开。

  以建国为中轴,将社会公德、民本思想、重用贤才、依法治国、发展教育贯穿进入建设国家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刘伯温不是只抱书本教条的腐儒,更是主张学以致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明朝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伯温有志于建功立业,对时运事变之大势最为关注,故而更关注程朱理学中关于理与气的关系话题。

  刘伯温关于理、气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释,既是对天下构成要素与变化原因的理解,也是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理论基础。

  刘伯温力主讽谕之说,提倡理、气并重,强调文学的时代风格,重视文学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刘伯温的文学作品蕴含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

  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朝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计谋大获成功。

  北伐中原,成功帮助太祖皇帝完成帝业。

  刘伯温在草创《大明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法治思想和《大明律》法治宗旨几乎一致,对《大明律》的谱写打下了思想基础。

  《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的中华法律制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明代以前各个朝代法典文献编纂的历史总结。

  如此重重,全都是刘伯温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不已。

  “在刘伯温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

  “对于百姓告发,刘伯温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但因为刘伯温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

  “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刘伯温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伯温返回青田。”

  “随后朝廷征召刘伯温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

  “刘伯温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公元1346年,刘伯温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

  “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一些好友时常往来。”

  “刘伯温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后,再度投入人群。”

  “刘伯温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在杭州的四年当中,刘伯温和一些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一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往来。”

  “几年后,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伯温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

  “朝廷起用刘伯温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官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大元左丞欲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

  “方国珍贿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伯温作威作福。”

  “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的不满。”

  康熙:刘伯温一生中斩了九十八条龙脉,幸好遗漏了属于我大清的龙脉,这才让我大清有入主中原的机会。

  传说每个朝代都有专属的龙脉,帝王会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龙脉这个风水宝地上,以佑子孙后代的繁荣。

  传言有一天,朱元璋做了个怪梦,梦里有条金龙直冲他而来。

  惊醒后,朱元璋赶紧叫刘伯温来算算,这梦是凶是吉。

  刘伯温掐指算了算,告诉朱元璋此梦不祥,表示有人会觊觎大明的江山。

  好在此人现在还不成气候,只需要早日除掉,便可保江山无恙。

  朱元璋问此人怎么除,刘伯温说断断龙脉即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刘伯温作为屠龙使者,前去寻找该祸患的龙脉。

  一定要将朱家以外的龙脉全部斩干净,不能让它们威胁到朱家的气数。

  据刘伯温推算,天下有九十九条龙脉。

  刘伯温奉旨出发,寻遍全国各地,用各种方法破坏了这些龙脉。

  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伯温破坏了九十八条龙脉,却漏了一条,那就是长白山的龙脉。

  而长白山这条龙脉,就是他们满清的龙脉。

  刘伯温是真的百密一疏遗漏了,还是故意放过的,不得而知。

  斩龙脉本就是逆天而行,罪大恶极的行为,破了那么多的风水龙脉。

  也许刘伯温是怕遭到反噬,为了老刘家的后世安稳,故意留了一手。

  在他看来,明朝之所以能够反复经历多个皇帝的中兴,一次又一次从危难中脱困,继续走下去。

  就是因为刘伯温的人为干预,否则明朝早就过不下去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这天下是他大清的天下,而他们皇家早已经派重兵严密把守长白山这条龙脉。

  “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山,听说刘伯温和宋濂等人的名声。”

  “朱元璋便反复邀约刘伯温上任,刘伯温才出来效力,同时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十分高兴,特意修建礼贤馆用来安顿刘伯温等人,十分宠幸他。”

  “一年后,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府,任命他为谋臣,向他请教征讨攻取的计策。”

  “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执于防守,无需担心,应首先谋划攻击陈友谅。”

  “陈友谅灭亡后,张士诚势力孤单,出兵就可平定。”

  “然后向北方中原进兵,大业便可达成,朱元璋听完十分高兴。”

  “正巧这时陈友谅攻下太平,并且沿江东下,声势十分嚣张。”

  “将领们有的提议投降,有的建议逃跑去占据钟山。”

  “刘伯温都不赞同,认为不应逃跑,应坐等敌军深入,然后一网打尽。”

首节 上一节 376/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