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77节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前来,大破陈军。”

  “朱元璋用克敌制胜的奖赏来赏赐刘伯温,被刘伯温推辞掉了。”

  “之后,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了安庆,朱元璋这次打算亲自带领部队讨伐。”

  “对此刘伯温极力赞成,于是立即出兵进攻安庆,全军西上。”

  “陈友谅出于意料之外,大败朱元璋。”

  “在战争期间,刘伯温母亲去世,刘伯温直到到战争结束后才请求回家安葬。”

  “又正值镇守金华的苗军反叛,刘伯温来到衢州,替守将告示安抚各下属县,又谋划收复处州,这才平定了动乱。”

  “方国珍一向害怕刘伯温,写信来吊唁。”

  “刘伯温回信以宣示朱元璋的威势德望,方国珍于是前来进贡。”

  “不久,刘伯温回到南京,此时朱元璋正准备亲自支援安丰。”

  “但刘伯温认为还不可以出兵,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

  “陈友谅乘机包围洪都,朱元璋十分后悔。”

  “于是刘伯温亲自率军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

  “朱元璋坐着胡床督战,刘伯温在侧旁侍候,忽然跳起大叫,催促朱元璋换船。”

  “朱元璋仓卒地转移到别的船上,还没坐定,飞炮击中原来乘坐的船,立刻粉碎,朱元璋躲过一劫。”

  “陈友谅以为朱元璋被谋杀成功,十分高兴。”

  “可是朱元璋的船又在前进,让汉军将士都大惊失色。”

  “刘伯温请求转移军队到湖口,扼守要道。”

  “并且按五行相生克的关系算出金克木的日子,并决定在那天决出胜负。”

  “战后,陈友谅逃跑而死。”

  “其后,朱元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

  “1367年,朱元璋终于完成帝业,基本与刘伯温所谋划的一样。”

  张居正:刘伯温能够神机妙算,他的一生有七个预言,最后个个都说中了。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气数差不多到头了。

  太祖皇帝曾经询问刘伯温,朱家的天下能不能一直传下去?

  刘伯温回答,朱家会传万子万孙,不用担心。

  这就是说话的智慧,最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刘伯温预言,太监乱政是明灭亡的内因。

  太祖皇帝登基后,将二十多个儿子都封了封地,能够抵御外敌。

  但是刘伯温觉得会引起战争,没想到确实如此,成祖皇帝取得皇位。

  后来又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导致太监干政。

  刘伯温预言,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当时干旱严重,刘伯温观天象,预测会有祸乱发生,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在刘伯温替太祖皇帝解决这件事情之后,瓢泼大雨降下来了。

  刘伯温预言,要令法纪更加严明。

  于是,太祖皇帝建立了洪武之治,名流千古。

  刘伯温预言,在八年之内元朝会灭亡。

  四十九岁时,太祖皇帝请到了刘伯温出马,做了第一谋士。

  太祖皇帝问元朝什么时候灭亡,刘伯温预言八年之内。

  果不其然,八年后,太祖皇帝建立了大明朝。

  刘伯温预言,不要多线作战,要集中兵力去解决。

  当时,太祖皇帝得到的疆土并不多,四面都是敌人。

  刘伯温建议太祖皇帝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各个击破,但是太祖皇帝担心会有敌人背后偷袭。

  刘伯温给了定心丸,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老大,不可能联合到一起。

  果然,太祖皇帝攻打别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谁知道下一个轮到自己了。

  刘伯温预言,不能摆脱小明王的称呼。

  所谓小明王就是义军的老大,下面都是各有各的权力。

  而刘伯温预言到,如果摆脱了小明王,这个人有可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刘伯温的预言个个都应验了,并不是真的能掐会算。

  而是很有智慧,通过精湛的学识去分析问题,眼光看的很长远罢了。

  “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献上了《戊申大统历》。”

  “刘伯温观测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动,于是请求朱元璋下达责备自己的诏令。”

  “天下大旱,刘伯温又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

  “刘伯温还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推行法制,并以此阻止了朱元璋杀人。”

  “三天后海宁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都释放。”

  “不久,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

  “刘伯温上书请求建立军卫法,在指定各地税收标准时。”

  “各地税收均小有增长,唯独家乡青田县不增,因而在家乡留下美名。”

  “朱元璋去汴梁,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

  “刘伯温说要从宋元的宽容放纵中吸取经验教训,应该整肃纪纲。”

  “同时命令御史纠察弹劾不要有所顾忌,凡是罪犯,不论身份,都要依法处置。”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治罪,李善长平时总是亲近李彬,故向刘伯温请求宽缓李彬的案子。”

  “刘伯温不予采纳,并立即斩杀李彬。”

  “刘伯温也因此事与李善长不合,那些怨恨刘伯温的人也交相诋毁他。”

  “正巧这时因天旱求人进言,刘伯温上奏谏言,让投降的敌军纳入军籍,以避免伤和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正巧这时刘伯温的妻子逝世,于是他便请求告老回乡。”

  “这年冬天,朱元璋亲笔诏书表彰刘伯温的功勋,召刘伯温赴京,赏赐很丰厚,追赠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永嘉郡公。”

  “朱元璋多次打算晋升刘伯温的爵位,刘伯温坚决不接受。”

  “当初,朱元璋因事斥责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却为他开脱,说他是有功之人。”

  “朱元璋听了,便让刘伯温做丞相。”

  “到了李善长罢相时,朱元璋打算让杨宪当丞相,杨宪一直与刘伯温相处很好。”

  “但刘伯温却公私分明,直言丞相一职需要公平公正的品格,杨宪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胡惟庸怎么样。”

  “刘伯温毫不畏惧,直言道两人均不行。”

  “朱元璋仍然认为刘伯温才是丞相之唯一人选,但刘伯温却只是告诉朱元璋要明心寻找,婉拒丞相之位。”

  “在此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被朱元璋诛杀掉了。”

  雍正:朱元璋大肆诛杀开国元勋,要不是刘伯温机灵,恐怕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背上诛杀功臣的骂名。

  连朱元璋主动邀请为官的刘伯温,都没打算放过一马。

  朱元璋三番几次,对刘伯温动杀心,都被刘伯温巧妙躲过。

  有一回,朱元璋终于下了决心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突然大喊自己有个字不会写,又让朱元璋不得不放过他,最终保住了一命。

  朱元璋晚年时期疑心病越来越重,杀身之祸也降临到了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聪明过人,不仅朱元璋怕他功高盖主,朝中其他大臣也忌惮他。

  宰相胡惟庸,就是那个最忌恨刘伯温的人。

  因为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宰相人选的事情,刘伯温第一个说胡惟庸不合适。

  于是在胡惟庸整日的煽风点火下,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去兴师问罪。

  不巧的是,朱元璋在气头上,而刘伯温还迟到了。

  当时的情况是胡惟庸找人诬陷刘伯温,在家赋闲期间到处屯田,大兴巫术意图谋反,搞得朱元璋只想杀之而后快。

  当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跟前时,朱元璋询问这些日子都在家干什么。

  刘伯温不慌不忙地回答,他在家琢磨一个字。

  这不按常理出牌的答案,扰乱了朱元璋的思维,顺着刘伯温的话,询问琢磨的是什么字。

  刘伯温告知是一个赦字,朱元璋只觉得好笑。

  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会不知道赦字怎么写,便提起笔在纸上写了个赦字。

  刘伯温见状赶紧跪下磕头,高呼谢皇上恩典。

  朱元璋这下才反应过来,原来刘伯温是在给他下套。

  但君无戏言,何况白底黑字,朱元璋不能不认。

  于是刘伯温捡回一命,赶紧跑回老家,从此再不过问政事。

首节 上一节 377/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