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80节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去。”

  “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

  “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

  “洪熙元年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配享太庙,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

  “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

  “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朱棣:姚广孝临终之前请求朕赦免溥洽,朕不忍心拒绝。

  在姚广孝时日无多的时候,他亲自前去探望。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姚广孝的和尚身份帮忙。

  应天被攻破后,朱允炆一把火将皇宫给烧了。

  朱允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

  其中的一个是朱允炆没有死,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将他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

  朱允炆的藏身之地,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寺庙里,因为溥洽是和尚。

  他下令明察暗访,将天下的寺庙都给搜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这个时候,他就只能请求姚广孝帮助。

  修撰《永乐大典》的时候,他就请姚广孝出山相助。

  表面是修撰《永乐大典》,真正的用意是查访朱允炆的下落。

  《永乐大典》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如果要写,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

  朱允炆是皇帝,藏身之处必然受到至少一个得道高僧的庇护。

  如果能请那位得道高僧前来,他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

  可是,《永乐大典》修好了,他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

  朱允炆的下落,至今还是一个谜。

  所以在姚广孝临终之际,他跑去探望姚广孝,也是为了问清楚朱允炆的下落。

  最后,姚广孝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一个请求,放了溥洽。

  他当时看着姚广孝,脑中思潮起伏,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传言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可是却什么都不说,他也不知道溥洽是否知道。

  他那时看了姚广孝一眼,姚广孝的眼神仿佛是说放心没事的。

  确实如此,姚广孝单独见过溥洽。

  但关于他们见面后的谈话,姚广孝也是什么都没告诉他。

  他觉得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溥洽对姚广孝说了朱允炆的下落。

  否则,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请求他放了溥洽。

  由此而论,溥洽出去后,可能不会为他的统治带来麻烦,否则姚广孝就不会劝他放了溥洽。

  既然姚广孝都相信溥洽,他也只好选择相信。

  再说了,这是姚广孝的临终之求,他也不忍心回绝。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

  中华十大谋士其中一个是洪承畴,他是明清之际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观点认为,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

  参与清朝中央政务治理,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洪承畴的一生,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在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后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皆不应肯定。

  后半生投降清朝,为清朝征服东南和西南出谋划策。

  其中镇压老百姓抗清和农民军余部,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坏。

  但从清朝势力日趋强盛,实际成为全中华新的统治者,并迅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来看。

  洪承畴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会进步有利。

  所以总的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锦田外祖父家。”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

  “他七岁受启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后便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腐干。”

  “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为了能够多卖豆腐干,他还帮学馆里的学生作对子。”

  “水沟学馆是洪启胤开的,洪启胤发现洪承畴帮他人作对子一事,于是不收学费将其招入学馆学习。”

  “洪承畴学习刻苦,经常向洪启胤家中借书。”

  “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喜爱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

  “洪启胤认为洪承畴将来定有所作为,还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中本省乡试。”

  “次年,洪承畴又中会试二甲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中了二甲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前后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六年,洪承畴在刑部换了三个位置,先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天启二年,洪承畴离开刑部,外调到浙江。”

  “两年后,洪承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天启七年,洪承畴离开浙江,转到陕西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

  “洪承畴进入官场后,辗转刑部、浙江、陕西等地方为官,前后十一年,职务多有变动。”

  “虽略有升迁和政绩,但仍属于中下级官员。”

  洪启胤:洪承畴小小年纪就聪明伶俐,我一早就看出他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他发现洪承畴为了让学馆里的学子多买一块豆腐干,就帮助这些学子对对子。

  他试了试洪承畴的才学,愈加欣赏。

  在了解到洪承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就免费让他上学。

  洪承畴凭借聪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

  在收下洪承畴入学后,他了解到关于洪承畴更多的事迹。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聪明好学。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的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去送殡。

  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洪承畴却张口说有。

  进入灵堂,洪承畴向外公的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祭文。

  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

  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作为当时八岁的洪承畴能出口成章,足见其思维敏捷。

  还有洪承畴受到他的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继续深造。

  泉州乃是府城,学馆里读书的人大多数家境不错,衣食无忧。

  一些富家子弟,见洪承畴穿着寒酸,甚是瞧不起这位乡下同学。

  据说,有个同学也算有点文墨,还会吟几句诗。

  曾在洪承畴面前,吟了首打油诗,讥讽他是山里鹧鸪。

  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

  洪承畴听罢,不气也不恼,只用自己的才气,随口回击。

  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

  这位同窗受到这样的回敬,方晓得这个山里鹧鸪非同凡响,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从此便收敛多了。

  从洪承畴小时候种种事迹来看,将来的洪承畴前途无量也是不奇怪了。

  “洪承畴初到陕西,农民起义兴起,官军四处围剿。”

  “崇桢二年,陕西农民王左挂率起义军进攻耀州。”

  “洪承畴率领一部分官员联合本地乡勇一万余人,将起义军围于云阳,迫使这支农民起义军乘雷雨之夜突围出去。”

  “洪承畴实行了以剿为主,剿抚兼施,各个击破的方针。”

  “王左挂此后又在怀宁河再败,于是在崇祯三年向明朝请降。”

  “李自成是王左挂部下,他和一些头目对王左挂受降不满,自谋出路。”

  “王左挂受降后,还不死心,暗中谋划再起。”

  “同年八月,洪承畴与陕西巡抚设计将王左挂等人全部杀害。”

  “崇桢三年,洪承畴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次年再升为陕西三边总督。”

首节 上一节 38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