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00节

  “徐光启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

  “可是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卷起袖子埋头实干。”

  “徐光启的宗旨就一条,想要关心国计民生,就要农业和军事两手抓。”

  “徐光启一边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

  “一边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

  “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徐光启。”

  “水文、地理、测绘、武器制造等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

  “虽说这些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的。”

  梁启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火器、军事、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堪称学贯中西。

  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徐光启在韶州首次接触到了西洋传教士郭居静。

  从郭居静那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在大明帝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听说麦哲伦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第一次听说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所有这些对徐光启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毕竟那时的中国人还认为天圆地方。

  从此,徐光启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研究西方的火器、军事技术。

  徐光启虽然精通数学、天文、历算、火器、军事等先进的西方技术,学贯中西,然而却是命运多舛。

  当时大明帝国在与满清八旗精兵的对阵中一败再败,徐光启上奏抵御清兵的十条建议不被皇帝采纳。

  几次上书请求去练兵以报效国家,也被同僚四处拆台。

  泰昌帝即位之后,辽阳被八旗精兵攻破。

  泰昌帝启用徐光启,重回朝中的徐光启提议铸造西洋大炮,却遭到兵部尚书的弹劾而丢官。

  天启三年,徐光启再次得到重用,任礼部右侍郎。

  但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天启五年,又遭到魏忠贤的弹劾,徐光启被迫再次辞官归隐。

  崇祯五年,崇祯皇帝以徐光启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

  然而此时的徐光启已年满七十,并于第二年去世。

  徐光启虽有经世治国之才,忠君报国之志,真的是生不逢时。

  从徐光启十年苦读到被信任掌权之时,已是即将离世之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徐光启尽心尽责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295章 《天工开物》

  在各朝各代,自然科学最为昌盛的朝代是明朝。

  明朝出现的伟大科学家并不仅仅只有徐光启一人,还有因为《天工开物》而被世人所熟知的宋应星。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其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诸多学科。

  而其中最杰出的著作《天工开物》,则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同时,《天工开物》也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

  “宋应星,大明万历十五年出生在江西南昌府奉新县。”

  “他的曾祖父宋景,曾任南京光禄寺卿、工部尚书等高官。”

  “宋景第三子宋承庆是县学廪膳生,即由官府提供膳食津贴的生员。”

  “但宋承庆二十六岁就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宋国霖,他就是宋应星的父亲。”

  “宋国霖在科举道路上颇为失意,没有做过像样的官职,家境渐渐衰落,而宋应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

  “宋国霖对儿子宋应星的管教是严格的,很小就教他识字读书。”

  “宋应星小时候也很好学,且聪明强记,才几岁的年纪就能作诗了,很得长辈的喜爱。”

  “年纪稍长,宋应星考入本县县学。”

  “在县学,除了熟读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完成科举考试所必需的课业外。”

  “宋应星还读了《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以及诸子百家、文学、自然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的书籍。”

  “从而扩展了知识面,使自己不同于那些死啃八股文章的书呆子。”

  “除此之外,宋应星还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有着很大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

  “而且,宋应星还喜欢音乐和作诗。”

  “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应该说,青年时的宋应星就已经成为一位博学多识之士,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性格和处世上,宋应星不愿阿谀权贵和谄媚名流。”

  “而喜欢结交为人清正耿直、不与世俗为伍、勤于著述及热爱读书的人。”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和他的大哥宋应升一起参加江西省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其兄宋应升名列第六。”

  “奉新县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同年冬天,兄弟二人兴致勃勃地离开家乡,来到京师,参加次年的会试,结果没有考中。”

  “事后得知,这次考试有严重的舞弊行为,这怎能不令人气愤。”

  梁启超:宋应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后,就已经彻底死心了。

  明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从思想上进行严密的控制。

  采取愚民政策,极力推行程朱理学,奉行腐败的科举制度。

  规定以儒学思想作为全国的统治思想,而以理学大师朱熹对经书的注释和解说为范本。

  《四书》《五经》不但是读书人必学的教材,而且还是科举考试的命题内容。

  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时期,当时仍然盛行科举制度。

  一般的读书人都渴望自秀才爬到进士,宋应星的祖父、父亲都是秀才。

  宋应星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虽然当时家道中衰,但青年时代的宋应星也是要走科举功名的老路。

  宋应星和他哥哥宋应升两人同时中举,一时名声大振,被人们称颂为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信心倍增,当年秋便北上京师准备参加会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先后五次北上会试,均告失败。

  最后一次会试时,宋应星已45岁,双鬓见霜。

  完全可以说,宋应星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科举应试上了。

  宋应星亲眼目睹了官场和考场的黑暗,科场营私舞弊,垄断仕途。

  至明末科举已成为权贵及富家子弟升官发财的阶梯,进阶之人多靠家世贿赂而得逞,科场作弊成为一般现象。

  严酷的现实使宋应星认识到,以儒家经典为是非标准的科举制度的丑恶。

  宋应星前半生的经历和感受,使自己由理学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因此不再应试,断绝了科举之念愤而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

  这除了表明宋应星坚决抗清的思想至死不渝外,更看出宋应星与科举取仕决裂的心情。

  不过让他有些惋惜的是,宋应星的科学成就在当时不被重视。

  要不然的话,中华民族如今也不会面临被西方列强欺辱的局面。

  “宋应星想到祖父和父亲在科举道路上消磨青春的辛酸遭遇,功名心不由得冷淡下来。”

  “他回到家里,很感慨地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家食之问堂。”

  “意思就是宁愿在家吃普通百姓的饭,也不追求做官吃俸禄。”

  “此后,宋应星把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

  “通过实际见闻,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记录下来,为编写一部科技专著作准备。”

  “崇祯八年,年近五十的宋应星由于生计等原因,到本省袁州府的分宜县任县学教谕。”

  “教谕是县学教官,级别很低,月俸也很少,是当时士大夫口中所谓的冷官。”

  “但当冷官也有个好处,就是事情少,闲暇时间多。”

  “当教谕是宋应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写作。”

  “其主要著作都完成于此时,包括闻名后世的《天工开物》。”

  “崇祯十六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

  “此时的明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以及清军的进攻下,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可能覆亡。”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

  “大明崇祯帝自缢,明朝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幸得明朝宗室重新建立南明政权,给了宋应星及其兄长新的希望。”

  “然而,南明小朝廷派系争斗激烈,士兵战斗力薄弱且军心涣散。”

  “随时可能向清廷投降,因此南明政权仅存18年便烟消云散了。”

  “公元1646年,已知复国无望的宋应升服鸩毒以身殉国。”

  “深受打击的宋应星归隐乡间过着清贫生活,哪怕晚年生活拮据,也不再入仕。”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80岁的宋应星与世长辞。”

  “宋应星留下家训,告诫后人不要参与科举考试,也不要入仕为官,只需书香传世家即可。”

  孙中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能得以面世,离不开明朝末年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首节 上一节 40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