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51节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与死之间就像一条没有阻隔的大道,他们并没有起点或者终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生于世间并不会更加欢喜,离开世间也不会觉得是祸患。”

  “而在《庄子》中记载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

  “而庄子这么做并不是无情,这来源于他对齐生死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一个归于大道的过程。”

  “历史上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算是长寿之人。”

  “但是与活了几千年的大树相比,却是短寿。”

  “相比于朝生暮死的虫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却算是长寿了。”

  “长寿短寿是相对的,生存与死亡也是相对的。”

  “活着的时候安时顺命,死了的时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悦生不恶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与死的烦恼。”

  “这样才是方外之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齐物我是什么?正确处理好物质世界与我的关系,关系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让庄子感到悲凉的是,人总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驾驭物,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物同化于大道自然之中。”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学味道的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而梦中的蝴蝶却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从现实来看,庄子与蝴蝶当然不是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呢?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的世界本相。

  并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籁而已,修为稍微高一点的人,可能还知道地籁,但天籁却很少有人知道。

  然后,南国子綦用树林里各种形状各异的树洞,在风吹过之后,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说明。

  风是一样的风,但那些树洞因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发出的声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点像射箭声,有点像喊叫声。

  在这里,庄子已经给了世人启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子綦的学生还陷在概念之中,人籁是用竹子发出的,地籁好比那些树洞发出之音,那么天籁是什么呢?

  其实总的来看,庄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来源,而是要告诉世人认知局限的问题。

  提出天籁只是为了说明世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国子綦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思考,将学生提到直面认知问题上来。

  风吹那些不同形状的树洞,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让它们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鼓动这些声音的是谁呢?

  庄子抛出的这个思考,就是《齐物论》的根基。

  毫无疑问,这个根基就是形而上学。

  虽然庄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义、辩证论等方法来阐述,但庄子哲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的。

  然后,没有等子綦的学生的回答,庄子笔锋一转,一针见血的道明了人的问题。

  无论是大智的人,还是小智的人,都爱各持己见。

  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生出各种虚假、编造的手段,而这些都被人称之为精明。

  但这些为了让自己比别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灵就像被绳索捆绑了,一天天走向灭亡。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和那些树洞差不多。

  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领悟,便形成了各种千差万别的争议。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争议一点意义也没有。

  就像那些树洞发出各种声音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感受的都是同一阵风。

  庄子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风,它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种情绪,变化莫测,时而欢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

  有时多虑,有时感叹,有时后悔,有时恐惧,有时放纵,有时张狂,有时作态,就像音乐从空虚中发出来。

  仔细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哀怨、悲伤、愤怒,却无可遏制。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世人就无法不进入形而上学理解了。

  当世人用形而上学来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连自己的情绪都把控不了。

  这是《齐物论》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在此让世人知道了认知局限,世人所发生的争议,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不同而已。

  “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读懂逍遥游,那么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终极追求。”

  “有人说庄子是避世之学,但是庄子用逍遥二字诠释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遥,那就是回归了自我。”

  “进可出将入相,退可归隐山林。”

  “逍遥,是庄子所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人就不会有烦恼,才能真正快乐,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虚己以游世。”

  “庄子借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其实指出了束缚人的三条绳索。”

  “一是自我认知,如追求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功利价值,如追求功绩成就、财富利益。”

  “三是声名地位,如追求社会地位、个人影响。”

  “这三条绳索是我们心灵不自由,也是带给我们焦虑烦恼的根源。”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名厨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所谓有用给绑住了。”

  “有用就是务实,务实就是功利。”

首节 上一节 45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