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52节

  “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

  “而老子最纯粹的身份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先秦时代的思想和哲学大家。”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汉书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由此也能知道道家源源于史官。”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老子深感天下大乱,人心不古,于是便站出来反对这种社会乱象。”

  “老子为道家确立了基本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

  “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了76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简单理解就是指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总规律。”

  “昆虫、动物、人类,这些存在实体是道。”

  “潮起潮落、春夏秋冬、夏暖冬凉,这些自然规律也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若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即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

  “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已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老子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因为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生,所以才会长久存在。”

  “道,生养万物,但感觉不到疲惫。”

  “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而道自身却永恒长存。”

  苏轼:老子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

  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

  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

  动荡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权者的各种盘剥,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担任过史官的老子,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洞察礼乐崩坏的时局。

  老子苦苦探寻救治天下之道,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声名远播,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

  周王室发生内乱之际,王子猛与王子朝为争夺天子之位而互相搏杀。

  王子朝最终势败,不甘失败的他劫掠了周王室大批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这也正合了他要隐退之意。

  于是,老子离开洛邑,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社会动荡不安,像老子这样想要退隐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退隐之人都是当时有见地的读书人,对社会现实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

  改变不了现实,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就只能退隐起来。

  社会的不安定,具有退隐想法的人很多,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夜晚,忽然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

  懂天象的尹喜知道,这预示着将有不凡之人自东而来。

  函谷关是西去必经之处,于是尹喜就急忙赶回了函谷关,等待贵人的到来。

  一天傍晚,夕阳西斜,红紫满天,一位皓首白须的老人骑青牛来到关前。

  当尹喜知道这位老者就是闻名天下的智者老子时,喜不自禁。

  看到老子这是要隐居的架势,尹喜想把老子的智慧留存下来。

  于是,就有了让老子著书的想法。

  但尹喜知道,隐退之人都是性情中人,像老子这样的人更是勉强不了的。

  尹喜觉得要求老子著书有些为难,很不好意思。

  但尹喜也不会上来就要求老子著书的,于是请老子到官府会谈。

  尹喜与老子是同道中人,在志趣上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有了共鸣之处,谈得很投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

  尹喜在谈话到了适当的时候,才开口恳请老子。

  先生是当今的智者,不会把自己的智慧悄悄地据为己有,一定是将天下人变得有智慧当作自己的责任。

  如今先生就要隐居,今后向先生求教,找到先生很难,先生何不把高明的思想著述为书,留给世人呢?

  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太勉强先生,有些强人所难,但还是请勉为其难地著书吧。

  尹喜的态度打动了老子,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开始著书。

  直到书稿完成,才离开了函谷关。

  老子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著述上、下两篇。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主要讲道是宇宙根本。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主要讲如何遵循道来处世。

  但有些可惜的是,老子最后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好在老子把自己的智慧留了下来,这才让后人能够通过《道德经》洞悉道的真谛。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

  “正是有这看不见的道,社会才在不断运转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强求的欲望和贪婪,破坏了自然规则和社会规则。”

  “对于出现的问题,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

  “老死无为的人生态度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就表现为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的意思不是所谓的封闭自己,而应理解为不相互影响、不相互干涉、不搞文化输出。”

  “人民之间都能够保持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而治理一个国家和个人处世之道,也是一个道理。”

  “老子主张要尽量减少扰民,以此来使天下达到安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国家一旦把利益看淡了,不与民争利。”

  “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会因此而长治久安。”

  “但是小国寡民,其实也是老子提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对于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把压力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极端的新闻屡屡见不止。”

  “对于年轻人,工作结婚身处压力中心却得不到理解,抑郁无助也越来越多。”

  “顺其自然的选择自己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态度。”

  “所以说,老子不是让大家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努力。”

  朱元璋:《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读《道德经》,可以仰观宇宙变化,俯察世事浮沉。

  他曾经花费大量时间潜心揣摩《道德经》,终于大彻大悟。

  自此以后,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他看来,《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道德经》有着无穷的魅力,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隔阂。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

  它告诉世人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世人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道德经》蕴含的道理非常之广,他对其中的内容大为感兴趣。

  《道德经》有谈到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世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世界上最确定的本质就是绝对的不确定。

  宇宙间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演化,它是最强大的力量,它驱动一切。

  《道德经》谈到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虽然老子的认知是高维世界的,但老子的姿态是极为谦卑的。

  老子认为,人最好的姿态像水一样。

  水的特征是柔弱,水也可利万物,所到之处就是生命。

  他兴趣最大的就是《道德经》的养生之术,里面提到养生就是养道、养德,清静无为。

  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德修养,修身就失去其根。

  因此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首节 上一节 452/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