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63节

  “后来,苏秦学有所成,再次出关。”

  “这次苏秦选择往北前往燕国,向燕文侯说明了燕国所处的困境。”

  “凭借自己的学识,苏秦这一次终于赢得了燕文侯的赏识。”

  “而后他又提出燕国应该和赵国结为合纵联盟,互为一体。”

  “然后再联络其他各国一起对抗秦国,燕文侯果然认可。”

  “此后,苏秦有了地位和资本,前去游说其他各国,过程也是非常顺利。”

  “高超的语言艺术,一波糖衣炮弹加陈述利弊。”

  “各诸侯国纷纷认可了苏秦的合纵御秦的说法,苏秦因此开启了挂六国相印的高光时刻。”

  “史记中更是记载,此后数年,因为六国联盟的存在,秦国始终都不敢东出函谷关。”

  “苏秦的丰功伟绩不止有促成合纵,他还凭一己之力为燕国夺回十座城池。”

  “后来为了在燕国掌握实权,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被燕易王察觉。”

  “面对处境,苏秦提出自己可以去齐国做官,给燕国做间谍,暗中帮助燕国。”

  “于是苏秦假装得罪燕王而逃到齐国,苏秦刚到齐国就得到重用。”

  “由于齐王过于宠信苏秦,导致齐国大夫们对他心生嫉妒。”

  “于是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也因此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齐王派人抓刺客,却始终没有找到。”

  “就在苏秦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他说大王要是想为我报仇,就将我五马分尸,对外宣称我是燕国的卧底,到时候刺客就会来邀功领赏,这样就能为我报仇了。”

  “果然,刺客在苏秦车裂之后落网。”

  “但不久后,苏秦的间谍身份也逐渐被齐国发现了。”

  李世民:苏秦出身于平民,但却能成就合纵六国的大业,正说明他的才智超过一般的人。

  东周人的风气以从事工商,赚取利润,治理产业为正务。

  苏秦却是一个异类,他有着与众不同不同的志向。

  不顾家人到反对,年少时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

  游历多年,最终一无所成,钱用光了,不得已,落魄回家。

  可回到家,却备受家人奚落和冷待。

  恐怕那时苏秦的家人早已对他死心了,没有一个人再愿意去劝慰他,甚至也不愿意再斥责他。

  认为他已经不可救药,活该落到这个地步。

  落入那般窘境,苏秦尽管非常羞愧,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于是闭门不出,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

  一年之后,自认为已经揣摩透了,继续从事家人口中的不务正业。

  苏秦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向别人众筹资费,又说服了几个人跟随。

  开始周游列国,游说王侯。

  首先游说秦国,向秦惠王说以吞并天下的计谋,遭到秦惠王的否定。

  又游说赵国,仍以失败告终。

  但苏秦并不灰心,又到了燕国。

  燕文侯听了苏秦合纵之术,非常认可,于是资助他游说赵国。

  接下来,就一事顺百事顺,属于苏秦的时代到来了。

  苏秦以一己之力,完成六国结盟,苏秦则兼任六国宰相。

  那时苏秦正是得志之时,权倾天下,富贵之极。

  战国时代,也因苏秦合纵之策施行,秦兵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等他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后来秦国用离间计,破坏了合纵。

  六国之盟解约,纷纷责备苏秦。

  苏秦奔走不暇,后来因为与燕易王母亲的奸事被发现,去齐国做内奸帮助燕国。

  死后在齐国做内奸的事败露,为天下人所不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而成名,合纵的成功,使天下暂时安定。

  纵观苏秦的一生,他的合纵之说,并非有意谋求天下太平。

  他其实也是为着自身的利益出发,求名求利而已。

  如果他游说秦惠王成功,使秦国并吞六国,苏秦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苏秦本质上和东周那些从事工商,追逐利益的人是一样的。

  只不过他的欲望更大,想要的更多,有着更大的梦想。

  他追逐梦想的道路艰辛,却坚持不懈。

  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是他应得的,可钦可敬。

  当时从事纵横之说的人大有人在,只有他成功了,可见他的确有过人之处。

  苏秦曾说假如当年家里不是一贫如洗,连可以耕种的两顷田都没有,如今怎么能身兼六国宰相。

  他当时或许真的那么认为,但是以他的为人和志向,定不会安于两顷田的丰衣足食。

  他承受着家人的打击,坚持自己的信念,越挫越勇,永不言弃,最终取得成功。

  无论搁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人奋斗的典范。

  虽然他的胸怀比不得那些兼济天下的圣贤,但在庸庸扰扰的众人之中也是值得称道的。

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

  随着一个个学派粉墨登场,其他学派的读书人也纷纷紧张起来。

  虽说诸子百家学派众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学派能借此机会扬名,随即苏晨介绍起了擅长逻辑辩论的名家。

  先秦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使得古代哲学思想空前繁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当时社会问题的迫切实际需要,促使辩论思潮兴起,也使得名家学派迅速崛起。

  秦大统一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以维护统治,百家争鸣终结,名家也走向衰落。

  “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众多大师都被他驳的哑口无言。”

  “他被诸子百家称为杠精学派,列国闻名却被群起而攻之。”

  “他的学说在过去千余年中屡遭非议,现在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等多重头衔。”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邯郸人。”

  “他是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学派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即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善辩,以语言逻辑与分析见长,故又称辩者,在西汉时改称名家。”

  “所谓名学,就是如今所讲的逻辑学。”

  “它揭示了名实关系,能使人准确地把握概念和名称。”

  “但事实上,诸子各家学派都认为名家学说是诡辩之学。”

  “换个说法理解,就是现在的杠精。”

  “庄子认为名家曲解别人的意思,通过辩论逻辑让别人哑口无言,但又不能真正说服别人的内心。”

  “赵国首都邯郸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公孙龙从小就受到各派学说的熏陶,使他长于思辨,善于标新立异。”

  嬴政:公孙龙提出违反世人认知的白马非马观点,如今看来更像是为自己扬名的手段。

  公孙龙所处的时代,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

  礼讲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礼。

  而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世人就没了这种名副其实的概念,现实中名与实严重脱离。

  比如士大夫在宴请宾客时使用和周天子同样的规格,妻子背叛丈夫与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

  这样的社会现状,令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名这一术语,并提倡正名运动。

  此后,诸子百家都开始加入到名辩的浪潮之中。

  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发表自己有关名实的看法,不过他们大多是以政治的观点来看待名实关系。

  直到公孙龙才开始真正将名实关系作为一个专门的逻辑问题加以研究,形成了名家学派。

  公孙龙创立学说的目的也与其他学者一样,是为了正名实和化天下。

  只不过公孙龙走的是一条另类的道路,那就是用类似炒作的手段让自己的学说闻名四方。

  他别出心裁地用白马非马这一明显有违常认知的例子引出自己的观点,果然其学说刚刚兴起就引来各家的高手来与自己辩驳。

  一来二去,公孙龙也就随着白马非马的观点在诸子百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由其学派思想提出了二十一个辩论命题,其中经典的六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卵有毛,名家说蛋有毛。”

  “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毛的鸡鸭,所以蛋是有毛的。”

  “第二个命题,鸡三足,名家说鸡有三只脚。”

  “理由是除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第三个命题,龟长于蛇。”

首节 上一节 46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