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68节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

  “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

  “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

  “荀子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离齐去楚。”

  “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主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学子往往都能发现。”

  “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儒家三圣。”

  荀子:我能和孔孟先贤并称为儒家三圣,可见我的思想主张得到了后世人的认可,这就够了。

  想想他曾经遭受到儒家学子的冷嘲热讽,如今一切都释然了。

  后世人为他正名,这是给他最大的认可,让他心中的怨气一扫而空。

  由于他主张儒法并用,成了儒家学子眼中的异类,不受大家的待见。

  他尽管心中有万般怨言,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为所动。

  哪怕那些儒生诋毁他,他也绝不可能妥协,放弃儒法并举的主张。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不像那些儒生只会高谈阔论,而是切切实实的去秦国实地考察。

  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他切实感受到法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其他学派可以比拟的。

  可他也明白,光有法家思想还不行,还需要儒家的仁爱思想。

  也正因如此,他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儒法并举的主张。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王道,可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儒家学子不理解他,但后世的帝王理解他,这才有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所以虽说后世的朝代一直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却是他儒法并举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自发讨论,但还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坑儒,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长期割据。”

  “这个特殊时期使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自然是好处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出现,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源。”

  “但随着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思想的孤立性越来越强,各种争议和文化差异便逐渐出现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就进行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渐减少这种差异。”

  “但秦始皇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货币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思想差异,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统一。”

  秦始皇:朕只焚过书,却从未坑杀过儒,肯定是儒生故意抹黑朕。

  君主的风评如何,全赖于读书人。

  所以君主即便再怎么暴虐,也不会轻易得罪这群读书人。

  他本来凭借着丰功伟绩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却因为焚书坑术士一事被儒生肆意抹黑。

  焚书一事,起源于一场廷议。

  在一次宴会上,有臣子对他一阵恭维,并称他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

  但是当场淳于越便指出了不推行分封制,以后皇室有难,将没有王族有力量保全皇室统治,国家权力将落入权臣手中。

  同时指出了他各种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

  他作为千古一帝,面对淳于越的指责,并没有驳斥,反而让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

  李斯指出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几代之后,血缘关系变稀疏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统一又可能分崩离析。

  至于淳于越所说的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无非是读书人对政局的妄议,当即建议他焚毁六国的书籍。

  正是在这场廷议之后,他才开始焚书。

  纵观这场廷议,其核心的问题便是如何统治老百姓的思想。

  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国,如何管理六国,成为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本就不是以文化见长的秦国,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那便是通过焚毁六国藏书,全国上下只保留一些秦国古籍以及一些医药占卜种树之书。

  只能说初衷是利于秦国统治,但是方式却有失偏颇。

  焚书坑儒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及起因,坑儒则是源自一次妖言。

  他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便非常渴望长生不老,为此找来了大量的术士炼制长生药。

  现在他知道长生药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但当时有术士自知难以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害怕被治罪。

  于是联合了其他术士到处抹黑他,说什么不应当为他求仙药。

  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抓捕造谣诽谤的术士。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花费了无数金银财宝之后,依旧没有得到长生药。

  还被这些拿了自己钱财的术士诽谤,他岂能善罢甘休。

  最后全城搜捕方士四百六十多人,并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

  所以所谓的坑儒并不是坑杀儒家学子,而是坑杀那些欺骗自己的术士。

  而且事实上,儒生在秦朝的地位并不低,而且还在很多领域得到重用。

  明明是焚书坑术士,至于后来为何会变成焚书坑儒抹黑他。

  大概是后世儒家学子对他焚书的怨念,同时也是为了博取同情罢了。

第330章 汉代:独尊儒术

  苏晨讲述完儒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各朝古人对接下来的阶段极为感兴趣。

  尤其是汉武帝和董仲舒,他们是推动儒家发展的关键人物。

  儒家之所以能占据数千年的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所建议,汉武帝诏定的思想方针。

  董仲舒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学派优势互补形成了新儒学,在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统的建设,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思想。”

  “西汉初年,由于之前连年战争,民生凋敝。”

  “为了安定人心,恢复生产。”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以无为而治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西汉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而治建议,与民休息,创造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央统治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及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皇权得到极大增强。”

  “而自汉朝建立之始,儒学就在儒家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在法家、道家等流派斗争的过程中,已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汉武帝征召天下名儒入长安寻求国家治理方法,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某些思想引入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要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必须强化皇权。”

  刘彻: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来得正是时候。

  他年仅16岁即位,可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

  尽管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但当时的社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边患严重,匈奴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对汉朝的边境时有侵扰,对大汉的稳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首节 上一节 468/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