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69节

  二是景帝时采取的削藩政策,造成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

  尽管叛乱被平息,各地封国也被取缔或削弱。

  但这也造成了之前休养生息积累下的财富被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本。

  三是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政治体制架构,还不完善,还有很大的隐患。

  尤其是皇权受到了各方政治势力的牵制和束缚,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治运行体系。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年纪轻轻的他极度渴望冲破旧有制度的牢笼。

  他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心中的宏伟蓝图。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件事开始做起,那就是加强皇权。

  加强皇权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对于那时稚嫩的他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随着秦朝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确立。

  但在已被分封思想和君臣共治天下的思想浸染了近千年的百姓心中,要完全适应这一思想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他在即位之初,皇权所受到的牵制和威胁尤为明显。

  有来自太后势力的威胁,也有来自外戚势力的威胁,更有来自相权势力的威胁。

  他的祖母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这是两个权力欲比较重的女人。

  尽管在他即位之初,两位太后对稳定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权力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皇权的威信。

  朝堂大事不经过太后的决断往往得不到解决和落实,使他处处掣肘却又不好发作。

  既然太后势力如此强盛,那么依附于两位太后的宗族势力自然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在位初期对任命外戚担任高官其实并不排斥,毕竟刚刚即位,还要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祖母和母亲。

  而外戚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用起来也比外人更加放心,这是人之常情。

  可随着他的皇位逐渐稳固,对政治有了自己的理念和计划后,外戚势力的存在就慢慢变成了阻碍自己施展拳脚的绊脚石了。

  而这些位高权重的外戚依仗着太后的势力骄横无礼,令他不能容忍。

  汉朝建立后,丞相一直发挥着统领百官和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丞相可以开府称制,拥有自己的班底。

  即使他这个皇帝吩咐丞相办事,也要按照规定走流程。

  可以这么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即使他也要让其三分。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不会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他要打破这令人生厌的枷锁和束缚,他要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他的心中,生命不是用来争权夺利的,而是用来开疆拓土成就一番伟业的。

  为了能改变这种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

  设置内外朝限制相权,施行推恩令限制封国权力,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等等。

  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上,在思想层面上他也找到了一条实现宏图霸业的良策,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两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

  “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现实渴望与诉求日益强烈。”

  “董仲舒在吸收融合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思想。”

  “在这一理论中的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人感应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点。”

  “董仲舒的天统摄了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道德之天的三重涵义。”

  “在自然之天的意义上,天是由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的。”

  “在主宰之天的意义上,天不仅是世间万物的缔造者。”

  “具有人格意志的天还作为至高神统治宇宙万事万物,对人类及人类社会进行赏罚奖惩。”

  “在道德之天的意义上,天具有道德伦理属性。”

  “人特指最高统治者,普通百姓是不能与天发生感应的,只有皇帝才有与天进行感应的特权。”

  “董仲舒认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与人类社会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因此君主应该顺应天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在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显祥瑞和天降灾异是天人感应的两个基本表现。”

  “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他奉承天的旨意,代表天统治管理人类社会。”

  “天人感应实际上就是天与天子之间的感应,上天通过祥瑞和灾异的现象来显现自己的意志。”

  “君主如果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显祥瑞以示嘉奖。”

  “而灾异与祥瑞相对,指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坏的兆头,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等。”

  “当统治者不遵循天道之时,上天首先降下灾害以示谴告。”

  “如果仍不知省悟,上天则生成怪异来警惧。”

  “再不知道改变,就会出现伤败的情形。”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确立了儒学在国家统治思想与意识形态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汉代大一统提供了时代特性与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落实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

  “此思想不仅为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为儒生集团防止君权过度歪曲保留了一个思想工具。”

  “此外,天人感应思想还影响了汉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臣、子、妻应该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是由天决定的,用以保障实行三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伦理准则,是宗法制封建等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代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三纲五常逐渐凝固和僵化。”

  “从历史意义层面来看,三纲五常经过董仲舒的论证。”

  “完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和确立,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规范化。”

  “三纲五常的纲纪规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据此构建了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模式,为其后约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思想统治基础。”

  “三纲五常的道德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纲与五常二者相互结合,构建出中国封建道德体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涉及宗法制封建社会中的国家政治生活关系,家庭中的伦理生活关系,在客观上解决了政权、夫权、父权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仁、义、礼、智、信五常涉及人际交往的关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解决了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问题。”

  “三纲五常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纲领,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分与重要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是在思想上消灭诸子百家思想,而是吸纳消化吸收融合到儒家思想。

  汉初的无为而治,虽然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

  但也正是因为无为,儒家和道家争论不休,中央和地方貌合神离,来自匈奴的威胁越来越大。

  大汉王朝在思想上、制度上、外交上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这一切都交到了汉武帝手上。

  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必然不甘心无为而治。

  这就需要一套权威的思想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武帝的野心。

  窦太后一去世,早已按耐不住的汉武帝立即诏令全国寻天下名士,问治国良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和他的天人三策横空出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三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尊王攘夷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高祖皇帝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靠的是武力夺取政权。

  但是他却认为,高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因为生下来就是当皇帝的命,这是天意的安排。

  当然,并不是他说一句君权神授老百姓就会认可的。

  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他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等观念,结合儒家的自然法则和人规范,进而引出天子受命于天的核心观点。

  他还强调,天道体现于人间,其实质就是三纲五常。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他又强调天人感应。

  皇帝受命于天治理人间,如果做的好,老天就会降下祥瑞。

  如果做的不好,老天爷就会降下天灾示警,约束皇帝的德行。

  而到底什么才是祥瑞,什么才是灾变,这些祥瑞和灾变又预示着什么。

  最终解释权又都掌握在儒家手中,进而形成儒家士大夫和帝王之间的思想共识。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解决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治的问题。

  汉初分封所产生的历史问题,让每一位皇帝头疼不已。

  高祖通过逼诸侯造反剪除异姓王,文帝通过打压诸侯分化同姓王,景帝通过削藩压制诸侯王。

  到了武帝这里,再也不用搞什么阴谋阳谋。

  直接来一句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回诸侯王的封地。

  彻底将先秦时期裂土封侯的旧思想扫进历史垃圾堆,一举解决地方诸侯问题。

  真正做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决的是意识思想问题。

首节 上一节 46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