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70节

  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固然精彩,但社会上的声音多了,老百姓就会陷入茫然而不知接下来的道路该往何处走。

  只有统一了思想,社会才能安定下来,才能接着向前发展。

  所以,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统一教化人们的思想。

  同时要求统治者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教化百姓,进而实现礼乐太平。

  很显然,他主张的儒术已经和几百年前的孔孟之道大相径庭了。

  相较于孔子执着于恢复早已不合时宜的周礼,他与时俱进,充分吸收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的精华。

  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契合当下时代背景,满足帝王统治需求的新儒学,是哲学思想和统治理念的完美结合。

  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还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建立大一统的政权、维护长期统治十分有利。”

  “于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博士,并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博士,儒家经典成为皇帝钦定的教科书。”

  “之后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即可到朝廷当官。”

  “从此,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经典,便成为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这一变化,在中国的文化变迁中一方面把布衣孔子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圣人。”

  “另一方面,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这一政策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

  “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

  “其次,该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巩固了大一统帝国的局面,并影响了汉代人才的选拔和汉代经学的产生。”

  “但同时,这一政策也导致了教条主义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李世民:汉武帝选中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主导思想,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在他看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正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是一种趋向于中和的思想。

  儒家思想既不像秦朝时期采取的法家思想那样严刑峻法,也不像汉初采取的道家思想那样无为而治,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

  因为秦朝距离汉武帝时期并不遥远,这就使得这个观点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秦朝虽然横扫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但是战时成为法宝的法家思想在太平时期就显得过于严厉了。

  正所谓乱世用重典,而到了治世如果还用重典,那无疑会遭致百姓的反对。

  法家思想太过严厉不行,温和的道家思想也不行。

  为了缓解天下疲敝的局面,也为了同秦朝的残暴统治划清界限,汉初时选择用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思想治理国家。

  经过了数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了久违的喘息,国力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这种思想带来的弊端也同样明显。

  由于倡导无为而治,地方封国日益强大,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也逐渐下降,直至到汉景帝一朝爆发了七国之乱。

  而在中央,帝王的权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在各种势力的交织影响下,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力。

  而儒家思想则介于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二者之间,使汉武帝在避免前车之鉴的同时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其次,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理念有利于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巩固和加强。

  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之一就是君权神授,皇帝作为天子拥有无可辩驳的统治地位。

  天下臣民接受皇帝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无比荣耀的事。

  而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经过汉朝皇帝的宣传同君权神授的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构成了教导百姓忠君爱国的理论基础。

  这一切都完美地契合了汉武帝想要达到的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目的,使得天下臣民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从内心里接受了思想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初衷在于加强皇权,以便维护刘汉皇室的统治。

  最后,汉武帝的个人意愿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董仲舒提出的这一思想主张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迅速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以窦太后为首的崇尚黄老之道一派人的极力反对,一大批支持儒学的大臣被打压。

  但是羽翼已丰的汉武帝,正好借此机会开展他的抗争。

  直至窦太后逝世后,汉武帝再也没有顾忌,支持儒家思想的一派再度崛起。

  而包括黄老思想在内的其他思想学说则被一律排除在官学之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之后的上千年中再也没有被动摇过。

  汉武帝在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这其中既有治乱除弊后的百废待兴,又有黄老思想影响下的皇权削弱。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要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成就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就要改变这一现状。

  变革的措施和方法包括很多种,而在这其中起到统领作用的,体现在思想层面上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主导思想,有着多重而复杂的原因。

  其中既有个人的喜好,也有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政治需要,还有秦朝和汉朝初期采取其他思想所造成的不利局面的前车之鉴。

  但归根结底,这是基于当时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汉武帝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武帝做出的这个选择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第331章 宋代:程朱理学

  自从汉武帝推崇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儒家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也有遭遇低谷期。

  在五代十国时期,遭遇了百年的天下大乱。

  于是佛道两家兴盛,儒家走向衰败。

  自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儒家才开始有所起色。

  一直到宋朝,程朱理学的诞生,儒家才迎来了大发展。

  儒家发展的第三阶段,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程朱理学促进了儒家的繁荣。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北宋开始兴起成为官方显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统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形态。

  虽然程朱理学曾一度繁盛,但由于古代统治者对其进行扭曲等原因渐渐走向衰落,因此从古至今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局面。

  程朱理学的相关争议也是接连不断,其中主要有两个争议点。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以及程朱理学中对妇女的精神枷锁内容。

  程朱理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用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因此得到了独尊的正统地位。

  宋朝后面的各朝统治者,也将程朱理学做为挽救国家危机的思想武器。

  “在唐代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五代十国分裂之后,建立起了赵宋政权。”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避免割据分裂,在军事、政治、财政各方面都采取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当时全国范围的经济得到发展的基础之上,北宋的中央朝廷的统治力量强化了。”

  “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也就更加加重,阶级矛盾也就日益加剧。”

  “北宋朝廷,对内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对外却采取了忍辱退让的政策,每年以大量的岁币送给北方辽国的统治者。”

  “这也加重了对老百姓的剥削,同时大官僚大地主进行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深刻化。”

  “赵宋封建统治集团,在加强政治上的统治之外,更注重加强思想上的统治。”

  “隋唐时代的佛教唯心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之一。”

  “黄巢起义的农民战争,扫荡了唐代门阀世族的残余势力。”

  “庶族地主得势以后,又分化出了有封建特权的官僚地主阶层。”

  “官僚地主虽然和过去的门阀世族情况不同,但是它们实际上代替了门阀世族的统治地位。”

  “宋代的封建官僚士大夫,为了调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

  “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终于发明出一种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理学是以反对佛学、道学的姿态出现的,一方面指责了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

  “另一方面又从佛教与道家思想那里吸取许多观点,作为丰富自己哲学体系的养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佛教与道家的一种融合。”

  “理学是儒学经历了魏晋、隋唐时期道、释二家思想的挑战和激荡之后,其主流地位重新确立和发扬光大的时期。”

  “北宋年间学统四起,理学在此间亦迅速兴起。”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形成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即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朱熹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派为闽学,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宋儒对儒学的创造性重建,突出地表现在消融了佛教禅宗的心性论。”

  “把做圣贤的工夫,即挺立道德的主体性放在了第一位。”

  “理学的重建,是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台的产物。”

  “不仅使儒学重放光彩,而且进一步确立了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杰出代表的地位。”

  王安石:程朱理学之所以能够兴盛,是特定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唐五代以后,政治风气腐化,时有杀戮现象出现。

  加上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分裂。

首节 上一节 47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