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80节

  “孟子晚年时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魏惠王年轻的时候,干得还不错。”

  “魏国在魏惠王的领导下,曾经打败过韩、赵、宋三国,迫使三国来朝拜。”

  “魏惠王还是各路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率领诸侯朝见过周天子。”

  “不过,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况愈下了。”

  “魏国东败于齐国,太子都牺牲了。”

  “西边又割让给了秦国七百里土地,为了避风头,不得不把都城迁到了离秦国远一些的大梁。”

  “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

  “所以,孟子来魏国时,魏惠王询问孟子有没有什么富国强兵的好办法。”

  “孟子很不高兴,直言不讳的指责魏惠王何必说利呢?”

  “并且明确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争着要牟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牟利确实是一些祸乱的开始,孟子给出的药方只有仁义罢了。”

  “当然,孟子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对一开始就谈利益。”

  “魏惠王听了孟子所说的,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讲仁义了。”

  “比如,河内遭了饥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了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饥荒的时候,也是按同样的法子办的。”

  “其他的国君,可都没有像他这么为老百姓着想的。”

  “但是,他们的百姓并没有减少,他魏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加,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孟子比喻道,两军对垒,战鼓刚敲响,双方刚交战,一方就弃甲而逃。”

  “有个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个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货色。”

  “所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你魏惠王只是没有别的诸侯那么黑而已。”

  “魏惠王死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孟子对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来就不像是一个国君的样子。”

  庄子:孟子空谈仁政治国,缺乏实际操作性,不受各诸侯王待见也是情理之中。

  魏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这个曾经在战国中前期属于强国,可惜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对于孟子的到来,魏国国君魏惠王对此相当欢迎,希望孟子能帮助他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

  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

  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魏惠王仁者无敌。

  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

  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花,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无敌于天下。

  至于土地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

  这和商鞅见秦孝公提出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

  所以对孟子的治国主张,魏惠王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

  孟子的大弟子就对此询问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

  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天下无敌,齐楚虽然强大也不用惧怕。

  这话回答的确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记了,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

  当时春秋的宋国国力还算尚可,尚且最后惨败告终。

  而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对策。

  这种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诸侯国国君束之高阁了。

  “孟子后来又去了齐国,当时是齐宣王在位。”

  “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兴趣,于是推脱寡人有疾。”

  “此外,齐宣王告诉孟子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乐,就喜欢听世俗的靡靡之音。”

  “总之,他觉得孟子说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对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孟子也有一套说辞。”

  “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可以举起三千斤重,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鸟的细毛,但是看不到一车柴火,大王肯定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举。”

  “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看。”

  “不实行仁政也是一样,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

  “各路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讲求实际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罚、薄税赋,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

  “对于国君普遍关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极为反感。”

  “孟子曾说善于打仗的人,要给予最重的刑罚。”

  “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要给予次一等的刑罚。”

  “强令百姓垦荒种地的,要给予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主张学习尧舜禹那一套,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

  “虽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

  “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

  “《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也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称。”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致于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孟子对国君普遍缺乏应有的礼数,和国君对其的尊敬礼待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体而言,各国国君对于孟子都是相当尊敬优待,即使他们对孟子的主张思想不予采纳。

  比如齐宣王,拜孟子为客卿,出门时安排随从数百人,待遇是没得说了。

  然而,一次齐宣王派人请孟子次日上朝议政。

  孟子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结果第二天却跑去别人家里吊丧。

  世人认为孟子不应该如此对待齐宣王,但孟子却压根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尊敬齐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节。

  此外,孟子有时面见齐宣王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还说自己是在磨磨齐宣王的性子。

  儒生认为这是孟子不畏君权、极具风骨的表现,但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中华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孔子本人也很重视礼。

  且不说是国君,哪怕是一个对你优待尊重的普通人,也应该以礼还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出名士派头,给国君们难堪。

  这也是遇上了齐宣王这样宽宏大量的国君,还有尊重士人的战国时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会给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

  总是孟子的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孟子除了对国君缺乏礼数,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人无法认同。

首节 上一节 480/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