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48节

  “助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可谓贡献卓著。”

  刘彻:李悝成功解决了魏文侯三个问题,使得魏国的国力极为强盛。

  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关于经济改革的灵魂三问。

  如何把国家的财富做大?如何建立划分财富的规则?如何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

  在李悝看来魏国必须重农,提高粮食产量才是王道。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须保护好百姓,才能稳定魏国的基层,粮食、兵源也会滚滚而来。

  李悝为解决这个问题,颁布了尽地力和平籴法的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让土地最大程度地进行产出,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

  所谓平籴法,就是官府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在饥荒时卖出粮食,用来平抑粮价。

  李悝通过尽地力和平籴法,解决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财富做大了,就要解决魏文侯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分财富。

  法家的核心是强化君主的权力,国君大权独揽。

  在魏国只有国君一人说了算,决不能出现春秋时卿大夫犯上作乱的情况,所以分财富的人必须是国君。

  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

  若想要获得财富,就得凭借实力,不再凭借出身。

  李悝这一举措彻底颠覆了春秋时期的治国理念,从此唯才是举政策在魏国乃至整个战国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毕竟有一些人对李悝的财富分配规则不满,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个问题,怎么惩罚这些人。

  于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经》来惩治这些人。

  《法经》是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法典,并不是即兴创造的。

  而是李悝结合前人与自己执政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有了《法经》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决了魏文侯的三个问题,让魏国实力突飞猛进。(本章完)

第369章 名圣邓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邓析作为名辩之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律师的鼻祖。

  邓析创造了竹刑,使国家的成文法律便于流通,这也是导致他被送上断头台的主要原因。

  但在中国法制史上,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素质极高的律师,第一个私人法律教育家,第一个明确宣告反对礼制的思想家,第一个私家法典的起草人,第一个为法律献身的持不同政见者,邓析无疑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邓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是名辩之学的创始人。”

  “同时身兼郑国大夫,又深受百姓爱戴与信任。”

  “邓析口才十分了得,擅长诡辩,在郑国很出名。”

  “同时深谙郑国法律,在民间为百姓打赢每场官司。”

  “于是又赋与了邓析另一个身份——讼师,是现代律师业的鼻祖。”

  “邓析创造了竹刑,使国家的成文法律便于流通。”

  “百姓不再受‘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压迫,但这也是导致邓析被送上断头台的主要原因。”

  “邓析是郑国大夫,跻身于贵族上流社会,这样的生活令很多人羡慕不已。”

  “邓析本应珍惜这样的生活,积极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

  “但他却是个异类,偏要反其道行之。”

  “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邓析就是那个时代选择的人。”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割地称王。”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不聊生。”

  “礼制对人们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开始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因此出现两种代表思想的冲突,一是子产,二是邓析。”

  “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官,同时也是邓析的上级。”

  “子产是贵族利益的维护者,没有改革旧的礼仪制度,只是进行了改良。”

  “由此出现了铸刑鼎,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子产对待周礼则是批判否定,因此与子产的观点相反,并且触犯了阶级贵族的利益。”

  “那些贵族必然会眦眦必报,只是未抓到时机,但却埋下了祸根。”

  “邓析作为郑国大夫本应听命与上级的指令,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

  “但却和作为上级的贵族处处作对,走向了统治者和贵族利益的对立面。”

  “名家,被很多人认为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

  “邓析作为名家的大佬,嘴上功夫更是了得。”

  “名家就如同今天的诡辩,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

  “还让别人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邓析不仅口才绝,而且还很博学。”

  李悝:子产和邓析对律法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春秋中后期,礼乐崩坏。

  礼制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法治开始被引入到国家的实际治理中。

  当时郑国子产铸刑于鼎,是为了方便民众掌握法律,以免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违反法律。

  但是铸在鼎上的更多是具体的刑法规则,而没有具体的刑法解释。

  这就让刑法具有不确定性,中间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另外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具体的刑法规则,这也让人有了可乘之机。

  子产作为郑国的执政大臣,出台法律之后就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国家的其他方面,所以就给了邓析机会。

  有一次,一个郑人的家人被告了。

  于是就前往查询看自己的家人是否犯了罪,但是到了地方又搞不清楚。

  恰好邓析在此,邓析听完他的讲述就告诉他,他的家人没有罪。

  不过这个郑人不是很相信,邓析就告诉他自己可以帮他将官司打到底,不过要交钱。

  最后郑人交了一件衣服,邓析利用他的诡辩论帮助他将官司打赢。

  邓析打赢之后,郑国人逐渐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人专门帮人打官司,而且胜算非常高。

  于是郑人遇到官司纷纷找邓析,让邓析着实富了起来。

  不过邓析这么一搞,就破坏了子产铸刑于鼎的初衷。

  毕竟邓析帮人打官司是要收钱的,那么就是谁给的钱多谁就更有可能胜出。

  当时的首席大臣就想杀掉邓析,不过被子产劝阻了。

  因为子产看得更远,子产知道刑法确实简陋有漏洞。

  现在有人利用其中的漏洞,正好也可以节省时间直接将漏洞修补了。

  “深谙郑国法律制度之后,便开始大显身手,帮助平民百姓打官司。”

  “并且打的每场官司都能打赢,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一个著名的讼师。”

  “并且邓析学孔子一样,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但与之不同的是邓析教授的法律知识,传授他所理解的法律知识。”

  “这样法律的萌芽在邓析那个时代出现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律师的祖师爷就是邓析并非无道理。”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并非无道理。”

  “邓析的一系列举动在民间声名鹊起,传到统治阶级和贵族耳里。”

  “他们便按奈不住,因为他们就像一个守财奴。”

  “怀里揣着很多的钱,却要时刻提防别人偷他们的钱一样。”

  “在他们眼里,邓析便是那个会偷他们钱的人。”

  “因为邓析能言善辩,会煽动民心,社会动荡,不利于统治。”

  “在古代,法律一直处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因为统治者认为法律如果只掌握在贵族手里,不公布给百姓,那么它的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而百姓永远不知道法律的内容就会安分守己,谨慎处事避免受到刑罚。”

  “但这样只有贵族垄断法律,随意决定百姓生死的局面被两个人打破了,这便是子产和邓析。”

  “子产是第一个将郑国的法律制度刻在鼎上,这一举轰动了春秋各国。”

  “当时的君主认为,铸刑鼎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们害怕百姓知道了刑法典,滋生讼争之心,就没有了传统礼制的约束。”

  “害怕百姓会引用刑法典的内容据理力争,抛弃传统的礼法制度,将会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事实的真相,子产只是将国家的刑法大概铸在鼎上。”

  “毕竟子产作为一个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谋臣,首先必须要考虑到统治者的利益——怎样巩固统治。”

  “因此会留下很多空白未铸造,再者鼎笨重多有不便之处。”

  商鞅:作为第一个为法律献身的持不同政见者,邓析无疑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邓析彪炳史册的伟大事迹,就在于他敢于私造竹刑。

首节 上一节 548/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