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96节

  第一步配料,以高梁为原料,稻皮为辅料,合理配料可以促使糖化发酵完全,也是保证白酒生产的基础。

  第二步蒸煮糊化,将醅子、原辅料按比例掺拌均匀,装甑要轻撒匀铺,上汽均匀,使充分糊化,达到熟而不黏。

  第三步扬冷降温,精子蒸熟出甑,用扬精机打散,迅速降温。

  第四步加曲加酒母加水,料酷达到适宜温度,即可加入麸曲、酒母、水,翻拌均匀,再用扬楂机打散,入池发酵。

  第五步入池。

  第六步发酵管理,发酵期四五天,每隔十二个时辰检查一次池温,结合化验数据,掌握发酵规律,指导生产。

  第七步出池蒸馏,将发酵成熟的酒醅挖出,分层出池蒸馏,酒受热蒸发之后,遇到釜锅中的冷水就冷却液化形成白酒。

  第八步贮存,酒头、酒尾单独存放,二锅头原酒贮存十五天以上,经检验和品尝合格,勾调后再贮存七天,便可过滤灌装。】

  视频中的每一步讲解都有实物参照,让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二锅头的酿造过程。

  视频播放完后,朱棣虽然看不懂其中的一些环节,但不妨碍他一脸欣喜。

  他知道自己是看不懂,但北京城的那些酒商可以看懂。

  北京二锅头是一个好东西,他中午吃饭的时候还喝了点。

  现在二锅头的酿造工艺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人去酿造,看看出来的二锅头和直播间抢购的二锅头有何区别。

  虽说视频播放完后,大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二锅头的酿造工艺。

  但酿造出的第一壶酒必须是他北京城出来的,如此才配得上北京二锅头的名号。

  “太子,让你找的人找来了吗?”

  朱棣瞅了瞅一旁的朱高炽,看到太子都快胖成球了,他就一脸无奈。

  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让太子减肥,可不知怎么回事就是减不下来。

  “父皇,你已经到了,都在候着呢!”

  “嗯,把他们叫过来吧!”

  朱棣摆了摆手,让随身太监去宣人过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五个商人打扮的员外被带到朱棣跟前。

  这五人是北京城最大的五个酒商,朱棣把他们找来也是为了二锅头的事。

  “刚刚天幕播放的二锅头酿造工艺视频,想必你们也都看到了,按照上面的法子,二锅头做得出来吗?”

  五人诚惶诚恐的齐声回答道:“陛下,小人做得出来。”

  他们五人沉浸酿酒几十年,对酿酒已有相当高的造诣。

  再加上二锅头的酿造工艺也不复杂,以他们的实力很轻松就可以酿造出来。

  只是最后酿造的二锅头是不是和北京二锅头一样的口味就不能保证了,毕竟影响口味的因素很多。

  第一次酿造的话,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有些差异。

  听到五人的保证,朱棣倒是很高兴。

  “伱们五人尽快酿造出二锅头,谁家的二锅头质量最好,朕亲自给二锅头赐名,就叫永乐二锅头。”

  原本要叫北京二锅头的,可一想这个名字不够有代表性。

  还是永乐二锅头好听,而且也能让以后的人知道二锅头是他永乐朝的东西。

  五个商人激动不已,连连叩谢皇恩。

  要是可以拿到皇上御赐的名字,那就发达了。

第115章 安史之乱

  随着晚上直播时间的临近,大唐的多位皇帝已经做好准备。

  李世民把所有的重臣都叫过来了,一是为了抢购今晚的商品拍立得。

  虽然不知道拍立得是什么东西,但只要是后世的商品,那就是好东西,抢到不吃亏。

  另一个原因,就是今晚主播要讲安史之乱的话题,把重臣都找来好好听听安史之乱。

  从之前天幕播放的视频中,他已经知道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让他很是费解,重孙李隆基开创大唐开元盛世,让大唐的强盛达到历史之最。

  这样看的话,李隆基应该很有能力才对,怎么就把好好的大唐盛世糟蹋成这样了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等会好好听听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命人把桌子椅子搬到大殿外面,她端坐在椅子上,喝着茶水静等直播开始。

  今天主播要讲的话题正是她感兴趣的,她倒要看看那个抢走皇位的好孙子李隆基都干了什么事,以至于发生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

  她在之前看到后世人一提到李隆基,就巴不得李隆基死早点。

  那时,她就大致猜得到是怎么回事了。

  前期开创大唐开元盛世,把大唐带到巅峰,后期致使安史之乱发生,让大唐一下子急转直下。

  大唐在李唐子孙的统治下由盛转衰,让她颇为看不起,忍不住冷嘲热讽。

  她虽说没有带领大唐走向盛世,但也没有把大唐带向衰落吧!

  自从她当上女帝,不知道多少人明里暗里的反对,认为她会葬送大唐江山。

  如今看来,葬送大唐江山的不是她,而是李唐子孙。

  想必武周的臣民看了主播介绍的安史之乱后,会清晰的认识到,武周在她的统治下绝对要比李唐子孙强太多。

  如果她所料不错的话,今晚过后,天下臣民对她的统治会更加顺从。

  李隆基为了今晚的直播,把满朝文武大臣全都叫来了,好好听听安史之乱是怎么一回事,以便可以找到对策避免重蹈覆辙。

  甚至于,他已经安排好了禁军,等会随时准备拿人。

  从之前的历史罪人榜视频中,他已经知道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安禄山和杨国忠,并且已经把两人关进了大牢,不日就要问斩。

  但他非常清楚,安史之乱既然可以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其中牵涉到的人物肯定非常多。

  他今天倒要好好看看,在安史之乱中,哪些是忠臣,哪些是奸臣。

  想到此处,他不露声色的环顾下方,目光从每一个大臣脸上掠过。

  晚上七点一到,苏晨准时和大家见面。

  李隆基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一旁的杨玉环紧紧握了握他的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准时观看直播。”

  苏晨精神饱满的开启直播,热情的和各位历史大佬打招呼。

  感受到各朝大佬的热情后,苏晨直接进入今天的直播主题。

  “昨天大唐玄宗陛下向主播询问安史之乱的问题,现在主播就给玄宗陛下解答,唐玄宗时期的大唐臣民可以好好听一听。”

  此话一出,不管是唐玄宗,还是这个时期的大唐臣民,纷纷竖起了耳朵。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动乱,其持续时间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月,历时七年。”

  “因为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以被称为安史之乱。”

  听到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之久,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纷纷感到震惊。

  一个动乱持续七年,可想而知对大唐造成了何等巨大的伤害,也难怪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现在他们总算是深切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危害。

  当然了,要数最震惊的,还得是唐玄宗时期的天下臣民,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场持续七年的战乱是怎样的。

  他们这些人出生在和平安稳的时代,生活在大唐最为繁荣的时代,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乱。

  现在告诉他们,不久后发生的安史之乱整整持续了七年,这种令人绝望的场景光是想一想就头皮发麻。

  甚至不少大唐臣民当众恸哭,不愿意自己遭受如此苦难,也不愿意大唐遭此劫难,他们只想要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

  李隆基在得知安史之乱持续七年时,整个人已经失魂落魄,双目无神,仿佛被人抽断了脊梁骨。

  周围的大臣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发出丝毫动静。

  他们知道陛下现在正在气头上,千万不能惹得陛下不快。

  别说是他人了,就是他们这些文武大臣也想不到安史之乱持续七年。

  李隆基之前一直以为安史之乱最多只是持续一两年,然后就被大唐平息了。

  如今看来,他太天真了,严重低估了七年安史之乱对大唐造成的危害。

  直到这一刻,他终于幡然醒悟,明白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历时七年,这个时间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大唐境内发生七年战乱,哪怕大唐再如何繁荣,也会被战乱毁得支离破碎。

  一想到他费尽千辛万苦打造的开元盛世被七年安史之乱给毁了,他整个人气得直发抖,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般气愤。

  那是他的半生心血,那是他的开元盛世,那是他的万国来朝,那是他的巅峰大唐。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开元盛世还在,安史之乱没有发生,一切还来得及。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他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主播说的这句话。

  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他之前还一直奇怪安禄山发起的叛乱为什么叫安史之乱,如今搞清楚了,原来漏了一个史思明。

  安禄山和杨国忠被他打入天牢,这个史思明也不能放过。

  李隆基:来人,即刻捉拿叛贼史思明。

第116章 杨贵妃之死

  大唐时期的古人脸色各异,但苏晨的讲解还在继续。

  “天宝后期,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疏于朝政,唐朝政治昏暗,百姓多有流离失所,在募兵制施行后,边境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张,形成割据势力。”

首节 上一节 96/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