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97节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起兵,攻下唐朝多地,在攻下洛阳后自立为帝。”

  “唐玄宗得知后,下令平叛,但洛阳、潼关等地接连失守,安禄山大军进逼长安,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逃亡蜀中,途中禁卫军发动兵变,史称马嵬兵变,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听到这里的时候,杨玉环整个人傻了眼,呆滞的看向李隆基。

  她怎么也想不到,这里面还有她的事。

  她想不通这和她有什么关系,禁卫军为什么要发动兵变杀害她。

  哪怕安禄山认她为干娘,可安禄山造反和她也没关系啊,她是不可能指示安禄山造反的。

  难道就因为安禄山造反,就要迁怒于她,想要杀她泄愤?

  还是说是因为杨国忠的原因,禁卫军才要杀她?

  她记得很清楚,之前天幕播放的视频有提到过,安禄山和杨国忠是历史罪人。

  她平时素有听闻杨国忠所干的肮脏事,说杨国忠是历史罪人也说得过去。

  可就算这样,要杀就杀杨国忠就好了,为什么要牵连她呢?

  她和杨国忠虽说都姓杨,可并不是兄妹关系。

  她和杨国忠是同一个太祖父,可也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门远亲罢了,她家和杨国忠家从来都没有来往过。

  她和杨国忠不熟,从来没有帮助他什么。

  杨国忠能够发迹,成为朝堂的重臣,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她的二姐虢(guo)国夫人在皇上身边吹风。

  她只知道唱歌跳舞,从来没有干涉过朝政,可却落得那般下场。

  这一刻,她感到无比的委屈,还有心寒。

  她不过一个女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干预国家大事,更何况是颠覆大唐的战乱,为什么要把安史之乱的罪名怪罪到她头上。

  杨贵妃:陛下,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和杨国忠干的,和臣妾没有关系,臣妾冤枉啊!

  杨玉环一边说着,一边哭得梨花带雨,把李隆基看得心疼死了。

  李隆基:爱妃不哭,有朕在,没有人能够伤害你,现在不会再有安史之乱了,爱妃你也不会被杀了。

  李隆基一把把爱妃搂进怀里,轻轻抚摸着脑袋不停安慰着。

  他很清楚,爱妃是遭了无妄之灾,完全就是被杨国忠牵连到了。

  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杨国忠,他猜测是禁卫军杀了杨国忠后,害怕被爱妃记恨,这才一并杀害了爱妃。

  不过好在历史轨迹已经改变,安禄山和杨国忠早已被他打入大牢,他也已经派人去抓捕史思明,安史之乱再也不会发生。

  因此,他的爱妃也不会遭遇马嵬兵变,他将永远和爱妃在一起。

  “马嵬兵变后,时为太子的李亨在灵武称帝,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复失地。”

  “安史叛军发生内乱,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再次攻下洛阳,之后同样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唐朝军队则接连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宝应元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接连击败史朝义。”

  “广德元年败退后的史朝义想向北去奚和契丹,但被唐军追到,最终自缢而死,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唐朝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极大的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势力在战乱中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李世民的脸色颇为难看,虽然安史之乱不是发生在他的时代,可他作为大唐的太宗皇帝,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耻辱。

  安史之乱,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

  他怎么也想象不到居然就是这四个败类造成大唐境内七年战乱,让大唐盛世急转直下。

  要是什么枭雄人物,他心里还好受点。

  可这四个败类都是什么垃圾货色,安庆绪先杀了老子安禄山,接着史思明杀了安庆绪,然后史朝义杀了老子史思明。

  可偏偏就是这些大逆不道的败类,硬生生祸害了大唐七年,彻底把大唐盛世祸害没了。

  这一刻,他真切的感受到李隆基晚年有多么昏聩,居然连这四个人渣都收拾不了,还把大唐盛世葬送进去了。

  这时候连他都想让李隆基早点死,免得把他留下来的盛世大唐祸害得不成样子。

  李世民:@李隆基,这个皇帝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早点让位。

  李隆基:隆基谨记太宗皇祖父的教诲,请皇祖父放心,隆基必不会让安史之乱的惨剧重现大唐。

  李隆基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太宗当着全天下臣民的面批评他,让他面子有些过意不去。

  可他知道,这都是他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太宗的批评教育也没错。

  不过这一次,既然知道了原先的历史,那么他绝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只要把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除掉,没有了安禄山、史思明、杨国忠的威胁,那么大唐的危机可以祛除大半,剩下的需要他慢慢根治。

  他还注意到一点,主播说过藩镇割据势力在战乱中越来越强大,这一点让他忧心忡忡。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在大唐掀起惊涛骇浪,就是因为他们作为节度使,手中的权力太大,已经形成了藩镇割据势力。

  在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全国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严重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

  趁着现在藩镇割据势力还没有做大,一切还来得及,还在他的掌握之中。

  他已经暗下决心,要尽快解决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以免尾大不掉威胁朝廷。

第117章 无罪释放

  原本很多大唐臣民内心惶恐,极度害怕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重现世间,给大唐天下百姓造成灾难。

  但现在听到大唐玄宗陛下亲口对太宗陛下做出的承诺,大唐天下臣民终于是松了口气。

  李隆基把大唐带到盛世巅峰,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也正因为大唐百姓过上好日子,民族自信心极度强大,所以大唐百姓对李隆基是很信服的。

  现在他们敬仰的玄宗陛下公开承诺,说不会让安史之乱的惨剧重现大唐,他们相信陛下一定会做到的。

  李隆基:主播,朕想请问一下,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清晰认识到安史之乱背后的原因,他才能做相应的布局一一化解。

  苏晨思索片刻后,把学者总结的四点原因告诉了李隆基。

  “主播从四个方面说一下安史之乱的原因,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叛军来说明。”

  “先说政治因素,据历史记载,唐玄宗统治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臣和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独揽大权,排斥了李适之、韦见素等正直有才的大臣,天宝年间制造了韦坚、杜有邻、杨慎矜等冤狱。”

  “杨国忠接任李林甫的宰相之位后,同样是妒贤忌能,骄纵跋扈。”

  “安禄山被提拔为三镇节度使后,自恃唐玄宗的恩宠野心逐渐膨胀,与杨国忠产生矛盾,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此刻的李隆基只有无尽的懊悔,原来这一切都是他识人不明造成的。

  他提拔重用的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全都辜负了他的信任,因为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他并非没有看到,只是没有在意罢了。

  他相信有自己在,可以摆平一切,随时可以把臣子之间的矛盾按压下去。

  可如今看来,他自信过头了,最终还是让局势失控,进而引发安史之乱。

  他深吸一口气,安禄山和杨国忠已经被拿下,因他们两人争权夺利引起的安史之乱也不会爆发。

  不过还没完,朝堂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首先就是宰相李林甫,正是因为此人和安禄山同流合污,才给了安禄山发展壮大的机会。

  而且按照后世人的说法,李林甫排挤了李适之和韦见素等正直有才的大臣。

  不仅如此,韦坚、杜有邻、杨慎矜等人被冤入狱也是李林甫一手造成的。

  李隆基:来人,将李林甫拖下去,押入大牢。

  李林甫:陛下,臣冤枉啊!

  李隆基现在看到李林甫就心烦,哪里还愿意听他喊冤,当即就让侍卫把他带下去了。

  李隆基:传朕旨意,将韦坚、杜有邻、杨慎矜三人无罪释放。

  周围的群臣:陛下圣明!

  处理完李林甫后,李隆基安心不少。

  经此一事,朝堂的矛盾将大为减缓。

  不过,他也知道还不能松懈,光解决李林甫一个人还不够,还要彻底肃清朝堂。

  “从经济方面分析,大唐初期实行均田制,给官员和百姓都分了土地,极大的推动了唐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全国可耕荒地的减少,均田制逐渐被破坏,贵族、官僚、富商等兼并土地的现象愈发严重。”

  “与此同时,百姓赋税沉重,天宝时期农民需要缴纳繁重的税赋,导致逃户激增,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逃税和活命四处逃散,据记载天宝时期的逃户总数超过五百万。”

  “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些失去土地的逃户纷纷加入叛乱,导致战乱一直持续七年之久。”

  看到五百万的逃户,李隆基倒吸一口冷气,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这怎么可能呢?他的开元盛世一片繁荣的景象,怎么会有这么多无家可归的人呢?

  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他的盛世大唐万国来朝,繁荣昌盛,不可能有逃户,更不可能有五百万之多。

  他身处繁华的长安城,从未见过这么多逃户,也从未听说过这么多逃户。

  突然,他愣了一下,随即想通了,全都明白了。

  不用说,肯定是李林甫粉饰太平,从不和他说逃户的事,让他误以为大唐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

  现在一切都搞清楚了,安史之乱历时七年也说得通了。

  他之前还一直震惊于七年之久,安禄山手上的叛军不可能打七年。

  原来如此,五百万逃户的话,一切都说得通了。

  他深深的懊恼与自责,自己身为大唐的皇帝,居然被奸相蒙蔽双眼,看不到底层老百姓的疾苦。

  五百万逃户的产生,可想而知失去土地的老百姓数量有多么庞大。

首节 上一节 97/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