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74节
那就连南方都还只是这个条件,所以朱棡的太原凭什么可以吃得起肉?
特别是价格低廉,太原的各大馆子,还有路边的小饭摊,都是吆喝声四起,客人满桌。
有时候味道好了,更是能让百姓排起长队,还有就是量大管饱。
所以你可以想一想,此时的太原已经不注重能不能吃得饱,反而是已经开始追求味道。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相当于家家户户都能吃得饱饭,都能吃得起饭。
就连肉食,都成了百姓生活之中最为常见的食物。
但是眼下还算是富裕的南方,许多百姓十天半个月能见一点荤油,那都已经可以偷着乐了。
足以得见,大明之太原,究竟有多么的富饶?
“这个我记得我出了本书,太原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而且我鼓励他们养殖,还是大力支持,就算是没有银子购买牲畜,官府也可以借给他们银子,让他们去购买。”
“这个我之前跟老大提过,无息贷款,为的就是让他们把日子过好。”
“所以太原的肉食,价格十分的低廉亲民,哪怕是羊肉,百姓也都吃得起。”
“毫不客气的讲,前年初期,百姓是三天吃一回肉,那是因为牲畜的产量没有提上去。”
“但现在太原除了百姓所圈养的牲畜,就连大型养殖场,我都盖了好几座,所以现在百姓拿肉当饭吃,都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产量上去了,肉的价格又低廉,百姓的日子又富足,所以对于食物的味道也是有了追求,不会像以前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能开心地手舞足蹈。”
“因为只要你稍微努努力,太原那么多工作,总能养活自己,还是那一点,只要不懒,什么都有。”
“可若是你一直躺在你家炕上,那就别指望吃饱饭了,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朱棡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自豪之色,便是道。
能让太原的百姓吃上肉,而且顿顿都吃肉,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成就。
放眼古代,只要不提后世,朱棡都足以自豪。
而且朱棡一直都在打击士绅豪强,包括当地盘根错节的势力,那他们想要压榨百姓,也根本不可能。
这也就使得太原的生活节奏很慢,烟火气息很足,家家户户都饭菜有余香,孩子也是欢声笑语。
对于这一幕,哪怕朱棡是铁石心肠,也会升起一抹动容之色。
至于什么是科学养殖,也就是结合了后世的那一套,针对于眼下的大明,所编撰出来的养殖论。
说白了,从选种、避免近亲繁殖、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饲养。
包括健康管理、适当运动、季节性管理、繁殖管理、还有就是数据保存。
无外乎就是这么几点。
但哪一项不是朱棡的心血?
毕竟从来都没有人走过的一条路,更何况朱棡只是明白,还不能做到一定能成功。
因为这要根据时代的不同性,然后再去加以完善,方才能创造出有效的科学养殖法。
而这条路究竟有多苦?
究竟付出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还有多少次的实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想到此处之时,朱棡的脸上又是升起一抹苦笑之色。
如果不是为了这天下的百姓,他的日子会过得很好,也不用上马杀敌,下马治国,为了百姓,更是事必躬亲,宵衣旰食,夜不能寐。
所以比起朱元璋,太原的那几年,虽然成就感颇多,但这日子也是一点一点好起来的,并非是一蹴而就。
但也得好好感谢一下草原老铁,要不是他们的无私无畏,太原完成改革,可能还要再往后推迟几年。
毕竟对于太原的城市建设,草原老铁们可是出了大力,光是这一点,草原老铁就是厥功至伟。爱丫爱丫。
第144章 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牲畜,太原更是有好几座大型养殖场。”
朱元璋面对朱棡的说辞,微微张了张嘴巴,眼中更是没有生起任何的激动之色。
相反,此刻的朱元璋还升起了一抹自卑。
耕牛、羊在市面上,一直都不是穷苦百姓能够养得起的。
这般说吧,哪怕是整座江南,能够养得起牛羊的百姓,绝对不超过一成。
毕竟别说他们的肉价之昂贵,就说养殖之成本,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
这就像是耕田,有一年产量不错,大丰之年,有一年产量低下,大灾之年。
所以养殖的牲畜,一旦养殖不大,就是巨大的损失。
以此就能看出,大明的百姓对于养殖牲畜,除了真的能承受起亏本的百姓,也就只有商贾之流,会以此谋利。
但想要家家户户都养得起牲畜,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可现在的太原,锦衣卫不会跟朱元璋说谎,他们也没胆子说谎,所以这就是事实。
太原的肉价低廉,牲畜行业兴起,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家家户户也吃得起。
这么一比,朱元璋这个皇帝,从头比到脚,都比不过自家儿子,那怎么能不自卑?
“所以你的这个科学养殖,也能向整座大明普及开来么?”
不同于朱元璋的自卑,朱标却是早已麻木,便是看向朱棡开口问道。
这也是朱标最为关心的问题。
但是很显然,这就是一句废话,毕竟前人已经栽好了树,那后人就可以乘凉。
科学养殖的论法,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它可以提高牲畜的存活率,还有繁殖率。
并且对于牲畜的习性,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普及大明,让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因此获利。
“废话,开创科学养殖法,为的就是向大明普及开来,要不然,这个科学养殖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这并不是为了官方拢财,而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生活。”
“因为从一开始,科学养殖法一经推出,我就毫无保留,将其全部推广给了百姓。”
“让他们家家户户都可以养得上牲畜,自给自足,吃得起肉。”
“但是......”
话说到这里之时,朱棡的脸上又是升起一抹笑意,方才继续道:“百姓们穷苦惯了,家里养得起牲畜,也会用来卖肉,补贴家用,舍不得吃。”
“这也正好促进了太原第一次的经济发展,那就是肉类的流通,且价格并不昂贵,所以百姓们都会尝一尝,这曾经让他们垂涎欲滴的肉食。”
“如此一来,百姓们往出卖,就是一整头的收益,但往回买,也不过是够一家三口一日所需,从长远看来,百姓依旧是赚的。”
“但这对于太原,就是一场革新,就是经济上的腾飞。”
“所以在以后,我便扶持了一些可控的商贾,在太原盖起了几座大型养殖场,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所需,就连军队改善伙食,都可以正常供给。”
“至于付出,不过是推动一次经济上的腾飞,可带来的回报,却是空前绝后的。”
“因为太原发展的好,所以在北方的百姓,也会加入太原,成为太原的百姓,所以人口流量巨大。”
“那养殖的牲畜,就是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可以推动向整座北方,乃至于南方市场。”
“从根本上将价格打下去,这对于百姓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福祉?”
“至于贷款,就像之前提到的购买耕田所用工具,百姓没有银子去买,那就由官府去扶持。”
“而且偌大的王府作为支柱,这对于百姓更会产生一种信服力,再加上没有丝毫利息,也可以分期付款,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这也是太原能够发展起来的最大原因,因为王府不计成本,不计较得失,一心扶持百姓,所以才能有今日之局面。”
“但若是心疼银子,太原还是曾经的太原。”
话罢,众人的脸上都是闪过一抹恍然之色。
手腕与魄力。
如果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还有极其强硬的政治手腕,这场改革也终将成为一场笑话。
这也足以看得出,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方向,何其的重要。
而一手抓的细枝末节,对于百姓而言,根本起不到实际效用。
反而是会起到相反的冲突,文武百官的埋怨与百姓依旧贫苦。
想到此处,众人的眼睛又是纷纷看向了朱元璋。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朱棡就说过,朱元璋从来不知道把握大方向,反而是只知道抓细枝末节的小事情。
而面对众人的眼神,朱元璋又是红了红脸,但一向倔强的他,此刻却是一反常态的点了点头。
这也是变相的认了错,毕竟现在看来朱元璋就算是再倔强,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决断是对的。
相反,自家老儿子的所有决断,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且让百姓的生活富足了起来。
这就足以证明,朱元璋今日就算是说破天,事实也摆在眼前。
况且跟自家这个犟种的儿子认个错,小时候又不是没干过,反正是在自己家里,又不会传出去,那就随便一点咯。
“老头,现在您还觉得开国之初所制定的轻摇薄赋,休养生息,还正确么?”
“或许在制度之初,您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都会实施轻摇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
“但他们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世家豪强不法乡里,鱼肉百姓。”
“就像是在这天子脚下,您的目光所及,最低也是四品大臣,能让您记住名字的大臣。”
“要么是殿中老臣,要么就是年轻有作为,可以成为大明未来的中流砥柱。”
“但在此之下,只要一府之官吏想要瞒住你,您就是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看不见,也听不着。”
“所以纵然百姓有所埋怨,内心之中对您多有抵触,可除了造反,根本没有办法让您听到他们的声音。”
“就像昔日的凤阳案子,工部右侍郎韩铎联合差役压榨劳力,可您看得见么?”
“要不是黄冈、高峰率民众举义造反,此事更是惊动了朝廷,您怎么可能知道工部右侍郎韩铎压榨劳役,从中牟取私利?”
“而这就是因为看不见,可这天下如黄冈、高峰这样的血性汉子,又能有多少?”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